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人与自然的共情与互动

发布时间:2024-12-15 05:33

生活艺术摄影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人文纪实#

绿茶手绘刘华杰书房。

刘华杰教授收集的植物标本。

特约撰稿人 绿茶 文/图

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博物人士,看着他们每天晒那些花鸟鱼虫很养眼、很治愈。其中,北大哲学系刘华杰教授的朋友圈更是让我自卑,他晒的那些植物我几乎都不认识,我们这些困在城市牢笼里的人,似乎已经失去了和大自然对话的能力。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也对身边的花鸟鱼虫无比好奇,然而,童年是短暂的,很快我就进入“学习模式”,从小学一路到大学,20多年坐在教室里学习,渐渐地,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

进而,我们被绑定在手机、电脑及各种科技产品上,以为手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慢慢地人们发现,使用电脑时间久了,手指会发麻、会变成鼠标手。而我们的眼睛,迟早会承受不住手机、电脑带来的辐射。

刘华杰教授从事科学哲学研究,他一直在反思现代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也试图寻找可以平衡科技的力量,找来找去,终于,他认定古老的博物是一股有效的力量,可以消除科技对我们垄断式的影响。多年来,他一直在践行自己的博物人生,从北大校园开始,亲近各个物种,观察它、研究它,体会人与自然的这种共情和互动。

这些年,他的博物足迹遍及各地,去夏威夷看热带植物,写了三卷本《檀岛花事》;去云南普洱茶主产地勐海,著有《勐海植物记》;去在别人看来除了滑雪别无他趣的崇礼,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看到崇礼的生物多样性,写了《崇礼博物散记》,等等。

刘华杰教授的书房,和别的书房不太一样——四排铁皮书架装在轨道上,每排书架上注明书籍分类,找书时轻轻摇开轨道,够一个人进入两排书架之间。博物类书籍通常又厚又重,只有这样的铁皮书架可以承受。

我们一边聊着,刘华杰教授时不时摇开一排书架,抱出一摞书,讲述书中的生物和野外的对应。时不时拿一些野外捡回来的木头,讲述木头和昆虫的故事,还有他采集的蜂类标本。刘华杰教授的书房不仅仅是书房,还是一个博物现场。我们就在书房一角,听他讲述他的博物人生。

绿茶:您大学从地质转到哲学,这个跨度是怎么形成的?

刘华杰:我本科读北大地质系,是因为中学时参加过一个全国地质夏令营,这个夏令营的总营长是侯仁之先生,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家。吉林营分营长是董申葆教授,当时觉得搞地质特别好玩。高考填报志愿,回想那次开心的体验,当时北大有地质系,就报了北大。

在北大地质系读书的时候,我当过学生会主席,办了很多活动、讲座,也听了很多讲座,渐渐对哲学感兴趣。因为很多地质问题也是哲学问题,所以,考研究生时我就想考科学哲学,学自然辩证法。当年北大哲学系不招应届生,后来就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了六年,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后又回到北大哲学系来任教。

绿茶:您在北大哲学系任教,怎么走入了博物研究之路?

刘华杰:我的专业是科学哲学、科学史,几年科学哲学课上下来,我一直在思考,现代科学把我们引向什么地方?我们每天都在制造新的东西,所有人都被这些新科技拖着走,一会儿出来个原子弹、一会儿弄个转基因生物,一会儿又整出个ChatGPT。实际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需要那么多高科技的东西。

现代社会有三股力量在支撑,一是权力,二是资本,三是科技。实际上,这几股力量合谋的历史很短,也就一百来年。

这一百多年来,人和大自然的交往越来越少,一个人从生下来后,不需要和大自然打交道也能很好地生存,跟课本打交道、跟一切人造的东西打交道就行了。不需要知道大米是哪儿长的、也不需要知道茶从哪儿摘的。可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我们发现,原来书本上的知识这时候不够用了,因为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太少。

科技越发达,人们就越来越没有愿望和能力跟大自然对话。好像一切都得通过科学共同体这个中介才能有答案,事实上,我们可以自己去感受、去认识大自然。地球开发已经到了极限,人们不能再去折腾地球了。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一直试图寻找什么东西可以和科学抗衡,或者说,放在更长远的历史尺度来看,什么东西可以消解科学对我们垄断式的影响。找来找去,找到了博物。再回过头去看,以前学的地质、科学哲学这些知识,对我后来的博物学研究都很有帮助。

然而,现代学术体制中没有博物的建制,我们只有专家,没有博物学家,博物学在高校里不属于一个专业,所以,我也是在自己专业之外从事博物学研究。

绿茶:您的博物兴趣是不是有更久远的源头呢?

刘华杰:可能跟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点关系。小时候我住在吉林山村里,爸爸是中学老师,家里有一些书,包括《古文观止》等中国古典文学。但总体来说读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对我帮助很大,这本书我现在还留着。

这本书是197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相当于百科全书,生活中的什么知识都有,有我们本地的植物,虽然画得不是很好,但是大致能够对应起来。看了手册我就在家周边寻找这些植物,基本上都能找到。这本书对我小时候认识植物起了很重要的影响。

我父亲很了解大自然,经常带我们出去,去大自然中采各种东西。当时没觉得什么,后来一想,感觉那时候的体验太好了。我对博物的热情可以说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绿茶:博物是个特别大的范畴,您这些年出版的博物学著作以植物为主,您的博物人生以植物研究为主吗?

刘华杰:的确,探究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博物,我最喜欢植物,就从植物开始我的博物人生。因为植物就在我们身边。全世界有三十多万种植物,但按科算并没有那么多,分四百多个科。北京只有一百多个科,植物大概有两千种左右。云南有一万八千种之多,全国有三万多种。有了基本的植物知识后,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很快就能大致把不同的植物归类到不同科中。

我们国家收集的全球植物标本有限,各个国家的标本我们都应该采集。我们现在没有做这个工作,比如香山标本馆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标本馆了,基本上都是中国的标本,外国标本很少,大多数都是别人送的,不是我们有目的采集的。

我最近开始对虫子感兴趣,因为植物已经了解一些,结合昆虫更能了解植物生态。书房里植物的书在减少,虫子的书在增加。有一次,我在野外带回来一根木头放在家里,有一天,家里很安静,我听到“咔呲咔呲”的声音,反复找,发现就出自我带回来的这根木头。我打开树皮,发现树皮里面是乳白色的幼虫,它吃树皮和树干连接的这层东西,我翻查资料终于搞清楚,原来是一种叫双条杉天牛的幼虫。

昆虫有几百万种,我在慢慢观察身边的种类,关于昆虫的知识也一点点积累。比如说,北京的蝴蝶,我在观察中碰到什么不认识的,就现查相关知识。带着自然爱好的动力反复学习。

虫子和植物是互动的,没有虫子授粉,许多植物结不了果实,也就没法繁殖。它们之间是相互成就的过程。这就是生态的问题。所谓生态好不好,不只是说植物生长得好,这里边还必须得有虫子。比如北大校园里,生态还算可以,但北大缺蝴蝶,因为用农药后蝴蝶很难成活,生态链不完整。

我对周边植物物种还算熟悉,在北大散步,新来某个物种,我马上就会注意到。比如,不久前我在走路时看到一株黄顶菊,北大以前从来没有过,我告诉生科院后,他们就采了做标本。

有人觉得,一片生态林生态一定很好,而一片光秃秃的地方,生态就不好。可能恰恰相反,光秃秃的地方,反而生物多样性更丰富,那些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生长的生物是很了不起的。而人工栽种的生态林是没有这种多样性的,也很无趣。

一些生态项目花了很多钱,事实上是对生态的破坏。我们现在对生态restore这个概念有误解。英文实际上是生态恢复,现在我们译成生态修复,栽树,死了再栽,来回折腾,实际上不要特别多去动它,要相信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

绿茶:博物学家有自己独特的阅读路径吗?

刘华杰:对于博物学家来说,书本和野外经验不能分开,野外经验少了,光看书是看不懂的。

如何博物?首先要有兴趣,根据兴趣再去选择读书的范围。特别是小孩,一旦他们有了兴趣,学习的动力就有了。现在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麻木得很。英国的博物学书非常全面,他们的博物爱好者遍地都是,光皇家鸟类学会就有110万会员,英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爱鸟的人。西方,从培根之后,博物学开始爆发式发展。博物学的知识是累积的,西方几百年的博物学累积非常惊人。而在近现代,我们在自然经验积累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很重要的博物遗产。比如茶叶,茶文化中国肯定是世界第一;还有养蚕,蚕丝做成丝绸,这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还有瓷器。这个也不得了;再就是培育大豆,做出豆腐。在我心中,以上这四个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和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而且,瓷器、丝绸、茶叶曾经是世界贸易的主角。

绿茶:您怎么看这些年国内出版的大量博物学著作?

刘华杰:这种趋势非常好,但是品质和宣传可能做得还不够,这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引进西方19世纪的博物学作品,看了还很吃惊,人家比我们先行这么久。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太追求速度了,恨不得几年时间就赶上西方博物学的发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种经验性的学问需要时间的积累。人与自然的互动也是缓慢的过程。

绿茶:中国古代有博物学吗?

刘华杰:有,中国博物学早期特别发达,像《易经》《诗经》《老子》《庄子》这些先秦著作里,博物学的知识非常丰富。另外还有农学、二十四节气这些,都有着丰富的博物学内容。

我想找机会把中国的博物学家们写一写,像老聃、张华、沈括、苏东坡、徐霞客、张相文、王世襄等等。我们需要去重新认识,重新排序。

人物简介: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著有《看得见的风景》《天涯芳草》《博物人生》《檀岛花事》《崇礼博物散记》《勐海植物记》《浑沌语义与哲学》《自然以自由》等。

(《体会人与自然的共情与互动》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址:体会人与自然的共情与互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78630

相关内容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自然与我们生活互动的哲学
与大自然共舞: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对谈:人与自然是一种生命的共同体
与自然共舞,体验天然的栖居之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