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策展记事

发布时间:2025-05-01 12:09

杜鹃花与竹子搭配,展现东方园林韵味。 #生活技巧# #园艺绿化建议# #植物搭配#

两年前,我们就酝酿过做竹艺展的想法,讨论过从何种角度介入,是仅做国内竹艺展,还是做亚洲竹艺展?在讨论过程中,觉得做亚洲或是东南亚区域的竹艺展,比较具有挑战性。

当时我们对国内外有关竹艺的展览了解甚少,仅对国内的竹艺展略知一点,就是2011 年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中的“知竹”单元展,策展人为刘小康、杭间先生。该展览关注中国、亚洲及全世界的竹设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呈现:1. 意:文化之竹;2. 艺:工艺之竹;3. 器:日用之竹;4. 境:建筑之竹; 5. 悟:创新之竹。

展览邀请了“欧美及亚洲66 位设计师及会展机构,逾150 件竹设计作品和珍赏图片及装置。并以‘竹生活’为概念,从文化、现代设计及科技提升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至于其展陈方式,并没有过多的了解。

另有2016 年9 月,在浙江龙泉宝溪乡开幕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展览历时四年筹备,由葛千涛、杨旭、国广乔治[George KUNIHIRO]共同发起和主持,邀请了世界各地11 位建筑师。以竹建筑的艺术形式,探索未来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及当代建筑中可持续材料运用的潜力价值。

这两个展览的想法及做法,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在此之前,国内所做多为竹工艺展或是综合性的工艺美术展,其中包括一些竹制品,但缺少学术梳理及对竹材料进行新的利用与发展的尝试。至于竹产业方面,很少关注过。

有一天,印尼的约翰·哈迪[John Hardy]在余杭融设计图书馆的张雷先生的陪同下,来到民艺博物馆,聊起了他在印尼的竹建筑学校一事和他做的一些竹建筑,也让我们感觉到竹材料在未来的生活空间里将会有新的发展趋势出现,我们便有了进一步做竹艺展的打算。张雷先生对竹材料的研究,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对想做的竹艺展,慢慢有了一些想法,竹概念应该是比较宽泛的,应不被主题所限制,或将主题展开,还应该具有实验性等。我们倾向采用比较开放的态度,搭建一个平台,让亚洲多个国家进行一次以竹材料为主题的跨文化的对话。以此来推动中国的竹产业、竹设计的发展。

杭间教授因做过竹艺展,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提出了如何做竹艺展及与以往竹设计展的区别。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专注收集一些相关竹艺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竹艺的基础工作,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尽量多收集一些有关竹的文献,以便了解竹文化、竹工艺的过去与现在,来确定竹艺展的具体细节。

一竹在亚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竹,四季常青,多年生禾本科木质。多分布于亚洲、非洲、及美洲。亚洲尤以中国为最,品种繁多,计有370 多种,约占世界竹种的三分之一。

中国人喜竹、爱竹。赞美翠竹,无牡丹之富丽;也无青松之雄伟; 更无桃李之妖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心虚实力。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被视为“君子”的象征,以当楷模。

《诗经·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便有对商代河南北部淇水两岸茂密竹林的自然写照。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竹笥”,其功能是用来盛米饭或装衣物的方形竹器,用以竹编,形似今日小竹箱。可证当时的先民利用竹材来编制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或器具,工艺已相当成熟,也可说明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加工利用竹材了,并且有了相当的规模。《竹书纪年》的出土,让后人对先秦史实有所了解,也是我们今天已知的最早出土的竹简,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早期形式之一。使得传播文化有了便捷的途径与方法,得以延续发展。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笥、竽、竽律、竹篓、竹夹、竹扇、竹熏罩、竹串、竹箸、竹席、竹勺、竹简等,已说明汉代人对竹材料的利用与加工已经非常广泛了。出土中的竹笥,形同雨台山楚墓中的竹笥,在利用竹材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由宽阔的竹片变成了竹丝。墓中出土的彩漆竹勺、勺柄以龙纹及辫索纹为饰,并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它年远而精致,反映出先民们对竹材料的兴趣与利用都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收藏在日本正仓院的尺八乐器,竹制、刻留青装饰,用留青法浅雕仕女、树木、花草、禽蝶诸物象。保留其竹之表皮为花纹,刮去花纹外之表皮,露出淡黄色竹肌为地。也可证明一千多年前,以竹为艺,已在亚洲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了。

宋代诗人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是道出了中国人对竹子的偏爱,由对物质上的需求,进而又演绎成了精神及文化上的需求。可谓是片片竹材,可展现大千世界。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竹深入亚洲多个角落,真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明清两朝,竹艺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人的参与使得竹艺形式多种多样,并提高了艺术品味。江南嘉定竹雕、竹刻的形成,代表那个时代的竹艺辉煌。

邻国日本,竹文化的出现比中国略晚一些。弥生时代(公元前300- 公元300)出现了竹编工艺的萌芽,但具有巫术性质,其核心词汇是悲哀、壮美,趋于两个极端,有别于中国竹文化。公元811 年,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竹取物语》,对竹有着具体、明显的表现,但多以悲哀为基调。至于壮美、歌颂的一面,应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文坛领袖菅原道真的咏竹诗,大部分已借鉴中国文学中赞美竹子“壮美”的特征。

上述是中国与日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二 我们想做的竹生活艺术展

在民艺博物馆的空间里做展览,做好了,出彩,做不好便俗。对空间的运用,要有想象力。这一空间设计,交由平面设计师,还是建筑设计师设计,其结果肯定大有区别。我们与合作过的团队进行讨论,就展览的空间如何利用,希望他们各自提出想法。

对展览的内容大家也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提出看法,例如我们用什么样的展品来做展览,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与讨论。之后,按照我们的想象空间与我们希望的展品同步进行,在亚洲区域内寻找我们想要的作品。这个想法或是做法,听起来有些荒唐,我们不是先有什么作品,再做展览,而是根据我们的假设,确定需要什么样的展品,大家再分头去找。

王欣老师最先给出了他的空间设计方案,好看、有趣、大胆,不容您多想可能就会喜欢,能不能实现,先不管,要做出来也不难。只是施工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有此雏形,好像有了大的框架,便可以确定展览的具体内容。例如跟竹有关系的,有哪些方面等。先考虑比较具体的,竹工艺,亚洲多国都有,但我们肯定是要找我们想要的。竹设计,当下比较流行,能找到的资料也不少,但需要有代表性的,还是有些难度的。竹营造,想法很好,包容性强,又能够反映出具体细节,概念也比较明确。

根据展览设想,进一步讨论所需要的展品。首先,在竹工艺这一板块,我们需要哪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竹雕、竹刻、竹文房、扇骨、日用器具等,还有不同区域、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等,这些都是要考虑的,是先要些古董级的精品,还是注重生活的日常用品,有无倾向性,还是二者兼有,这些都需要根据展览的需求,做些调查。这三个板块的确定,还不能让我们对这个展览充满信心,也就是说,想把这个展览做好,这三个板块还是弱了些。

我们可以先在国内找作品,到处去看,去找我们能看上的作品。或是说看上了,就能借过来,这里面有没有不确定的因素。先由省内,再由省外。最初的省内寻访,让我极其失望,很难见到我们想要的作品,现在在做的一些竹编产品,多数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也无法与过去的普通的竹编相比。去找一些私人收藏的竹编看看,有些倒是我们想要的,适合我们的展览要求。一次、二次、三次,多次寻访,还是找到了一些我们看上的展品。(图1)

图1 竹编,沈国强藏

在寻找展品的过程中,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宽,新的想法也会不断地出现。余杭融设计图书馆,是我们想邀请的,先前有过接触,便上门观看。他们所做的对传统材料的解构与分解,正是我们想要的。通过这种个案,可以举一反三,可以引导青年人对传统材料的重新认知。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对材料的特点、属性、功能都可以重新思考,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的可行性,以及从何种角度可以介入当代设计,这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设计作品的挑选,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能否找到我们想要的作品,章俊杰老师首先推荐了一批设计师。在我们选定的设计师人员里面,反复观看作品,进行比较,挑出最适合我们展览主张的作品,这个环节任务异常艰巨,我们请了多位志愿者,与这些设计师进行联系、沟通。尽可能地说服对方,提供我们想要的展品。

邻国日本,是盛产竹艺的大国,虽然过去很多年前,其竹艺作品曾受惠于中国,但近代以来,日本竹艺有了飞快的发展,并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无论是竹材料加工、编织、器皿形态、新工艺等方面,都有新的面貌出现。最让我吃惊的是,竹艺在当下日本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图2)

图2 摇翠花器,日本,王传峰捐

三 去日本寻找展品

在柳宗悦先生的民艺馆里的售卖处,有许多新的竹编产品,形态多种。大多都是今天的日用器皿,销售得不错,只接受预订。

武藏野美术大学里,我们了解到了伊藤教授自2009-2018年开设了持续十年的不同主题的竹设计工坊,他们与印度尼西亚万隆科技学院合作,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研究开发了一系列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竹设计,并将其付诸实施,带动了当地的竹产业的发展。

我们也参观了武藏野美术大学里的民艺资料馆,虽然空间不大,但收藏的东西可不少,日常生活的各种玩具、竹编器具、家具、工具等,有些已从今日生活中退出了。材质大多是比较普通的。除了展示、收藏,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教学,基本不对外开放。另有一些小的空间,面积也就只有三十平方米左右,经常会做一些日本不同地区的小民俗展览。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展览规模不大,是一草编展,文字梳理、展品陈列,虽然简单,但很是讲究,也很有学术性,基本上一看就明白。他们在展览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与展览同步的宣传单页,或是小册子,以进行推广。武藏野美术大学里的民艺馆或是民艺资料馆,工作做的真是认真、仔细,将生活中已经消失的,以及今天还在使用的,都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建立档案。这才是真正的民艺研究,这种做法在我们国内真不多见。

“竹营造”一词,由对竹建筑的思考演变而来。在我们讨论展览中的竹建筑时,觉得跟其相关联的有些内容也想放进来,但又不是单纯建筑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模糊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空间界面,可由建筑师来制作完成,也可由其他专业的艺术家来制作完成。不同的专业对建筑与自然的空间想象会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希望建筑师及艺术家们,在民艺博物馆的场域,馆内或是馆外,集合建构、形式、空间三者的关系,理解和体验竹建筑文化。探讨展示竹构的运用及其表现形式和空间是一种建筑本质的回归,其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是对当代建筑的设计思考。这种“非正式”的自然营造方式会对竹材料在未来建筑中的可行性做出正面回答。

我们也邀请了一些参加过“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的设计师们来参加我们的展览。由选人到具体沟通,包括出设计图,现场搭建等,由于空间及经费预算有些问题,最后放弃了。但“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的“在地”法则所形成的效果,其影响力已成为“乡土建设”的典型文化个案,也可提供当代建筑竹材料的营造所形成的新型乡村格局的借鉴。最终我们选定了“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以文本形式参加我们的展览。

“纸为竹生”影像,也是我们本次展览所关注的。无论是造纸的手艺,还是非遗保护,都有必要告诉大众先人以竹造纸的智慧与艰辛,也让今天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到竹对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的大结构的形成,是我们与合作团队,在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集思广议,不断加减与调整的结果。如何能够搭建一个跨文化对话交流平台,展示亚洲竹生活艺术的多个角度,以此来推动中国竹文化的发展,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正如杭间教授所说: 我们想做的这个展览,有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在许江院长的主导下,所秉承的东方设计学这个理念。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展览的策划,来推动中国的竹产业、竹设计,再现我们中国人的那种竹陶为居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建构。

展览最后确定为三大板块:竹林艺谱(竹工艺)、竹品风神(竹设计)、竹屋栖居( 竹营造),并将竹文献、余杭融设计图书馆“、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纸为竹生”影像、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竹工坊等,融入其中。

四 展览空间的实施

在民艺博物馆的空间做展览,其实是有些难度的。因每次展览的内容不一样,布展的形式也不一样,原有的展台并不能适应每一个展览。

当我们做展览时,经常要考虑这次展览的空间设计,在下一个展览是否还可以使用?个性不强的设计,可能会勉强重复使用。个性较强或针对性比较强,也只能使用一次。如果想从展览内容、形式、空间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耳目一新,经费也是要必须跟上的,但更多的时候必须节省。原有的空间部分拆除,布展的时间也要有足够的余地。但是,新空间搭建、展台施工、竹瓦铺设,以及对原有空间的调整,重新组合的实际效果等,是否吻合此次展览的形式要求,都经过了多次讨论。

我很欣赏王欣的空间设计的想法,“隔林风浪、起伏箫笙”。

进入展厅,一片高高的竹林便出现在眼前,文献、竹家具隐于竹林之中,穿过竹林映入眼帘的是层层起伏的大波浪,以漂浮的形式呈现着各式竹编器物,偶尔明灯高举。观者穿梭其中,由低处往高处慢步,进入展示当代竹工艺的空间,将造景、陈设与展品链接,系统化地营造了文人空间。在此,仿佛有种穿越五十米的距离,便由魏晋走入了当代的感觉。

竹浪的铺法也是极为讲究,我们动员了来自建筑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近百位的学生志愿者,足足铺设了一个星期。大波浪的浪纹有一个基本的方向,浪尖的形态与浪花的呈现,还有旋涡与水泡等,在王欣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变换着排列方式进行呈现。竹瓦的尺寸、弧度大小不一,在不同的学生手中发生着各种变化,如同水面上的自然涟漪,在此停留。(图3、4)

图3 1-3 号展厅现场

图4 2 号展厅现场局部

五 开幕式的想象

在室内搭建一片竹林,所有嘉宾、参展艺术家、工作人员与观众,就散落着站在竹林里。谈笑风生、意气风发,不时发出赞美之声。回想着曾经在传统中国人生活里产生重要影响的“竹林七贤”,仿佛在此接受大家的缅怀与敬意!

开幕的掌声结束,嘉宾、艺术家,挥毫在竹上留下对竹的赞美及对美好竹生活的祝福。展览结束后,将截取有墨书的竹段,刻字、拓片、出版,原竹刻亦将为民艺博物馆永久珍藏。

感谢许江院长为此次竹艺展取名为“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并为展览的三大板块取名!

感谢王传峰先生为祝福母校九十周年校庆及“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开幕,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的九件日本竹花器! 感谢此次参与“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的所有嘉宾、艺术家、设计师及工作人员的付出!

作者:吴光荣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

本文发表于《新美术》2018年7月刊

《纸为竹生》影像

“纸为竹生”影像,也是我们本次展览所关注的。无论是造纸的手艺,还是非遗保护,都有必要告诉大众先人以竹造纸的智慧与艰辛,也让今天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到竹对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责编|雪润枝

网址:思想|“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策展记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05434

相关内容

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
对话|中国美院90周年,民艺馆何以聚焦“东方竹”
打造健康环保竹生活:2020中国竹制品展
开启健康环保新生活:2020上海竹制品展
光山县防腐竹篱笆园艺拉网竹栅栏思路和技巧
浦城县防腐竹篱笆园艺拉网竹栅栏思路和技巧
竹子作为方法-画廊周北京2021“公共单元” 特别展览
广府地区竹筒屋空间品质优化策略研究
2025年上海亚洲家居装饰及生活方式展
竹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工匠艺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