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12-16 10:01

回收农田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用于发酵堆肥 #生活常识# #环保节能技巧# #环保农业技术#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现将《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本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加强技术服务,按时按质完成2021年秸秆产业化利用工程任务。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1年6月9日

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

一、秸秆收储体系建设

(一)总体要求

根据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特点、市场需求、交通情况等,按照合理半径规划建设规范的标准化收储中心,加快构建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点的“1+X”的秸秆收储体系网络。村级秸秆收储点主要用于附近农田的秸秆集中收集堆放和临时储存。标准化收储中心收储容量原则上不少于1000吨,具有秸秆收储必要的设备设施,可实现周边秸秆打捆、收储、转运等作业。

(二)建设标准

1.科学选址:标准化收储中心选址应做到周边秸秆资源丰富,交通和水源便利;距高压线50米以外;收储容量在10000吨以上的大型收储中心,距生活区100米以外,收储容量在10000吨以下的中小型收储中心,距生活区50米以外,确保存储安全。

2.场地建设:根据用地地势地形合理布置,场区平坦、不积水;场地周围建有围栏或围墙;秸秆堆料场地面要进行防渗、防潮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地面进行硬化;秸秆堆料场要保证通风散热,要有防雨防潮设施;堆料棚建设建议采用钢架结构,设计和施工要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保证安全性和实用性。

3.配套设备: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地磅及秸秆检测、打捆、加压、装卸、运输等设备。

4.安全设施:场区内设施防火警示标识;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消防、防雷等安全设施;消防设施及器材应齐全,建有消防井或消防池,或借助周边河流保障消防用水;配备监控系统,监控范围全覆盖;电气设备安装及秸秆堆放注意防火安全。

(三)技术支撑单位

省农村能源总站。

联系人:徐兴鲁(0551-62643084)。

二、秸秆饲料化利用

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处理方法,将秸秆转化为饲料,以改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的综合利用方式。秸秆饲料化可有效解决季节间、地区间食草动物饲草供应不均衡问题,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经营,做到节粮增畜,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工艺路线

秸秆是一种非常规饲料资源,其共同特点是质地粗硬、适口性差、消化率低、营养价值不高,经合理加工后,可以改善秸秆性能,提高营养价值,增加食草动物的采食量和消化率,实现秸秆资源的饲料化。

秸秆饲料的加工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物理加工(切断、粉碎、揉丝、浸泡、蒸煮、辐照、膨化、热喷、颗粒化等)。二是化学加工(碱化、酸化、碱加酸化、氨化、盐化等)。三是生物加工(黄贮、发酵、酶解等)。

秸秆饲料要实现商品化,一方面需要对秸秆饲料采取打捆、压块、制粒等方法再次处理和包装,使秸秆饲料体积缩小,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便于装卸运输和长时间安全贮存。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组建秸秆饲料加工销售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工销售秸秆饲料,为秸秆饲料的商品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二)技术要点

1.秸秆打捆干贮技术

秸秆打捆干贮技术,是将收获后的玉米秸、豆秸等农作物秸秆经秸秆揉搓机处理,破坏秸秆的粗硬外皮和硬质茎结,使之成为无硬节、较柔软的丝状散碎饲草料,经自然晾晒水分达60-65%贮存的要求后,再用打捆机压制成(30×30×60~80)cm的秸秆饲料捆,或用饲草液压打包机打包压缩成(60×40×20cm)左右的大截面秸秆饲料块。秸秆饲料捆(块)的包装方式简单,费用低,可用打包机沿着长度和宽度方向打两条12mm宽的PVC带,或用简易的尼龙网袋套装,比自然堆放的草料缩小储运体积5-7倍。

2.秸秆袋装微贮技术

秸秆袋装微贮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经秸秆挤丝揉搓机一次性压扁、纵切、揉搓成丝状饲草,再在草丝中喷洒发酵剂和有益微生物及1%食盐溶液搅拌,然后进行压缩、打捆,装袋密封,经厌氧发酵,形成一种新型优质饲草技术。经袋装微贮采用各自独立密封包装,杜绝了霉变和外界污染,保存时间长达二年。

3.秸秆压块饲料生产技术

秸秆压块饲料可以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采食量和消化率,便于贮存运输和机械化喂饲,方便进入商品流通。

秸秆压块饲料工艺流程是先将农作物秸秆风干或烘干至含水率15%左右,用粉碎机将秸秆揉切成3-5厘米的段,加入膨润土和水(目的是提高成块性),或根据配方要求加入精饲料和添加剂与碎秸秆,充分混合后经并压块机压块制成(32mm×32mm×30~80)mm的块状秸秆饲料。

4.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

秸秆颗粒化技术,是将秸秆揉搓、粉碎成粉后,利用制粒设备,将秸秆压成颗粒状饲料的技术。整个工艺包括粗粉碎、细粉碎、混合、制粒、打包及辅助系统等。在秸秆颗粒料加工过程中,常常加入精料和其他营养成分,配合成全价饲料,既改善了制粒性能,又可使营养互补,充分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通常在制粒时喷洒热水或通入蒸汽以湿润草粉,通入量一般控制在加料量的3-6%,使草粉达到14-16%的适宜压粒含水率,应将草粉粉碎得细些,也可在草粉原料中加入5%左右的油脂或糖蜜,颗粒直径一般在10-30mm之间,可根据饲养对象而定,畜禽越小,要求的颗粒也相应较小。颗粒密度以1.2-1.3g/cm3为宜,颗粒堆积容重在550-600kg/m3之间。

秸秆颗粒料具有适口性好、家畜采食量大、采食时间短、浪费少等优点。但其设备成本与运行费用较高,须由专业化公司进行。

(三)技术支撑单位

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厅畜牧处。

联系人:吴宓(0551-62656275)、杨林(0551-62616494)。

三、秸秆能源化(燃料化)利用

指通过物理、热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将秸秆转化为燃料的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固体成型燃料、热解气化、炭气油多联产、直燃发电、沼气和纤维素乙醇等方式。秸秆能源化利用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新建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年利用秸秆量应达到500吨以上。

(一)技术要点

1.秸秆沼气工程

(1)选址规范

要根据秸秆原料来源、沼气利用方式科学选址。沼气工程建设地点周边要有充足、稳定的农作物秸秆原料来源,满足工程对秸秆的需求量。如果沼气工程所产沼气用于向农户集中供气,建设地点要靠近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如果用于发电并网,要征询电力部门意见后选择适宜建设地点。

(2)工艺路线

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沼气厌氧菌的厌氧发酵产生可燃的沼气,其中甲烷含量在50-70%。沼气经净化贮存,通过管网输送到用户用于生产生活用能或发电等,沼液可回流重复使用,沼渣和多余沼液可作为有机肥回田利用。

(3)建后管护

要按照《秸秆沼气工程运行管理规范》(NY/T2372),认真开展建后管理维护工作。要明确沼气工程安全生产各方责任,保证沼气工程安全、有效运行,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2.秸秆成型燃料生产点

(1)建设标准

建设必须的产品仓库、生产厂房(棚)和堆储料场等,配备秸秆粉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成型机械等设备,其中秸秆成型机械必须符合《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成型设备技术条件》(NY/T1882-2010),通过省级以上质检部门检测合格,且已批量生产。每处秸秆成型燃料生产点年产能须达到1000吨以上。

(2)产品要求

农作物秸秆经粉碎后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施加压力使其成型为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燃料。秸秆成型燃料应有单独的储存场地,并与燃烧设备保存足够的安全距离。不应露天存放,注意防水、通风、防火。

(3)清洁化要求

自2020年9月起,我省秸秆成型燃料生产点建设或改造都需达到《秸秆成型燃料清洁生产技术规程》、《秸秆成型燃料清洁利用基本要求》两项地方标准中关于粉尘、噪声、能耗等指标要求。项目完成后需委托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验收,并出具检测报告。

3. 秸秆炭化

(1)工艺流程

秸秆经粉碎后通过输送设备送入炭化炉,在无氧或缺氧与一定温度条件下,秸秆原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发生热化学反应,转化为生物质燃气及秸秆炭。生物质燃气输送至锅炉、窑炉燃烧进行热利用,秸秆炭经冷却后排出。

(2)炭化设备选择

炭化炉炉型可选用上吸式固定床、下吸式固定床和流化床等型式,炉型和容量应根据秸秆原料的来源、品种、供应规模、各种炭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投资等,结合不同炉型的工艺流程,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二)技术支撑单位

省农村能源总站。

联系人:徐兴鲁(0551-62643084)。

四、秸秆基料化利用

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原料准备、辅料添加、堆腐、灭菌或调配等方式,生产食用菌栽培基料、育苗基质、栽培基质的综合利用方式。我省食用菌栽培原料资源丰富,利用作物秸秆为原料可种植大球盖菇、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

(一)技术要点

以近年我省自主研发、重点推广、能够充分消耗作物秸秆的食用菌品种—幸福菇(又称大球盖菇)为例,生产技术要点如下:

1.幸福菇主要特点

幸福菇呈葡萄酒红色,菇体清香味鲜,盖滑柄脆,口感好,有韧性,满口余香,内含有抗癌活性物质,有助于人体健康。该菇抗性强,适应性广,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栽培技术容易掌握,不需灭菌,不需装袋,可充分利用麦秸、油菜杆、稻草、玉米秸等秸秆生产,种植1亩幸福菇可消耗6000公斤左右秸秆原料(约15亩秸秆量),亩成本3000元,纯收益超过万元。

2.种植季节安排

该菇以自然气温为主,人为设施调节为辅,在我省南北皆可栽培。当气温稳定在28℃以下就可制种,旬均温度稳定在16-27℃时就可播种栽培。沿淮、淮北地区,春季栽培以3-4月播种,4-6月出菇;秋季栽培以7月底至8月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至10月出菇。沿江、江南地区,春季栽培3月底至4月中旬播种,4月底至5月中旬出菇;秋季栽培为7月底至8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中旬出菇。

3.对环境条件要求

该菇生长需要湿度培养料含水量为70-75%,高于多数菇类。在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为70%左右,在子实体形成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5-95%左右。属中温型菇类,生长温度范围为5-36℃,最适温度为23-27℃,10℃以下和32℃以上生长缓慢。该菇菌丝生长可以不需要光照,但要有散射光,对空气要求较严,当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时,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菌丝要求pH值4.5-9的生长环境,其中以pH值5-7为最适。该菇不经覆土也能出菇,但经覆土才能正常出菇和创高产。

4.原料及场地选择

几乎所有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下脚料,如麦秸、玉米秸、稻草、木屑、花生藤(壳)、油菜籽(壳渣)等均可作培养料。对培养料要求主要是新鲜,颜色、气味正常,无霉变现象。可采用露地大田、树林下、玉米地、房前屋后等多种方式栽培。

5.栽培技术要点

①栽培处理。将农作物秸秆先浸水,使之充分吸水,以达到软化和降低pH值。稻草浸泡24-36小时,麦秸、玉米秸、豆秸等需浸泡48小时。原料浸湿后沥干,使培养料含水量在70-75%。

②铺料播种。播种时,把栽培畦墒整理成高30厘米,宽1.3米,长度不限的龟背形,畦墒与畦墒之间留40厘米操作道,土壤干燥应先喷水湿润后再铺料。第一层料厚8-10厘米,播入50%菌种,一共三层草三层菌种,每平方米用干料10公斤左右,料层总厚20-25厘米。播完后压实,料面先盖上3厘米厚腐殖土保湿。刚播种下雨时需要盖上薄膜,以防料太湿影响菌丝生长。

③发菌处理。播种后,3-5天菌丝开始生长,此期内要重点管理好温度和水,防止料温过高,控制料温在20-30℃。当料温高于30℃,应及时揭膜通风,在料面覆盖物上喷冷水降温。当料面局部发白变干,应通过喷水增湿,即喷小水,使菇床四周及侧面多接触水分,畦床沟内不得有积水存留。当菌丝形成尖端扭结菌蕾时,加大水分,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土层水分含水量掌握55-65%,喷水时应根据出菇量,菇多多喷,促进子实体生长。

④出菇管理。除了保持覆盖物和覆土层湿润状态,晴天应勤喷水,喷细水,使泥土保持较高的湿度,在正常管理条件下,幼小菇蕾到成菇,一般需5-10天。

⑤采收加工。成熟的幸福菇,菇体外层菌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时采收,采摘时不宜用手直接拔出,应慢慢摘除,除去带土菇脚即可上市鲜销或供加工。出菇后一般可采4-5茬,每茬间隔5天左右,采收后要及时清除残菇残渣。

(二)技术支撑单位

省特色农业管理站。

联系人:李萍萍(0551-62640540)。

五、秸秆肥料化利用

指通过控制条件,采用技术手段,将秸秆腐烂和分解,最终转化为肥料的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以及生产商品肥等方式。

(一)秸秆堆肥

秸秆堆肥主要是就近处理堆放在田头、路边、沟坎等处的秸秆。通过高温堆肥后,具有养分全、肥效好、无害化等优点。秸秆堆肥不需要特别设备、技术简单成熟、方式简便易行,可以因地就近推广应用。

1.技术要点

(1)选择场地。选择距水源较近,运输方便的地方。堆肥体积大小视场地和材料多少而定。如果选择平地,要在四周垒出30厘米高的土埂,以防跑水。

(2)处理秸秆。一般分3层堆积,一、二层各厚60厘米,第三层厚40厘米。层与层之间和第三层上均匀地撒上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的混合物,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的混合物的用量比自下而上为4:4:2。堆宽一般要求为1.6~2米,堆高1.0~1.6米,长度以材料多少和场地大小而定,堆好后用泥(或薄膜)封严。20~25天即可腐烂使用,而且质量好,有效养分含量高。

(3)用料及配比。按1吨秸秆配2公斤秸秆腐熟剂、再配施5公斤尿素(或200~300公斤腐熟的人粪尿),以满足微生物发酵所需的氮素,合理调整碳氮比。

(4)调节水分。堆制前将秸秆用水浸透,干秸秆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1.8,使秸秆的含水量达到60%~70%,一般以手握材料有液滴出为宜,这是堆肥成败的关键。

(5)泥巴封堆。用泥封堆3厘米左右,堆体逐渐下陷,当堆内温度慢慢下降时,进行翻堆,把边缘腐熟不好的材料与内部的材料混合均匀,重新堆起,保持含水量,然后重新用泥封好,待达到半腐熟时压紧密封待用。

2.技术支撑单位

省土壤肥料总站。

联系人:万玉洁(0551-62646864)。

(二)秸秆机械化还田

1.总体要求

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将收获后的主要农作物秸秆全部粉碎并均匀抛撒在地表,再根据下茬作物种植的要求应用秸秆还田机械进行埋茬,然后进行播种;或应用免耕播种机在未耕地上直接进行贴茬播种,秸秆覆盖地表。秸秆还田后通过增施一定量氮肥促使秸秆腐解,避免秸秆腐解与作物争氮。实施旱田翻压秸秆还田的要配套实施适度镇压措施,实施水田秸秆还田的要在水稻栽插前使田水自然落干,以利于有害气体排放。各地应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技术方案。

2.工艺路线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工艺及装备不仅与农作物种类有关,而且与种植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我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按种植制度可分为麦玉(豆)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麦稻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稻油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3种类型。

3.技术要点

麦玉(豆)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覆盖还田

①使用稻麦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留茬高度不高于15厘米,但下茬为贴茬免耕播种玉米的,可适当提高割茬。

②使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的秸秆切碎装置或与联合收割机配套的秸秆粉碎机在收获小麦的同时粉碎秸秆,或在小麦机收后使用轮式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机粉碎秸秆,小麦秸秆粉(切)碎长度不大于10厘米,同时铺撒均匀。

(2)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

①玉米成熟后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并粉碎玉米秸秆。采用人工摘穗的,在摘穗后趁秸秆青绿(最适宜含水量30%以上)时,及时使用拖拉机配套的秸秆粉碎机切碎秸秆。切碎后秸秆长度不大于10厘米;留茬不高于8厘米,防止漏切。

②秸秆切碎后进行补施氮肥,按照每100公斤秸秆基肥增施1公斤尿素的比例增施氮肥,将增施的氮肥与基肥一起均匀抛撒于秸秆粉碎后的田间。

③灭茬后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铧式犁深耕翻埋秸秆,耕深不小于18厘米,也可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旋耕,使秸秆与土层混合,耕后耙透、镇实、整平。通过耕翻、压盖,消除因秸秆造成的土壤架空,为播种创造条件。

④铧式犁深耕翻埋秸秆并耙透、镇实、整平后,用带圆盘开沟器的小麦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小于5厘米;旋耕埋茬后也可使用旋耕施肥播种机播种,播种后要镇压紧实。

⑤种籽破碎率不大于0.5%。田间无漏播、地头无重播,断条率不大于5%。

(3)大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

在大豆联合收获作业时,同时完成秸秆切碎、均匀抛撒,用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播种小麦。

麦稻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

①使用带秸秆切碎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小麦的同时将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在田面。割茬高度以不影响耕整地质量为宜,一般低于15厘米,秸秆切碎后的长度不大于10厘米。

②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减少磷钾肥用量。以每100公斤秸秆基肥增施尿素1公斤,并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在机具作业前,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并根据适用基追肥比及增氮量施用基肥。

③实施水耕水整的,应先上水泡田24小时以上(软化土壤和秸秆,以利作业),上水深度以3-5厘米为宜;实施旱耕水整的,在秸秆旋埋作业完成后立即上水浸泡秸秆,并实施平整作业。

④耕深控制不小于15厘米,连续2年以上旋耕地块要适当加深。

⑤机具在作业时,应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一般作业两遍,第一遍宜慢,第二遍速度可稍快。两遍作业应纵横向交叉进行。

⑥水稻移栽前,使田水自然落干以利通气增氧,排除毒素。

⑦作业质量,耕深稳定系数≥85%;碎土系数≥92%;埋草覆盖率≥95%。水整后大田地表应平整,田块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

(2)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

①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的机具要求、农艺要求、作业质量与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技术要点相同。

②对秸秆量大的可采取犁耕翻埋,再进行旋耕整地作业。犁耕深度不小于20厘米。

③水稻秸秆还田后,宜使用适应秸秆还田要求的小麦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后实施镇压,提高土壤紧实度,防止因秸秆还田使土层架空造成失墒。

稻油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

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技术规范和实施要点可参考麦稻两熟制中的水稻秸秆还田。

(2)油菜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

①在油菜联合收获作业时,同时完成秸秆切碎、均匀抛撒。

②实施水耕水整的,应先上水泡田24小时以上(软化土壤和秸秆,以利作业);实施旱耕水整的,在秸秆旋埋作业完成后立即上水浸泡秸秆,并实施平整作业。

③耕深控制应不小于15厘米,连续2年以上旋耕地块宜适当加深。

④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

⑤土壤适当沉实,水稻移栽前保持薄层水,以利于机插。

⑥进行秸秆还田作业前,田块增施基氮肥,每亩增施5公斤尿素或15公斤碳铵,调节碳氮比,促进腐烂。

⑦实施油菜秸秆还田作业后至水稻移栽前,田面保持一定水层浸泡秸秆4-10天(季节允许可适当延长),使田面水层自然落干或保持1-2厘米水层,利于有害气体释放。

⑧水稻移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栽后2-7天间歇薄水灌溉,适当晾田,促进扎根立苗。

免(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就是在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的地块上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少耕播种就是指在未耕地上进行必要的地表作业,如:耙地、浅松、浅旋耕等,再进行免耕播种作业。免少耕播种技术主要有:带状旋耕播种、带状粉碎播种、免耕直播等方式。带状旋耕播种只对播种带进行浅旋耕,创造疏松的种床和保证开沟器顺利通过,搅动土壤不超过行宽的三分之一,适宜大行距作物。带状粉碎播种只粉碎播种带上的秸秆茬并推向两侧,保证开沟器不被秸秆堵塞,顺利完成开沟播种,相对带状旋耕播种土壤扰动小、动力消耗少。免耕直播是在有作物残留物覆盖的未搅动土壤上,直接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这种播种方式对土壤搅动小,功率消耗少,适合多种土壤和作物,但目前这种方式不适合在作物秸秆覆盖量大、根茬粗大以及土壤质地粘重和土壤过湿环境中应用。

(1)玉米免(少)耕播种作业

①播种量:根据当地农艺要求合理确定亩播种量,确保亩株数。半精密播种单双籽率≥90%。

②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厘米。

③施肥深度:一般为8-10厘米(种肥分施),即在种子下方4-5厘米。

(2)小麦免(少)耕播种作业

①播种量:根据当地农艺要求合理确定亩播种量。

②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在2-4厘米,落籽均匀,覆盖严密。

(3)大豆免(少)耕播种作业

①播种量:种植密度遵循播种“早宜稀,晚宜密”和土壤“肥宜稀,瘦宜密”的原则。

②播种深度:播深4-5厘米,干旱年和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宜深些,涝年宜浅些。覆土一致,播后及时镇压。

(4)注意事项

①满足免耕要求的土质应为沙土或壤土,要有足够的秸秆覆盖量且腐烂较快。

②收获后秸秆覆盖要相对均匀,地表平整,以便机器作业。

③尽量做到精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根据种子发芽率和特性确定亩播量、播种深度、施肥深度、行距与株距(玉米、大豆)。

④注重播种行内的土壤加工质量,以保证在各种残茬和秸秆覆盖的土地上,为种子入土清理出一条无堵塞的通道。

⑤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机器能将种子稳定准确地排放在种沟里,并进行覆土镇压,保证种子被湿土包住,提高种子发芽率。

⑥选择优良品种。对选择的品种要进行精选处理。播前还应对所有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处理。

⑦选择性能优良的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机除有播种机的功能外,还需有清草排堵功能,破茬入土功能,种、肥分施功能和地面仿形等能力。

4.技术支撑单位

厅农机管理处牵头,厅种植业管理局、省农机推广总站配合。

联系人:常志强(0551-65584980)。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1年6月9日印发

网址: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的通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7824

相关内容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垦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节能进展与成效】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农业部发布“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
如何推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秸秆高值化利用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通知
川汇区: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综合利用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大排查工作会议召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