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12-15 03:13

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农业实践#

近年来,龙泉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聚焦环境美、功能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农村治理新模式,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成效显著。2019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我市名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系全省唯一,将获得2019年中央财政分配年度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2000万元激励支持。

龙泉小梅.jpg

一、聚力村容改造,打造美丽乡村样板

(一)做足环境整治文章。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以点带面,全力提升乡村品味和综合形象。2018年,完成交办点位整改3843处,完成乱堆乱放清理2.4万处,拆除违法广告1018个,外立面改造提升5万平方米,创成美丽庭院8606户,实现庭院、路面、河道、墙面、公共场所“五洁净”,“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精品村6个。

(二)做精沿线美化文章。在保持沿线原来景观风貌的基础上,精品景观节点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突出龙泉地域风貌特色,充分展示龙泉独特山水人文,打造了“江浙之巅·龙凤呈祥”“灵秀山水·红色小镇”2条省级精品示范道路、“迎宾大道”1个省级最美精品示范入城口、“万里寻瓷”国家考古遗址风景线、“白云深处·又见桃源”等一批景观点、景观带。2018年,打造公路沿线花海4.3万平方米,美丽林相建设9.7万亩,建设文化墙、景观墙3.2千米。

(三)做深特色融入文章。深入挖掘“剑瓷、生态、人文”内涵,注重注入龙泉元素打造特色农村人居环境,在文化挖掘上百姓参与度高、材料运用上融合度高、特色符号提炼上精准度高。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历史古迹等,通过现代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承独具亮点的民间文化,在居民院落、粉墙黛瓦、桥梁寺庵、屏风山墙中传承历史经典,再现乡愁记忆,打造了红色住龙、龙窑宝溪、畲乡竹垟、瓷源小梅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

二、加强农村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一)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在集中有效处理率100%的基础上,立足农村实际,探索形成农村生活垃圾“二次分类”法,先由农户进行“会烂”“不会烂”的初次分类,再由村保洁员进行“好卖”“不好卖”的二次分类。同时,根据不同种类进行堆肥、回收利用、填埋等方式进行初步处理,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的方式,建成(可腐烂垃圾)机器快速成肥处理站26个、阳光房成肥处理站57个。目前,开展分类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56%,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村2个,连续三年获评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胜县(市)。

(二)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按照城区处理、集镇处理、自建终端、生态处理等4种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全省率先探索的生态处理模式立足山区实际,针对人口少、居住散、地形复杂,难以统一截污纳管的167个偏远山村,进行农户卫生改厕,截污收集沉淀,通过自然湿地吸收净化,降低户均建设成本2300元。在建设上实行“申报立项、招标采购、施工监理、技术指导、资金支付”“五统一”管理,建立主管部门、业主单位、专业监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代表“五大员”工作组和第三方监理“四级”质量监管体系。截至2018年底,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377个,覆盖面90.2%;受益农户4.3万户,受益面81%。龙泉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在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三)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596家,完成规模养殖场、生猪散养户整治2931家,建成美丽牧场16家,实现畜牧规模总量基本不减,整治后100%零排放。以“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市域大循环”为目标,推广“以畜禽排泄物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建设生态规模养殖场13家,2018年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2.4万吨、沼液1.76万吨,生产使用有机肥1.8万吨。推广“以废菌棒为纽带的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采用还田还山、生产有机肥、生物质发电等循环利用模式,年综合利用废菌棒1.62亿袋,利用率95%以上,实现增收2000万元。2018年8月,我市通过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市)认定。

三、落实工作保障,提升村庄内生活力

(一)集聚资源资金,实现有效投入。出台《龙泉市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创建、村落保护利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明确实施项目29个,三年总投资36.5亿元。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将部分公建和旅游开发项目公开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投资、合作保护等方式参与建设。

(二)注重村庄规划,实现有序发展。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根据村庄形态、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产业布局,挖掘红色文化、青瓷文化、食用菌文化等地方特色,进行分类施策,将村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编制完成《龙泉市市域村庄布局规划》《龙泉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村落空间设计上加强规划的延续性和可行性,以村庄设计推进规划实施。推行驻村规划师制度,从规划编制、项目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跟踪指导,补足乡村技术力量短板,保障规划和项目有效实施。截至目前,我市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59个、省级名录村22个,列入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试点村20个。

(三)完善体制机制,实现长效管理。出台《龙泉市农村村民建房审批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要求,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我市444个行政村均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探索上,城北乡东书村的“村规民约、户集村收、责任分解、长效保洁、先行示范”村民自治式“东书模式”,破解了农村保洁效果差、易反弹的共性难题,在我市推广。

网址:改善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77815

相关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改好“小厕所”推动农村人居环境 “大改善”
提升电力服务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畜牧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台江县:家政培训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积极改善乡村老年人的人居环境
龙发乡村振兴工作队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照明设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 赋能乡村振兴——天水师范学院“五维发力”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打造整洁,舒适的生活,办公环境,三队一直在路上,助力乡村振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