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区设计及社区再生的前沿研究与实践: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研究介绍 | [日]小泉秀树等 | 时代建筑2019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5-03-11 17:35

社会调查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受研究设计、样本代表性等因素影响。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调查研究#

关注社区设计及社区再生的前沿研究与实践

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研究介绍    

The Fronti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mmunity Design and Renewal

The Introduction of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Desig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pt. of Urba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Tokyo

[日]小泉秀树 后藤智香子 新雄太 泉山垒威 近藤早映 著

KOIZUMI Hideke, GOTO Chikako , SHIN Yuta, ZUMIYAMA Rui , KONDO Sae

江莱 译 弋念祖 校

Translated by JIANG Lai, Proofread by YI Nianzu

Abstract

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一直关注并研究日本社区营造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社区群体、不同地域之间探索着共同创造社区活力,重振社区再生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介绍该研究室的概况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社区设计方向的案例,从侧面观察日本社区设计的近况。

1 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的研究概况

1.1 研究室介绍

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由小泉秀树教授主持,由后藤智香子、新雄太、泉山垒威、近藤早映等教员和学生协调社区营造、社区设计项目,并进行实践研究。

研究室的主要工作是以社区设计及社区再生为目标,通过设计、规划,从各个角度探寻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支持这些方法的基础理论,并实际运用到社区再生或城市建设项目中。

长期以来,研究室一直在召集对于社区再生(包括社区设计、规划和管理)、城市建设、空间设计、GIS等城市建设的基本技术实践和应用有兴趣的学生。

“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的Logo

1.2 研究领域

研究室的研究内容范围宽广,包含了多样化的领域,并以实践研究为特色,围绕研究内容进行全面而交叉的实践和评估活动。

社区设计/运营的范畴

社区营造研究室的活动一览

其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主要分为:(1)探寻社区的治理、授权、协作、共创中必要的制度、体制和架构;(2)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关于再生社区的物理性和社会性环境的政策、规划和实施方案,从而在实践中发掘所需要的知识;(3)通过对社区再生、城市建设先进事例的案例分析,研究掌握其运用手法和方法论,以及研究事例成功的理由和条件;(4)参考相关领域的知识(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生态学、法学等)对社区再生、城市建设的方法论和手法进行研究开发。

研究室的实践则分为:(1)进行城市建设、社区营造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的实践研究,确定社区和地区的问题、开发方法论和技术手段,对实践成果进行评估,从而继续运用到今后的开发中;(2)进行与城市建设和社区营造相关的规划、制度、体制的实践研究。

1.3 研究室的典型项目及相关工作人员

本文接下来介绍研究室近年来主持参与的日本社区设计的实践案例,将详细介绍其中四个先端案例的具体细节,展现研究室对于日本社区设计的新思考,包括:后藤智香子负责的居民多主体合作运营的“社区空间”项目;新雄太负责的空置房屋活用的社区营造项目;泉山垒威负责的公共空间的社区媒体实验——Sotonoba项目;近藤早映负责的地域生活共创实验室项目。

2 居民多主体合作运营的“社区空间”(后藤智香子负责)

2.1 私有用地中的社区空间

“社区空间”作为承载住民个体行为和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发挥着解决社区问题,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日本各地都在推进社区空间的建设。在“冈女士之家TOMO”(东京都世田谷区)和“RIKU咖啡厅”(岩手县陆前高田市)这两个社区空间案例中,我们以居民为中心,多主体联合运营的方式,试图在私有用地活用的领域,探讨社区空间营造的新视点。在社区空间的设计中,纳入新的主体和运营模式,提出新的可能性。

在2000年以后,“社区空间”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增加。有“交流沙龙”“社区咖啡厅”“社区檐廊”等各种各样的称呼,方式也很多样,其共同点是它们是谁都可以轻松驻足、自由停留的场所,是着重培养地区的连接性,以改善或解决地区问题为目标的场所。下文将介绍基于私有用地活用,由居民发起,并以居民为中心的多主体联合运营的“冈女士之家TOMO”(东京都世田谷区)和“RIKU咖啡厅”(岩手县陆前高田市)这两个社区空间案例。两者都是笔者参与的运营实例。

2.2 冈女士之家TOMO(东京都世田谷区)——人们的居住场所

2.2.1 地区共生的创家支援事业制度

“冈女士之家TOMO”是在“地区共生的创家支援事业制度”(地域共生のいえづくり支援事業制度)下营造的社区空间。

该制度是由世田谷区的外围团体,一般财团法人“世田谷Trust社区建设”在2004年创建的。其目的是支援区内的住宅房屋的所有者将私有建筑的一部分或者整体全部活用为社区空间,创造“地区共生之家”。通过这个制度能得到的支援内容分为“创建支援”和“运营支援”两部分。地区共生之家的创建得到了财团和专家的必要支援。到2018年,区内共创建了20处以上“地区共生之家”。

2.2.2 冈女士之家TOMO的创立经过

冈女士的家TOMO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的住宅区域。1950年前后,两名女性(冈女士们)搬到了这块用地上,建造了木造住宅。二人在该住宅开设了英文和钢琴教室教授当地的孩子们。在很长时期内,冈女士都一直运营着英语和钢琴教室。2000年,冈女士由于高龄住进了集体公寓。从那之后这座住宅就荒废了。冈女士一生单身,觉得“那个家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把“想把它用于社区的人们”这样的想法托付给了自己的侄女K氏,并把这座房子也赠予了她。土地和建筑现在的所有者是K氏,她小时候也经常到这座住宅来玩。就在K氏烦恼于如何实现冈女士的心愿时,2005年12月听闻了“地区共生创家支援事业制度”,便提出了申请。在那之后,通过与派来的专家沟通,在2007年开设了“冈女士之家TOMO”。

2.2.3 冈女士之家TOMO的活动

2018年,不只K氏,因冈女士之家TOMO的活动而产生共鸣的世田谷区内外的市民(大多为退休的男性)、学生都参与了运营。

这座住宅建造于1949年,是当时典型的两层木造独户住房,虽然活用了起来,但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抗震性能低下、厨房狭窄等问题。2015年,尝试通过众筹形式筹措了资金,展开了改造设计。

在“体谅多样个性的社会”的建设目标下,它以“创造大家的‘茶室’”为任务,将地区内外、各个世代、国内外、各种行业、多样化的人掺杂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像远方亲戚聚会一样的场所,是一个让每一个人都能体现主体性的场所营造。具体的活动如下。

(1)日常交流事业(未限定对象的活动)。“开放日”和零食小卖铺(每周一次),是谁都可以自由地休息、交流的空间,最近有咖啡师提供咖啡;“星期天俱乐部”(每周一次)则是发挥运营人员强项的教室,包括水彩画、铁道、围棋、手工俱乐部等。最受欢迎的是大家一起制作铁道模型,让火车在铁道上奔跑,是非常愉快的聚会。

(2)特定交流事业(限定对象)。“冈之厨房”(每月一次)受世田谷区委托的事业。这是针对刚从儿童养护设施出来的年轻人的空间,通过一起做饭、吃饭、交流,帮助他们慢慢地适应社会。“世田讲座”(每周一次)是受世田谷区委托的事业,面向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为他们创造能学习的环境,如大学生教小学生学习,一起做饭之类。“百宝箱”(每周一次)受世田谷区委托的事业。创造初高中生群体的场所,由大学生参与策划和运营。

(3)场地出租事业(1 000日元/小时,一楼整层出租)。

(4)普及启发事业(宣传等)。

2.3 RIKU咖啡厅(岩手县陆前高田市)——地区的健康基地

2.3.1 临时咖啡厅的创建经过

岩手县陆前高田市是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海啸中受到毁灭性灾害的自治体之一。刚受灾之后,能供居民轻松地驻足、休息的场所不足。搬迁后,在以临时住宅区为中心建造新社区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建设类似地震灾害之前供自治会居民聚集的场所的需求。加上地区外来的支援者增多,也非常需要能够让居民和支援者轻松交流的场地。为了回应这样的需求,2011年8月由居民发起的“陆前高田社区生活项目”开始运行,并构建了联合居民、大学、专家、企业的体制。当年12月,在这个项目的中心成员,一名当地的医生所持有的高地的土地上,临时建筑竣工,并在次年1月作为社区空间“RIKU咖啡厅”开始运营。

RIKU咖啡厅的外观

2.3.2 临时咖啡厅里的活动

初期事业的具体内容包括:社区咖啡厅的运营,各种活动的开展,受灾前的旧自治会成员的联谊会,场所出租以及社区花园的维护和管理。运营的核心成员为在占地区域内经营内科医院等的4名医疗相关人员的夫人,以及她们的8名友人。

2012年下半年,该地区的店铺渐渐重新开放,也增加了各种空间。在这样的状况下,运营成员意识到,该地区的RIKU咖啡厅应该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也有必要探讨持续运营的方法,于是对此展开了多次讨论。就这样,灵活发挥运营成员中大多是医疗成员这个强项,重新确定了作为负责地区居民“心灵和身体的健康”的场所新定位,并由此开展了新的事业。

2.3.3 向正式建筑转移和现在的活动

从2013年4月开始,正式建筑的规划开始了。设计由临时建筑的建筑师成濑猪熊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建筑师和运营成员一边讨论一边进行设计。临时建筑按照目前的情况继续使用,加建建筑计划设置在用地内接近临时建筑的地方。为了满足更加充实的事业需求,面积是临时建筑的两倍,并计划设置了新的厨房、厕所、员工的空间。特别是厨房,计划提供了充足的设备。通过临时建筑的运营发现对午饭有大量的需求,于是将提供午饭作为事业化的根基。正式建筑在2014年9月末竣工,从10月开始营业。除了提供健康午餐的事业,从2015年开始也着手看护预防事业(受高田市委托)。有时还会去新的灾害公营住宅的集会室,进行上门看护预防事业的活动;同时,也开始了孩子们的饮食培养事业以及以创造地区健康为主题的活动等,活动内容的范围得到了大大拓宽。

参考文献:

[1]小泉秀樹.コミュニティデザイン学[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6.

[2]后藤智香子.りくカフェ—大規模災害後のコミュニティスペース[J].都市計画,2012(3):10-14.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19年第1期 建筑师介入的乡村发展多元路径,[日]小泉秀树、后藤智香子、新雄太、泉山垒威、近藤早映 著;江莱 译;弋念祖 校《关注社区设计及社区再生的前沿研究与实践: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研究介绍》,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小泉秀树,男,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教授;后藤智香子,女,东京大学工学部都市工学科 特任助教;新雄太,男,东京大学工学部都市工学科 特任助教;泉山垒威,男,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助教;近藤早映,女,日本学术会议 高级学术研究员

译者单位:东京大学工学部研究科

译者简介:江莱,东京大学工学部研究科 博士研究生

校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校者简介:弋念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研究生;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访问研究员

[1] 许懋彦 弋念祖. 从社区营造到社区设计: 都市观视野下的日本社区设计发展观察[J]. 时代建筑,2019(1):152-159.

[2] 弋念祖. 大宫OM TERRACE: 探讨实现“社区培育”的城市连续体 [J]. 时代建筑,2019(1):160-163.

[3] [日]小泉秀树 后藤智香子 新雄太 泉山垒威 近藤早映 著 江莱 译 弋念祖 校. 关注社区设计及社区再生的前沿研究与实践: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研究介绍 [J]. 时代建筑,2019(1):164-169.

===================================

===================================

网址:关注社区设计及社区再生的前沿研究与实践:东京大学社区营造研究室研究介绍 | [日]小泉秀树等 | 时代建筑2019年第1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19234

相关内容

理论研究 | 生活圈理念下既有住区绿色空间量化研究——以北京七个不同年代建成小区为例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思路及路径研究——以北京某新城区为例
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
浅谈民宿设计中旧建筑的再利用研究
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线路新村社区为例
基于情感诉求的老年宜居社区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社区生活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四川农业大学“居民低碳行为”研究团:深入居民生活,共建低碳社区
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