古代时辰详细介绍

发布时间:2024-12-10 21:49

介绍学历和专业背景时,不必过于详细。 #生活常识# #社交技巧# #自我介绍#

  时间计量单位及时间长度

  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

  花甲:60年,自“甲子年”起到“癸亥年”为一个60花甲

  纪:12年

  年代:10 年

  年:公历一年12个月,农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

  公历一年为365至366日,农历一年为354或355至383或384日

  季:一季三个月,一年有四季

  月:公历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旬:每10为一旬,月初10天为上旬,月中10天为中旬,月末为下旬

  周:一周为七天,也叫一个星期,西方称为一个礼拜

  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23小时56分 4.09054秒);天文学上规定: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即过子午线)的平均时间间隔为一“日”;古埃及把一日划为24小时;中国的农历把一日划为12个时辰

  时辰:每个时辰为2小时

  时:一个小时60分钟

  分:一分钟等于60秒节气与节令

  节气与天候

  我国早在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中,就有八节二十四气的记载。所以谓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八节是季节转换的时候,可以明确地划分为四季。这八节中,每节有三个时令,如立春,包括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包括春分、清明、谷雨 ……共二十四节气,除上述八节之外,其余节气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人们只要知道目前是什么节气,就可大体推算 出近期的气候情况。因此,节气与农业结合得为紧密。

  节日 节令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出梅 小暑后第一个未日

  初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中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

  末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九九 自冬至起八十一天

  朔、望、上弦、下弦是怎么回事?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六十日。

  在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的西半边是明的,东半边提暗的,叫做上弦。

  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这时月亮东半边是明的,西半边是暗的,叫做下弦。

  关于古代计算时间的素材资料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关于古代打更制度的资料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网址:古代时辰详细介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7477

相关内容

室内摆放风水禁忌介绍 最详细介绍
关于绿色环保建材的详细介绍
复古装修风格介绍 四种复古风格介绍
浴室除垢妙招详细介绍
生活常识大全详细介绍
五大智能家居平台详细介绍
十二时辰养生法介绍
古代婚礼流程/仪式/策划/布置 古代结婚礼仪
汽水包的做法详细介绍
十二时辰养生法——辰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