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富內涵
自然生活摄影: 把大自然的美定格在瞬间,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生活情感摄影#
原標題: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內涵,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黨章修正案吸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觀點,增寫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內容。“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要求,對於中國和全世界推動發展的變革都具有深遠意義。
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是人類文明的時代性課題。發展不是抽象的、純粹理論形態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時代內涵,並要面臨諸多現實挑戰。不能為了發展而犧牲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資源、能源、環境、生態等,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應以自然生態環境的承受力為前提,主動變革自身生產生活方式才能避免來自“大自然的報復”。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人類解決發展的時代性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在人類發展史上特別是工業化進程中,曾發生過大量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事件,釀成慘痛教訓。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地認識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隻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認識遵循自然規律就必須善待自然,設定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減少或避免對自然界人為的破壞、傷害行為,為此我們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我們“還好舊賬、不欠新賬”。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始終應是包含優美生態環境在內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目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突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還好舊賬、不欠新賬”就是要下決心治理好傳統發展方式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下決心真正轉變發展方式、走綠色發展之路,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懲治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行為,避免產生新的生態環境問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生態環境優勢可以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這些重要論述,既指出了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現實路徑,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法論指導。對於山高溝深偏遠的地方來說,要脫貧致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不少地方通過旅游扶貧、綠色種養,使自然風光等要素活了起來,找到了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經濟相得益彰的脫貧致富之路。
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能夠產生巨大經濟社會效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是稀缺、重要的發展要素,創造出生態環境優勢就能為生產力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巨大空間和潛力,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引導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才能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及特征,“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制約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要的滿足,進而影響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因此,為了人民根本利益,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既能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滿足人民更高要求的物質生活需要和自然審美需要,又能創造人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優美生態環境。
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是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價值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這些關於生態環境與民生幸福之間關系的重要論述,成為新時代促進發展的重要價值指向,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為人民美好生活創造優美生態環境條件,就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民生關懷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重要特征和顯著標志。
(作者分別系湖州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湖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网址: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富內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45799
相关内容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讓生活與自然和諧相融
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內涵與實現
湖南新邵:點亮孩子內心光芒 營造幸福和美家庭
和諧家庭,與時俱進的底色是公平
“課間一刻鐘”何以更好支援學生健康成長?
藝術療愈在中國悄然興起:用藝術點亮心靈
文化生活.ppt
身心融合共美:智慧休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