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花园”模式是什么?这场讲座带你了解深入生活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4-12-26 19:52

艺术展览后的艺术家讲座,深入了解作品。 #生活乐趣# #文化讲座#

5月23日,“邂逅丝路 育见美好——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重庆工作营举行了丝路讲堂第四讲。据了解,本次活动以视频演讲的形式,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侯晓蕾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从社区微花园到街区微花园——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途径”为主题,作了主题分享。

讲座上,侯晓蕾从小微空间定义、内涵以及外延切入,结合自身实践案例,讲述从“社区微花园”到“街区微花园”的转变过程中,“微花园”作为一种城市绿色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能够有效改善提升城市环境,塑造具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

她谈到,小微空间的产生源于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产生了分布零散、数量众多的城市“边角料”空间。“微”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空间尺度小,二是指具有渐进式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城市渐进式的微更新,将成为公共空间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可有效补充城市开放的空间系统,进一步促进健康城市建设。 

在她看来,城市剩余空间主要包括高架桥桥下空间、轨道基础设施沿线空间、城乡边界空间、街头三角空间、其他闲置空间五种类型。目前,城市剩余空间还存在着如:空间利用率低,忽视空间价值、缺少人文关怀,引发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便成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城市剩余空间?她表示,应先了解公共空间的属性,深入城市进行观察,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具体观察对象、结合社会治理的方式,进行探索研究。例如,采用微花园的理念,对微花园共治模式和维护机制进行探索,形成“1+N+∞”模式,1即微花园示范中心,通过建立微花园示范中心,打造不同模式微花园如疗愈微花园、可食微花园、胡同生活微花园等,辐射带动落地 “N ”个高品质微花园样板,带动“∞”个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

侯晓蕾谈到,真正深入到生活的艺术,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实践中,她和团队所开展的微花园建设实践已从社区、街区转向了乡村。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引领村民积极表达对活动的设想,提出自己的需求。以乡村小课堂的形式,结合村民的种植爱好,改造生活中的旧物,激发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身生活环境美学的再造。以微花园营造课堂的形式,与村民交流、分享旧物改造、植物种植等相关知识与技巧,为后续村民参与微花园建造的工作奠定基础。

 讲座最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王天祥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侯晓蕾教授的理念,体现了真正深入到生活的艺术。工作营的学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学科,大家可以多合作交流,形成合力。如果各个专业能形成合力,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发挥的力量将是不可小觑的。

上游新闻记者 唐小堞

编辑:周钰蝉

责编:彭光瑞

审核:王广江

网址:“微花园”模式是什么?这场讲座带你了解深入生活的艺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76823

相关内容

艺术来源于生活,福田这场讲座解析影视创作题材的突破与创新
热爱园艺,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在酒吧听一场“上头”的学术讲座
这座杭州的秘境山谷,用艺术告诉你什么是向往的生活
休闲园艺模拟器《花园生涯:模拟佛系生活》揭晓剧情模式
北京石景山郎园Park:一座关于生活与美的艺术园
上海长宁: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在愚园路生动演绎
什么是绿色低碳生活?来这里看看就知道了
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鼓楼这些数字化应用场景告诉你……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永恒感,实际是在讲人真实的生活感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