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设计的中国回声 | 再造衣银行
绿色生活设计中的可回收物品再利用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美学设计# #环保生活设计#
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是独立设计师张娜于2010年创办的可持续时尚品牌。再造衣,用“再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回收社会废弃物,以设计的力量去改造再生,创造出适合当下的全新作品;银行,指代其作为受理废弃物的存储、流通、汇兑的模式。由再造衣改造的衣服,就像是一座个体专属“记忆博物馆”。张娜的角色有点像这座“博物馆”的策展人,而策展(Curator)其实来自拉丁词根Cure,意思是“照料人们灵魂的人”。以下是她的自述。
妈妈送给小珂的军大衣,定制升级为适合当代穿着的再造衣
但凡能来找我做再造衣的人,都有一些过往是他自己没有办法释怀的,但又想获得新的重生。旧衣再造某种意义上是通过再造穿过的衣服来疗愈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的自己。
这次在上海「长效设计」展出的作品是我们为艺术家小珂独家设计的{载Haute-Couture}系列服装。每次旧衣改造,从版式拆解到设计,前后大概要花上60到120个工时。最后我们会把档案包给到对方,里面除了服装之外,还包括衣服改造前后的照片,以及我们在衣袋里找到的其他东西。有发票,有信件,而小珂衣兜里塞着的是一封电报,连她自己都没发现。这封电报引出了一段他们家庭的故事,里面藏了很多线索,有点像地图,需要循着线索找到答案。
电报上的日期是1992年10月24日,内容写着这是从北京调过来的军大衣。这件衣服是小珂上大学的时候妈妈给她的。那时候小珂从昆明考上复旦大学,妈妈担心南方湿冷,特别从北京调配了一件军大衣寄过来。那是外面很少见的拥有独特收腰设计的女款,那些年小珂一直叠在被子上。这封电报就塞在口袋里,温暖了小珂四个冬天。我拿到这件衣服后,考虑到小珂的舞者身份,想给她做一件又时髦又酷、生活和演出都能穿的衣服。
改造过程中,在军大衣口袋里发现30年前的电报
连同军大衣我们制作了另外两件作品,一件由外婆在小珂房间挂的白底蓝色印花窗帘布改造而成,另一件是婆婆送她的两床结婚被套做成的。三件衣服,三种不同材料,将三个女性和三个时代故事联系在一起。改造衣服就是回到某个时间段,解开一个人生命中的某个结。
我最初是把再造衣银行当作一个艺术项目来做。它是一个作品而非产品。
项目的开始与北京皮村有关。皮村是北京重要的旧衣回收中转站,也是打工者之家这个NGO驻扎的地方。他们帮助外来务工子弟上学,也培训外来务工者,其中一部分工作里,NGO会组织大家把旧衣剪成条做成拖把。我到了之后,给女性务工人员捐赠缝纫机,在她们学会缝纫以后我会挑选一些旧衣进行设计,再让她们把拼布缝起来。
后来贾静雯看到了我们的拼布设计,成为再造衣银行的第一个客人。于是我就放话出去说,你可以用你的故事来换设计,如果你过去的旧衣承载了很多你的记忆和情感,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找我,我可以为你制作成新的衣服。那个时候很多人会很在意穿旧衣服,但现在这种质疑完全没有了。大概从2018年开始,国内集体意识变化了,再造衣银行也被人接受了。
再造衣银行分为三个系列。“众系列”意为连接众生,它大量运用了天然环保的面料,与科技结合。“乐系列”作为再造衣银行的成衣系列,则更偏重于设计感。“载系列”系列是通过设计可能把人们过去的一些故事和情感,跟现在和未来去进行一些连接。
2016年我们建立了自己的面料实验室“Re-Fabric Lab”。如果你想做可持续环保的话,一定要从材料端开始,从源头开始研发面料。我们利用回收的塑料瓶做衣服,我们可以打捞中国近海的幽灵渔网,然后把它们变成新的再生尼龙。一些农作物,比如玉米梗,我们能把它变成天然可降解的人造皮草。我们的每件衣服上都有二维码,消费者会看到商品的碳足迹。也是在2016年,星巴克提出想和我们合作,我就提出用装着咖啡豆的麻袋做设计,没想到就成为了循环经济的样本。
编织手法呈现的细节, 就像小珂人生情感与记忆的交缠
可持续环保说到底都是为了人服务的,这才是本质,大自然是不需要人类去保护的。我们想用设计去连接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最具有我们精神内涵的作品来诠释重生。再造衣银行的一切都是和重生有关的。有什么重生能比一个人赋予他过去的经历以新的意义和生命,然后进入自己新的未知来得更重要?
刚开始那会还没有“可持续时尚”这个词,我也没想那么多,只不过想做一些我喜欢做的事儿,只不过那时候我精力要分两半。最初我有个品牌叫FAKE NATOO,是完全按照时装规则做的。我们也是一年两条线两场秀的节奏,到了2019年10月份,我记得很清楚,做完上海时装周的那场秀,我想要改变。
我也经历过中国独立设计师的蓬勃的历程,有那么多的买手店,有那么多的创意设计,但这个世界真的需要那么多衣服吗?我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到底在哪里,2019年做完那场秀我就想把FAKE NATOO停了。然后疫情来了。
疫情那会我在云南做志愿者,负责武汉中南医院和湖北省黄梅县中心医院的物资运输。疫情结束以后我回到上海,我和同事说,我想清楚了,我们只做再造衣银行。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新的东西,但缺乏一个由旧变新的东西。这就是再造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去年有一个从天津来上海工作的女孩找到我,想为她大学的男朋友做一件旧衣。她男朋友是学生会主席,他们俩相识相恋,本打算大学一毕业就去支教。结果男孩在一次事故中当场死亡,女孩陷入极度的抑郁。她看过非常多心理治疗师都没用,每天晚上还是会做噩梦。有一个心理治疗师和她说:“我觉得你应该恨这个男孩,你不应该爱他,因为他的离开让你到现在都无法走出人生困境。”我说不是这样的,我跟她讲了一个我所知道的“秘密”。
我说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所有相爱的人在一起都是有功课做的,这个功课是什么?是关于爱的功课。你们没有功课做,老天爷会让一个人先走,然后让双方的灵魂体验分离的痛苦。分离后另一个人是否还可以爱自己和爱别人,并坚强活下去?这就是你们的功课。我和她提议,你想给男朋友的妈妈做衣服,有没有想过给自己做一件东西?我就把她男朋友的大衣口袋缝在小包上,我说,平时背的时候把手放在这个兜里,就像男朋友散步的时候一样。女孩听完,她觉得自己甚至不需要旧衣改造。记忆和情感获得重生,这才是可持续的最根本的含义。
奶奶,小珂与松鹤窗帘
_
2020年是再造衣银行的十周年,因为疫情,原本十周年回顾活动延迟到现在都没有举行。张娜都想好了,她会邀请一些有故事的素人参与走秀,其中就有我们在对谈时提到的东莞男孩和天津女孩。张娜把每一件行走的旧衣都变成了一份记忆、一种疗愈、一份延续。12年来,从时装设计到材料研发,张娜始终不忘做着自己的功课。她把自己关于设计与爱的理解都记在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那是她的“一生之物”。
《生活》:对你个人来说,至今为止陪伴你最久的一件“物”是什么?
张娜:我是很长情的人。陪伴我很久的东西太多了,我的杯子器物、衣服都是。我整理我父亲的遗物的时候,我们从小去看电影、看展览的票都收藏得好好的。包括我一岁的时候穿的小衣服现在都保存着。
有人问我说怎么不给自己做再造衣?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老穿一件咖啡色的大毛衣,我是想要用我爸爸生前的那些大毛衣给我自己做一件衣服。以前好像觉得没有那么需要,但是接下来我可能要给自己做了。疫情其实改变了很多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科技再怎么发展都是外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在一起的时候更加得亲密,当离开的时候要学会告别。
《生活》:您如何理解本期“一生之物”这一主题?
张娜: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记录的本子,我是从小就有随时随手记录的习惯的,大概有几十本。这也是我的一个人生财富,里面记录了我的工作灵感、日程安排,还有一些个人的功课。它们会伴随我一生,我觉得这个是我的人生。毕竟终有一天我们身体都会离开我们的存在,如果某个与你有过交集的人想要了解你的话,他就能看这些文字。
《生活》:您认为一件可以长久使用的“好的设计品”,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张娜:我认为一个好的长效设计一定是注入了人的精神力的产品,这样才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注入人的思考、自由意志以及情感。盗版有的是情绪,不是情感。有的精神力的产品就会给人赋能和滋养,就像包浆一样。
-
采访、编辑:陈爽
完整内容见2022年7/8月刊《一生之物》栏目“心”
-
ZHANGNA 张娜
再造衣银行创始人。再造衣,用“再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回收社会废弃物,以设计的力量去改造再生,创造出适合当下的全新作品;银行,指代其作为受理废弃物的存储、流通、汇兑的模式。
网址:长效设计的中国回声 | 再造衣银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08764
相关内容
旧衣新生 “再造衣银行”创始人设计师张娜再造衣银行: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Reclothing Bank再造衣银行
再造,不止于衣 ——「我在乎 I do Care」再造衣银行可持续时尚艺术特展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银行场景金融建设思考与对策
茵曼回收旧衣环保再造,推动原创设计
茵曼回收旧衣环保再造,推动原创设计
中国建设银行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长效设计:思考与实践
中国银行长城借记卡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