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如何应对压力,提高抗压能力是自我照顾的重要部分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技能教育# #自我照顾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临江镇小学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抓好预习环节则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本文即着重结合语文“八字自读法”阐述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从而有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我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预习不重视、不自觉。
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好似离开老师的讲就难以读写。
因此,我觉得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有必要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讲究教法,学生要讲究学法。
事实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对头、善于自学的学生。
因为,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善于自学能使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已知获得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
”就是说要变“教”为“学”,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呢?根据已有的教学体验,我认为,抓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
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预习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
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
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
叶圣陶先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
”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
在语文教学中,每当一开学我便要求学生买好预习作业本,要求学生对未学的每一篇课文进行预习。
预习做哪些事?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
”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
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记、联“八字预习法”,可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实际是自读课文,所以“八字预习法”实际也是“八字自读法”。
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大体是:
读。
这是预习的第一步。
古人说:“读书贵神解。
”读,就是
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文体不同,
了解课文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即把握记叙的要素。
说明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知识的特征。
抒情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线索。
通过预习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重点。
划。
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
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
常用的符号有双横“==”(画预习部分的问题)框“□”(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释义)角“△”(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表示成语);点“〃〃〃”、(表示重要短语);线“—一”、“~~~”(表示重要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中心句等);号“?”“!”(表示疑问、惊叹);双竖“‖”(表示划分段落)。
划上了符号,在理解时着重研读思考,对于新课的重要内容便可一目了然,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这对学习是很不利的,应改正。
注。
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
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
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
所以要培养,
积极训练。
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
如预习;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二单元《荔枝》这篇课文,课文最后一句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经过阅读体会后,可在这句话下面划一条线“—一”(表示这句话很重要),并在空白处写上看法:这句话写得好,表达作者对母亲无限怀念及心中那无可言说的遗憾。
查。
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
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
如预习闻一多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台湾》这篇短文中,出现了“琉球”、“氤氲”等字词在课文中并没有注音解义,必须翻查字典词典才能弄清其音义。
若等待老师讲,那就被动了。
因此,每接一个班,我会要求学生买回工具书,把工具书当成好朋友、好老师,充分利用好有利的资源。
思。
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
这样,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习要求基本掌握了,上课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
这是预习的深化。
古人说:“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
”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
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
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
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
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提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品质很有帮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
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
因此,摘抄本是学生必备的。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如预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可把“应接不暇”一词的理解记下来,以便上课讨论或老师提问时回答订正,这样,才学得扎实、变被动为主动。
同时,每一课的好词佳句也是学生摘录的好材料,只有积累多了,学生在写作文时自然会得心应手的。
联。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
要求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综合力。
如第十一册《第一场雪》一文中第四自然段的雪景描写与第九册第八组阅读短文《雾淞》的第二自然段中的雪景描写十分相似,《鹿和狼的故事》与《蛇与庄稼》两篇课文阐述的道理也紧密相连,学生在预习时如果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学习效果自然就增强了。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
并且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
所以,这“八字预习法”并不要求分八步走,能力强的学生,读两三遍课文便基本把八字用上了。
重点内容也能掌握了。
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掌握了。
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
契诃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
”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
附参考文献:
1、《叶圣陶专集》
2、《徐洪钧名言》
3、4、爱因斯坦的《论教育》通俗册子
5、《徐特立教育文集》。
网址: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15080
相关内容
怎样提高自学能力 如何提高自学能力如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方法
如何提高自学能力.doc
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如何提高自学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小学生如何提高自理能力
怎么提高自学能力 自己如何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