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极简生活
简约生活理念:如何过上极简主义生活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家居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法语老师王春慧翻译的书,怎么样也得给个面子读一下吧。
类似的书读过美国人写的《减法生活》和日本人写的《不持有的生活》,总结下来就是“扔东西改变生活”。这本书主题相同,但是更为艺术,更为哲学,也更为细节。读下来是三本中最喜欢的。它教会人如何独立思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教唆别人扔东西。
以下是摘录的喜欢段落:
一个“自我死亡”的小练习
请摘下您身上的标签,试着写几行字,描述以下您是谁,但不要提到您的年龄、性别、地位、成就、财产或经历、也不要提到您的家庭背景或籍贯。您很可能会发现,您对真正的“自我”所知甚少。
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们若能真正认识自己,东西就会少一些,需求也会少一些,而格调则会高一些。“形成了风格”的人有一套非常明确的系统,清楚什么才是最适合他们。他们只买与自己性格和身材相衬的服装,经济上量力而行,他们只与本人,而不与各种梦想中的“自我”达成一致。
日本艺伎
艺伎之道在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多个领域达到无可指摘的高深造诣(歌唱、舞蹈、茶道、香道、插花、书法、根据不同季节、场合及顾客的品味,挑选和服的品质、颜色和款式的本领),对政治经济和心理学的了解(为了与顾客进行交谈),敏锐的洞察力,高雅的气质,谨慎的谈吐等。
真正的安全感是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东西少了,你就能够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什么我和这个人待在一起?住在这个城市?从事这份工作?于是你问你就可以随意去哪儿:你的居所将安置在你感到幸福、自由的地方。
我们中的许多人只想一件事——尽情享乐,但他们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开心玩乐。他们完全没有创新,只是拷贝别人的风格、生活方式,而不去考虑可以有别的选择,这样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个体意识。我们都需要保持自我,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璀璨的。在我们的社会,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让幸福、惬意、充实的生活形象与外界、与财物相联系起来:穿着优雅,房子堆满物品,装备奢华就像巴黎马克西姆品牌店,拥有炫目的手表和汽车,一大堆朋友......我们的思想和情感都受制于外界的事物,受制于与消费型社会所呈现给我们的物质相关联的现实。我们置身于嘈杂的活动和愉悦中,这是一种监狱。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吃抗抑郁药、镇静剂或催眠药呢?
有些人拥有的东西很少,但看起来非常幸福,喜气洋洋,非常认真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情,每次我遇到这样的人就不由得会和另一些人作比较,他们封闭自己的物质世界里,不停地悲叹生活的代价、邻居制造的噪音、自己的健康和亲友的争执。
关于幸福,我们听到很多错误理念。比如没有孩子的生活是悲伤的,单身是一种失败,没有职业生涯的生活不体面......当我看到日本的和尚尼姑,神情喜悦,经历不可思议地充沛(即使年龄很大的也一样)。我认为比起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种生活,还有一千种别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创建快乐寡妇会所?为什么不像这对英国夫妇一样过假期呢?每年为了品尝一下当地的葡萄酒和奶酪,他们都开着小敞篷车来法国参观一个大区,车的行李架上绑着一定帐篷。他们强烈地吸引着我,虽然不认识他们,这样的人会把幸福传递给在路上碰到他们的人。
从前,尽管很多人拥有的东西比今天少得多,他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整洁......内心更健康。厨房里的六个罐(面粉、糖、茶、咖啡、盐、胡椒)都很有用。在日本,茶盘上放着所有必须的东西,盖上一小块白色餐巾挡灰(在传统高档酒店的每个房间,您还可以看到),它保留着一个时代的足迹,在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每个行为都要深思熟虑,每件物品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理性,实用,“结实”,复合人体工程学远比时尚、生产过剩,小费这自我保护行为的反复变化要重要地多。
在日本,优雅而精致地生活是一门艺术,远胜过拥有物品。怎么用很少的东西生活,从很少的东西中领悟:按实物的本来状态看待事物,并很好地加以利用;把一个令人不快的小地方,一套简单公寓变成一处舒适的、热情的住所。禅宗甚至宣扬要限制这三个“维持生活必须的需求”,那就是穿衣,吃饭和睡觉。禅宗训诫到,这回总自律秩序让人确切地、严格地做出合理的努力(不要太多,也不要不够),就可以面对任何情形,并且教诲人们自我克制以面对任何危险,不管这种危险是外界的还是我们自身的(激情、妒忌、厌世......)
学会用很少的东西过一种符合审美意义的生活,这和把多余的东西扔进垃圾桶一样重要。
网址:如何极简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23343
相关内容
如何极简的生活?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好处,以及如何过极简的生活
省钱女王:如何享受极简生活?
如何过上极简的数字生活
如何简洁地告诉别人,什么是极简生活?
如何过极简主义的生活
省钱女王:如何享受极简生活
70岁公公的极简生活:何为穷?何为极简?
何为极简生活?
如何实践极简主义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