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发布时间:2025-04-28 23:40

疾病预防知识:了解常见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育儿生活经验# #新手爸妈指南#

新生儿医院感染定义

1.新生儿经过产道(或者在母亲分娩时)获得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2.新生儿经过胎盘,出生后48小时以内发病的感染不是院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水痘病毒等;

3.宫内感染不属于院内感染。

新生儿宫内感染的诊断依据

1.羊水污染,新生儿的耳鼻孔吸出液涂片有大量脓球或细菌;

2.出生即有感染征象或Apgar评分低;

3.脐血IgM≥200mg/L或脐血IgA≥50mg/L;

4.胎膜早破24H以上或羊水II度以上污染;

5.脐带、胎盘、绒毛膜、羊膜病理证实有炎症所在。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如何诊断是否为院内感染?

1.吸入羊水、乳汁6一8小时后即缓解不属于院内感染,但若持续加重继发感染则属于院内感染;

2.若为急产、室息、助产土末及时清理呼吸道前以物理、化学方法刺激呼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继发感染者属于院内感染;

3.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吸入孕母阴道内被病原体污染的分泌物而发生的肺炎,属于院内感染;

4.分娩过程中因断脐不洁发生感染,通过血行传播至肺部属于院内感染;

5.新生儿在母婴同室内或在新生儿室住院期间,通过接触传播,血行传播或医源性传播等途径感染的肺炎,属于院内感染。

6.新生儿鹅口疮列为院内感染;

7.新生儿尿布疹不属于感染,但继发性感染属于医院内皮肤软组织感染;

8.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不属于院内感染。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与病原体

1.主要感染部位

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呼吸道、口腔、眼。

2.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白色链球菌、产碱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等。主要均为条件致病菌。

病毒:肠道病毒

新生儿医院感染易感因素

1.新生儿自身因素:低体重、小胎龄、Apgar评分低;

2.免疫功能不成熟:皮肤黏膜易受损、免疫球蛋白少、脐部创面感染、血脑屏障功能不全等;

3.侵入性操作因素: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吸痰、胃管等侵入性操作使呼吸道和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4.抗菌药物与激素的应用:滥用抗菌药物和激素容易增加细菌耐药性,造成二重感染;

5.住院时间长: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概率越高;

6.病房分布不合理:面积小、通风差;

7.医护人员未严格按照相关手卫生、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导致感染。

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一、新生儿病室环境建设

1.合理布局

(1)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科病房分医疗区和辅助区

①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和治疗室等,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②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区)等,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哺乳室。

(3)病房入口处应有缓冲间:设立洗手池,进入病房人员要洗手、穿隔离衣或工作服;

(4)病房门口应有接待处置室,接收新病人,做好入院处置(沐浴、更衣)后入病室;

(5)设有专用的新生儿沐浴室

①新生儿沐浴使用物品,如一次性浴巾、浴单、小毛巾等做到一婴一份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②浴垫浴池、台面等每日使用后清洗、消毒;

③沐浴前、沐浴后的台面要分开;

④沐浴池感染与非感染的分开。

(6)配奶间

①强调配奶间的通风;

②配奶间的物品放置:冰箱、消毒等;

③规范物品房子:消毒奶瓶、奶头的放置;使用后奶瓶的放置;

④制定并落实配奶间消毒隔离制度;

⑤奶嘴:清洗、高温或微波消毒;

⑥奶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灭菌;

⑦配奶用的容器每日清洗消毒;

⑧配奶间工作人员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⑨环境卫生。

2.面积

(1)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床间距不小于1m;

(2)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

(3)每个房间内至少1套非手接触式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

3.通风/采光

(1)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2)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4.温、湿度

(1)保持适宜的温度:控制在足月儿22--26℃,早产儿24--28℃;

(2)湿度保持在60%--65%。

5.注意事项

(1)室内禁止进食和吸烟;

(2)室内禁止养植花草树木;

(3)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

(4)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5)新生儿病室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二、设备管理

1.暖箱管理

(1)使用中的保温箱每日清洁、消毒;连续使用时,7天更换1次暖箱;污染随时更换;

(2)清洁消毒;

(3)每次使用后的暖箱,终末消毒;

(4)床单有污染及时更换;

(5)暖箱湿化液每日更换,无菌液体;

(6)定期维护与彻底清洗消毒。

2.呼吸机管理

(1)呼吸机管道等物品,尽量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

(2)关注喉镜的清洗消毒;

(3)每周1-2次更换呼吸机管道;

(4)每天更换加湿器内的灭菌蒸馏水;

(5)尽可能进口插管;

(6)减少镇静剂、呼吸机使用天数,及时撤机;

(7)加强口腔护理;

(8)每天评估插管必要性,医生参加评估;

(9)充分发挥科室质控员的作用。

3.物品固定专用

(1)新生儿使用的一切医疗器具,都应做好使用前的消毒或灭菌工作;

(2)听诊器、体温计、眼药水和胶带等物品固定使用,一瓶眼药水的使用周期不超过一周;

(3)新生儿衣服、被褥选用易于消毒和灭菌的棉织品,定期清洗、消毒。

三、新生儿护理

1.脐部护理

(1)新生儿的脐部是一个创面,常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

(2)包扎脐部的纱布要保持无菌和干燥

(3)每日脐部护理;

(4)对家中分娩新生儿:脐部残端重新处理、清洗、消毒包扎。

2.加强喂养和护理

(1)皮肤护理:清洁、胶带、血压机袖带、各类导管固定敷贴、穿刺部位消毒后的残余碘、避免肌肉注射;

(2)每天更换衣服,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日洗澡1次,经常翻身、更换体位;

(3)喂养:尽早训练其吮吸及吞咽功能,减少鼻饲喂养的天数,持续4-7天者应更换鼻饲管;

(4)吸入性肺炎、奶液窒息、皮肤感染的患儿应加强监测,以防二重感染

3.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测

(1)常规监测

①监测内容

基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天数、出生体重(BW,分≤1000g,1001g~1500g,1501g~2500g,>2500g四组)

②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脐或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③新生儿日志

按新生儿出生体重每日记录新住进新生儿数、住在新生儿数、脐或中心静脉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新生儿数。

(2)监测方法

①宜采用主动监测,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②新生儿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③填写新生儿病房日志和月报表。

(3)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开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发现可能有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发生时,应当立即报告并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四、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院感管理小组

(1)建立职责明确的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例如督导感染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组织科室医院感染质控督察等。

(2)接受医院对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2.院感管理相关制度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根据卫生部的相关文件,结合本院新生儿病房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医院感染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如《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配奶工作制度》《淋浴室工作制度》等。

3.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

(1)针对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

(2)培训内容: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监测、手卫生、消毒灭菌知识、侵入性操作相关医院感染的预防、无菌技术操作、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暖箱和呼吸机的消毒管理、奶具的清洁、消毒等。加强保洁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病房清洁与消毒方法。

4.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

新生儿的保护性隔离、手卫生、合理用药比长时间使用、滥用抗生素更为重要。

5.手卫生管理

(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

(2)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3)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

(4)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5)探视者进入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6.环境清洁与消毒

(1)空气消毒:开窗通风1天2次,每次30分钟;循环风1天2次;

(2)物体表面消毒:含有效氯250-500mg/L或消毒湿巾,1天2次;

(3)地面:含有效氯500mg/L,1天2次;

(4)每月空气、物体表面、手微生物采样监测;

(5)强调清洁消毒过程管理;

(6)医疗废物处置。

五、新生儿病室人员管理

1.医务人员

(1)理论要求:医务人员、护士及辅助人员上岗前均接受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

(2)着装要求: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3)操作要求:

①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实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②在诊疗与护理操作时应当按照“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每接触一次患儿后需洗手方可接触下一名患儿。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③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时,应当严格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实施隔离措施。

来源 | 《临床医院感染学》、2020基础感控平台

- END-

10万+护士都在学

护士专属加油站

高级护理管理师

临床护理科研

小儿推拿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

医养结合管理师

产后康复

品管圈

临床护理带教

考研

护理质量管理专项研修班

月子护士

古法扎肚

戳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网址: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890902

相关内容

季节性疾病预防与院感控制.pptx
新生儿、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措施发布—新闻—科学网
【院感】医院感染管理十七项核心制度
儿童的常见传染病和预防措施.pptx
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管理(共5则范文)
诺如病毒感染及预防措施
【医院卫生间清洁消毒】医院卫生间防病毒感染措施 对医院卫生间消毒灭菌的办法
手术室应有哪些感控资料?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控指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内容最新(10篇素材稿件)
2024年医院感染与传染病培训: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ppt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