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奋斗意志=他们是最美奋斗者!
了解名人事迹,感受他们的奋斗精神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名人传记#
用奋斗点燃人生之炬
——记最美奋斗者闵恩泽院士
近日,在石科院闵恩泽院士纪念室书柜的醒目位置,悄悄地多出了一张证书和一枚奖章。这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颁发的最美奋斗者证书和奖章。
闵恩泽,192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55年,闵恩泽及夫人陆婉珍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新中国,此后一直从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工作。
自归国以来,闵恩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倾情奉献国家石油石化事业六十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事业:“我一生只做了三类工作,第一类是满足国防急需和炼厂建设急需,第二类是帮助石化企业摆脱困境、扭亏为盈,第三类是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科技研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工业还是一片空白,基础非常薄弱。催化剂作为现代炼油工业的核心,其生产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发达国家手中。化学工程专业出身的闵恩泽对催化剂并不了解。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他急国家之所急,边实践边研究,发明了控制表面张力解决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破碎的方法等,并参加催化剂工厂的设计和试运转,生产的催化剂性能优于进口催化剂产品,保障了国防航空汽油的供应。大庆油田开发后,炼油厂急需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他确定了符合国情的生产路线,攻克了微球催化剂粒度分布和强度的难题,并指导工厂设计建成投产。他还开发了铂重整和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这些成果填补了我国炼油催化剂的空白,满足了国内建设急需,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的基础。
【资料图】上世纪80年代,闵先生和他的第一位研究生谭经品在长岭炼化催化剂厂查看现场。
20世纪70年代,面对与国外技术的差距,闵恩泽带领团队继续攻关,成功开发半合成裂化、渣油裂化、钼镍磷加氢等第二代炼油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质量和生产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增强国产炼油催化剂的竞争力,迫切需要开发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闵恩泽结合自身科研经验,提出“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新反应工程是发明新工艺的必由之路,新催化材料与新反应工程的集成往往会带来集成创新”的见解,率先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科技前沿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经过多年艰苦探索,在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原始创新,为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创新提供“新式武器”。
20世纪90年代,绿色化学理念逐渐兴起。闵恩泽高瞻远瞩,在催化科学创新进程中融入绿色化学。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指导开发了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的钛硅分子筛环己酮氨肟化等绿色新工艺,帮助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进入21世纪,闵恩泽将研究领域拓展至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他领导科研人员,根据我国国情,选用劣质废弃油脂等为原料,开发出国际先进的近临界生物柴油技术。闵恩泽培养了60余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他们大都成为石化领域的科技带头人。闵恩泽还拿出个人积蓄500万元,设立“闵恩泽科技原始创新奖”,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原始创新;与中国石化、中国工程院联合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激发青年一代投身生物质能源化工研究。
即使步入耄耋之年,闵恩泽依旧坚持每日阅读大量文献,始终站在能源科技最前沿,密切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走向。他发出“我还想再干点事”的感慨,归纳总结自己多年以来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经验教训,著书立说,授课演讲,以启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为他们指引未来。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躺在病床上,闵恩泽还在关心着企业如何调结构提质量,挂念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介绍闵恩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巧的是,他的传记也以《人生如炬》为名。如果说人生是把火炬,那么奋斗便是他点燃人生之炬的熊熊烈火。他用身体力行诠释了奋斗的本质,激励着我们接力奋斗,矢志奉献,创新攻关,开拓进取,为推动公司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迈上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 杜诗画)
永远奋斗的时代楷模
——记最美奋斗者陈俊武院士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先后授予陈俊武院士最美奋斗者称号和时代楷模称号。92岁的陈俊武院士专程从洛阳来到北京参加发布仪式。他表示,自己很幸运,能在70年的职业生涯里和新中国同成长、共奋进。如今,陈俊武仍然坚持每周3天到办公室上班,把握行业动态,关心石油替代技术的进展,堪称中国最年长的“上班族”之一。
70年来一直这么拼,为的是什么?陈俊武的回答只有4个字:国家需要。这4个字朴实无华,又因他70年来的躬身奋斗而厚重无比。
时光回溯到70年前,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然而,一条石油锁链,却让新生的国家呼吸艰难:汽车缺油无法远行、飞机缺油航班稀缺、公交车烧的燃料是煤气、老百姓靠洋油点灯……这一年,22岁的陈俊武带着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辽宁抚顺,成为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为国家需要,为新中国造血,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1960年,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建设,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但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却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对大庆石油进行有效深度加工,就像好不容易有了上好的稻谷,却没办法把它变成白花花的大米饭。当时国际上有一种先进的技术叫流化催化裂化,能让原油中的重油再转化为高品质的汽油、柴油。然而,这类装置在西方国家也不过二十几套,而且对中国层层进行技术封锁。
资料图片:抚顺人造石油厂。(来源于网络)
自力更生,拿下这项“卡脖子”的技术。1961年冬,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经过4年多的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这套由中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基本结束中国依赖进口汽油、柴油的被动局面,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从那天起,陈俊武多了一个称号: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此后,陈俊武又主持过上百套炼油装置的设计,开创了催化裂化工业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正是在陈俊武等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共同努力下,今天,我国的炼油加工能力已处于世界第二位,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均通过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生产而成,成为世界上不折不扣的催化裂化强国。
陈俊武在陕西华县工业试验装置现场指导操作条件做优化
1991年,陈俊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许多人觉得他年纪大了,该功成身退享清福了,而他考虑的却是为推动国家石化行业发展还能再做些什么。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升高的现实,陈俊武将研究方向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导完成了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工业放大及其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思路要更开阔一些,从宏观角度和世界范围了解能源问题。”进入耄耋之年,陈俊武又投入极大的精力,深入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碳减排和石油替代中氢能的生产、运输、储运技术等多项战略性课题的开发和进展。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在事业上,陈俊武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杰出,而在生活中,陈俊武却极力保持平凡。他谢绝配专职秘书,在85岁之前一直坚持步行上班,前后20多年。给自己花钱他舍不得,但是给青年人才花钱他却很舍得。他曾资助过贫困学生完成复旦大学4年的学业,也曾在郑州大学院士工作站兼职工作6年,将近20万元兼职教学所得的报酬全部捐出。
与此同时,陈俊武强烈地意识到,要想为石化行业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创办一个有创新理念和独特教学方式的高级研修班。在他的直接推动下,从1992年开始,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开班。随后,第二期、第三期研修班陆续举办,3期历时10年之久。这个研修班并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甚至没有固定的课堂,却为国家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已经超过80个,每年创收超过60亿元。
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位与新中国同频共振70年的科学家喜欢用数学方程式来考量自己:“一生中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科技报国,初心不改,陈俊武正是用生命的长度、跨度和亮度,镌刻出永远奋斗的精神坐标。
(记者 徐徐)
图片选自中国石化新闻图片网
责任编辑:
网址:家国情怀+奋斗意志=他们是最美奋斗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92642
相关内容
拼搏奋斗的格言努力奋斗心灵鸡汤励志语录(精选510句)
学习+奋斗+情商=优秀空管青年!
不996=“混日子”“不奋斗”?
娱乐型的家庭与奋斗型的家庭
实践创造幸福,奋斗走向成功
自信作文:自信+奋斗+坚实=超越
奋斗就是充实的生活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昨天,王水福分享了一个新公式:“机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