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我成長課程?
「自我成長」指的是提升「讓生活變得更好」的能力和狀態,常見類型有:
閱讀輸出 提高學習效率 數位管理 心理健康接下來,我會與你分享我上過的自我成長課程,給你當作個人成長的參考。
自我成長課程推薦
名稱類別適合對象推薦指數瓦基:化輸入為輸出課閱讀輸出想高效輸出內容的人★★★★★和閱讀人學習實踐知識的技術閱讀輸出想建立個人閱讀策略、內化知識的人★★★★北一女筆記作者:學霸的萬用學習法高效學習想了解學習、筆記方法的人★★★15個高效學習法則,快速上手新能力高效學習想在忙碌日程中持續學習的職場工作者★★★★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高效學習需要大量輸入、建立知識管理系統的人★★★★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指南習慣養成想養成好習慣,但不知該怎麼做的人★★★亨利溫:高效習慣實踐課習慣養成想經營個人品牌或副業,並做好目標管理的人★★★Notion 實戰課程:打造專屬數位工作術數位管理想學會 Notion 並應用在生活和工作上的人★★★★★電腦玩物Esor:子彈時間管理術數位管理想用數位筆記軟體做好時間管理、吸收資訊的人★★★不被壓力擊垮:13堂課教你駕馭壓力心理保健想學會用科學方法管理壓力的人★★★★給現代人的動態靜心課心理保健平時壓力大,總是無法靜下心、需要放鬆的人★★★★收到更多學習筆記
我們團隊平時很喜愛學習,如果你想知道我們近期在上哪些課程、學到了什麼、有什麼心得,歡迎訂閱收到更即時的內容 (不含垃圾內容)

閱讀輸出課程
瓦基:化輸入為輸出課
課程大綱
輸入:精準閱讀 / 2 種筆記法 / 2 種整理法 / 3 種輸入法 / 2 種提煉法。 輸出: 5 種輸出架構 / 內容模組化 / 優化文章內容 / 案例解析 / 時間規劃。適合對象
想把平時閱讀的資訊輸出成內容分享的人。 想了解如何組織資訊來提高輸出效率的人。課程優點
不只有輸入方法,而是讓輸出變得更容易,且能彈性運用在各種平台上。 用零碎時間輸入和輸出,可在忙碌的日程中大幅提升學習效率。課程缺點
想學寫作的話,要再找其他內容學習。課後心得
「化輸入為輸出」講師瓦基是閱讀前哨站的站長,主要教授他持續輸入並穩定輸出的流程和框架。
而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消化輸入的方法和內容模組化,課程中一共提供了 3 種輸入方式:
節錄評論法:節錄段落,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自由回想法:針對一個主題,寫下任何想到的事情。 一問一答法:針對較無清楚脈絡的內容問問題,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不管是讀文章、書籍,還是看影片、聽音頻,都需要將其消化成自己的知識,而這些方法可以將新資訊整合既有的知識和經驗,形成自己的知識脈絡。
此外,若想把自己的筆記變成多個不同形式的內容,就要把內容「模組化」,就像積木一樣。你可以用下列 5 種框架來把這些積木組合成一篇文章:
萬能框架:觀點 + 案例 + 總結。 清單框架:列出所有項目 + 總結。 實踐框架:說明困境 + 展示所學 + 實踐成果 + 總結蛻變。 黃金圈框架:為什麼 (Why) + 如何做 (How) + 做什麼 (What)。 故事框架:開場 + 故事內容 + 變化和結局 + 總結 (課程中還有另一種變化)。如果你想把吸收的資訊轉化成內容,幫助自己組織更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堂課程非常適合。
閱讀人:學習實踐知識的技術
課程大綱
設立學習目標:列出目的 → 擬定學習策略樹 → 處理困難點。 輸出方法:目錄閱讀法 / 關鍵字閱讀法 / 人文閱讀策略 / 閱讀實踐法 / 閱讀積累法。 建立知識系統:閱讀偏好 / 不同形式的閱讀碎片統整 / 挑選數位筆記軟體。 筆記方法:康乃爾筆記法 / 費曼筆記法 / 書本筆記法 / 便利貼閱讀法 / 口說筆記法。 知識應用:專業盤點 / 自媒體分享 / 斜槓變現介紹與平台。 加碼課程:擬定與執行高效閱讀學習策略。適合對象
不曉得該如何閱讀才能高效學習的人。 想學到聲音、文字和影片等各種形式的閱讀法、積累系統化知識並分享出去的人。 想學會如何篩選書籍並快速讀完一本書的人。課程優點
從目的開始,擬定個人化的閱讀策略。 介紹多種輸出的應用方式,提升閱讀動機,如自媒體、斜槓變現等。課程缺點
數位筆記的內容較少,要找更專精的課程來學習。課後心得
課程講師鄭俊德認為,每個人剛開始學著該怎麼閱讀時,應該從目的開始,了解自己想要得到什麼成果,規劃閱讀及學習的策略,才開始利用各種輸入方法、筆記方法來拆解不同形式的知識。
對我來說,由於自己沒什麼時間把買的書都讀完,所以課程中提到的「5 分鐘說一本書」的略讀方法非常有用,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通用型略讀法:
封面:通常出版社會把重點都放在封面文案上,方便讀者了解主題。 目錄:看到主題之後,你可能會有想知道的部分,從目錄中找找有沒有想先看的章節。 序:若作者有寫序,先從作者序為主,因為作者會提到寫書的背景故事和框架。推薦序則通常會介紹自己喜歡的部分,可看可不看。 導論:內容很紮實的經典作才會有這一部分,因為內容太多,需要幫讀者快速入門。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策略:
商業書:從封面和目錄找重點,再找找想看哪些部分。 散文 / 小說:從封面文案找到重點和整本書的框架。 封面和目錄找不到明確資訊的書:從作者序找線索。我認為這堂課可做為閱讀領域的入門課來上,從輸入開始,學習組織知識碎片,再輸出分享,提高變現的可能性,特別推薦給想從頭開始學習如何閱讀的人。
高效學習課程
北一女筆記作者:學霸的萬用學習法
課程大綱
提升記憶力的方法 / 2 種學習金字塔 / 5 種筆記法。 提升專注力 / 心態管理 / 時間管理 / 篩選有用資訊的方法,提升學習效率。適合對象
不知道怎麼學習比較有效率的人。 想了解未秧如何學習、規劃與思考的人。課程優點
通盤了解學習好的人如何思考、規劃目標、時間與學習路徑。 提供手寫筆記預習課程,更快讓學員抓到重點。課程缺點
課程偏入門,建議已經了解相關知識的人找更專精的課程來學習。課後心得
「學霸的萬用學習法」的定位很神奇,如果要說,我覺得它能學到的是「一個學習好的人如何思考、設立目標、篩選重點、激發動力、提升專注力地好好學習」。
課程內容中,手寫筆記的部分讓我最有印象,若遇到因講話的人速度太快,導致來不及寫的情形,可以用 4 個步驟來應對:
建立專用符號:根據不同的專案來建立,只要自己看得懂就好,比如:圈起來代表要另外找資料、打三角形代表還沒討論完成等等。 紀錄關鍵字詞:在時間比較緊迫的時候,快速記下時間、地點、專有名詞、因果關係、交互關係等等,事後再做整理。 在待釐清的地方做標記:當下可能會有一些疑惑不解的地方,先用自己看得懂的符號做標記,在發問時間或結束後馬上找人詢問,不要等到隔天再處理。 重新整理:在最短的時間內,用自己的話再寫一遍,串聯相互的關係,讓邏輯通順,避免之後看不懂。另外,很多人都以為要在書上畫滿重點或把筆記寫成百科全書,才是好好學習,但其實這些都是迷思。針對學習與筆記的迷思,課程中提到下列幾點:
在書上畫重點的話,最好不要超過頁面的 10%,這樣才能起到標記的作用。 做筆記要從建立框架開始,就算是課本也有框架,先建立框架,再不斷地疊加筆記上上去。 學習「知識」和「技能」,是不同的邏輯。若是學習技能,反而不需要花大量時間記筆記、閱讀和聽講,最好直接看人做一遍。具體來說,這堂課較適合還在念書的大學生和剛出社會的新鮮人,針對自己學習、記憶、筆記和篩選資訊的能力再做加強。
15個高效學習法則,快速上手新能力
課程大綱
快學:向同儕學習 / 借用別人的框架 / 模仿別領域的成功案例 / 請教前輩。 自律:建立固定作息 / 找出優先事項 / 建立不拖延的行動系統。 筆記:建立以行動為主的任務筆記 / 從輸出中得到回饋 / 打造持續優化的學習系統。適合對象
想跨領域學習的職場工作者。 專業領域變動非常快、需要不斷學習的職場工作者。 做了很多筆記,但不知道該怎麼實踐運用的人。課程優點
了解該如何快速學習新知識。 學會利用長期的「學習循環」打造更有系統的知識。課程缺點
舉例偏重職場情境,較不生活化。課後心得
「15個高效學習法則」講師吳沛燊在台大醫院擔任醫師時,因為手寫的病歷資料無法統整,問 IT 部門卻得不到結果,因而開始學習資料科學,自創 PAP 架構。
每則 PAP 筆記根據下列 3 個元素構成:
Problem (問題 / 目的):這則筆記想解決什麼問題,或想達成什麼目的。 Assessment (評估):根據問題或目的,從不同管道萃取需要的資訊。 Plan (計畫):根據問題(目的)和萃取出的資訊,規劃下一步行動。假設你很想在下班後經營副業,就開一則筆記來針對這個目的來蒐集、組織和萃取資訊:
目的:在下班後經營副業。 評估: 《下班後經營副業》提到,要盤點每天的時間,找出完整時間來經營副業。 《不離職創業》提到可經營的 20 種副業 ,我特別感興趣的有其中 3 種。 計畫: 平日晚上挪出 1 小時研究資料。 研究這 3 種副業應該如何經營。開始做研究之後,就可以開一則新的筆記,改成「這 3 種副業哪一種比較適合我」的題目來攝取適合的資訊,再萃取出下一步該做什麼的行動。
總之,講師主要是依照個人的經驗,提供短期和長期學習的方法,並提供提升效率的思考框架、工作和生活習慣,我會推薦給「專業領域不斷變動的職場工作者」。
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
課程大綱
卡片盒筆記介紹:起源 / 卡片類型 / 筆記軟體比較。 卡片盒筆記的撰寫方式:靈感 / 文獻 / 永久。 卡片盒筆記的組織方式:篩選框架 / 主題分類 / 索引系統 卡片盒筆記的輸出方式:組成文章 / AI 應用 / 3 種案例。 示範用 4 種數位筆記軟體寫卡片盒筆記。適合對象
有興趣打造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人。 平時需要處理並組織大量資訊的人。 有深度學習、研究需求的人。課程優點
詳盡地介紹卡片盒筆記系統與獨創框架,且包含 4 種常見軟體的應用範例。 有 2 個社群的課後社團和豐富的課後補充資源。課程缺點
主要是輸入資訊的篩選與組織,輸出只佔一部分。課後心得
「卡片盒筆記」是藉由一張張相互連結的卡片構成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對深度學習、研究有很大的幫助。講師瓦基主要用 Heptabase 數位筆記軟體來示範該如何篩選資訊、寫卡片、組織卡片、連結卡片和應用卡片,算是一堂以實務為主的課程。
在課程中,總共提到 5 種卡片:
靈感卡片:紀錄記憶片段、瞬間的想法(包括想做的事)或還未成型的思考等,記錄形式自由。 文獻卡片:看完文章、影片、書籍、Podcast 等各種資訊來源後,寫下個人的初步想法和解釋,紀錄時要包括資訊來源,方便未來查看時了解脈絡。 永久筆記:能用來完整解釋一個資訊的脈絡,就像幫未來的自己寫一個迷你懶人包,內容須包含事實、來源、觀點、脈絡等元素,也要和其他卡片做連結。 索引筆記:用來列出所有特定主題或問題下的卡片,就像一本書的目錄。主要用 5W1H、黃金圈、SWOT 等框架來彙整資訊,但可以隨時調整或擴展。 主題卡片:以個人最想知道、最需解決的開放性難題,來篩選真正需要的資訊,而一個主要項目下會包含許多子項目,如「我如何做好投資」下可能會有「投資項目」、「投資資訊」等,項目類型因人而異。我覺得這堂課程教得蠻仔細的,推薦平時必須管理大量資訊、想深入學習某些主題的人來上這堂課,可以讓攝取的知識變得更有架構,更符合自己所需。
習慣養成課程
怡慧老師:原子習慣實踐指南
課程大綱
介紹原子習慣的基礎系統: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及講師成功實踐的個人技巧。 教導如何利用自我身分認同讓「該做什麼事」變得清晰可見。 4 個執行技巧與 5 個應用情境。適合對象
想改善執行效益、養成好習慣,但不知該怎麼做的人。 想了解原子習慣系統如何調整得更適合自己的人。課程優點
課程有專屬社團可供發問、討論和互相支持。 針對原子習慣系統,課程把如何落地的技巧分享得很完整。 課程內容生活化,對沒有接觸過效能管理技巧的人來說比較好執行。課程缺點
思考練習和工具沒有額外列出來做為作業或做成模板下載。 課程內容偏入門,對時間管理、目標管理等技巧很熟悉的人建議上別的課程。課後心得
宋怡慧老師的專職是一名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多產作家。這堂「原子習慣實踐指南」是結合了老師過往分享的內容、實戰精華,和她實踐原子習慣這套系統後的經驗歸納。
我印象最深的的是,老師有提到,我們在設定目標時,可能會想著「我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但最好再給自己下「身分標籤」,比如:「我是一個健康生活的實踐者」,心態上就會從被動化為主動,增強執行的動機。
另外,也學習到如何將原子習慣系統調整得更客製化、更適合自己:
先盤點目前的作息和習慣,找出想改變的習慣,及可以用來綑綁的舊習慣。 根據第一步驟的項目,用 4 象限分出重要性與急迫性。 找出哪些時間特別專注,考量每天在什麼時間、做多少,才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益。這堂課講得很仔細,也詳細拆解了該如何把原子習慣實踐到生活中,沒看過《原子習慣》的人可以無痛吸收,適合想要改善自己拖延習慣的人來上。
亨利溫:高效習慣實踐課
課程大綱
學會管理心態、動機、目標、時間、專注力、覆盤等技巧,提升自我效能。 了解個人品牌及人脈如何提升個人影響力與經營技巧。適合對象
想讓生活更有效率以增進職場表現的職場工作者。 覺得工作很忙碌、又想透過經營副業或個人品牌提升影響力和收入的職場工作者。課程優點
教學內容有很明確的架構,有常見的 OKR、PDCA,也有自創的框架。 在動機、目標、時間、覆盤等內容,有提供「依照個人狀態調整」的方法。課程缺點
對沒有要經營個人品牌或副業的人來說,後面的單元會有點多餘。課後心得
「高效習慣實踐課」是講師亨利溫依據下班後經營副業的實際經驗、輔導學員遇到的情況,講述了自己如何透過外在的獎賞和處罰機制等等方式,來增加完成目標的動力。
舉例來說,你想要培養寫作習慣,但一直沒達到設定的每次目標,可以這樣分析與調整:
早起寫作,結果上班太累 → 改成晚上寫。 一次想寫 500 字,可寫不出來 → 改成 2~300 字。 一個人寫作好沒動力 → 找也在寫作的朋友或寫作社團,互相激勵。講師也強調,要持續進步,就必須要進行紀錄和覆盤:
紀錄:利用時間管理 APP 來安排和紀錄時間,先清楚看得見自己做了哪些事情。 覆盤:根據做的事情,每天思考有哪些事情需要進步或調整。總而言之,我覺得這堂課程適合那種「知道要自律,但一直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的人,可以藉由課程內容找到前進的動力和步調,將時間投資在自己的成長上。
想追蹤更多「學習」新知,歡迎關注

《學一點》學習專屬折扣

《學一點》學習討論群
數位管理課程
Notion 實戰課程:打造專屬數位工作術
課程大綱
Notion 介面與使用技巧:介面 / 功能 / 資料庫 / 操作技巧 / 應用。 Notion 管理個人知識:GTD 任務管理系統 / 生產力日記 / 專屬時間管理系統。 Notion 協同合作:SOP 文檔管理 / OKR 目標管理 / 團隊協作 客製化個人系統:Dashbar / 個人網站 / 個人作品集 / 個人使用說明書。適合對象
想用 Notion 管理生活、知識和工作的人。 已經用 Notion 一陣子,但不知道怎麼有效使用的人。課程優點
從基礎到進階,一次搞懂 Notion 的使用邏輯、功能和應用情境有哪些。 有豐富的課後資源與社團支持,課程內容會跟著 Notion 的更新而更新。課程缺點
對於不熟悉數位系統的人來說,需要花一點時間和精力才能消化內容。 課程以基礎概念和應用為主,想學 Notion 各式技巧的話要另找資源來學習。課後心得
「Notion 實戰課程」是由雷蒙和老 K 共同策畫製作的線上 Notion 課程。「理論」跟「實務」約各佔 50%,我個人原先是對 Notion 完全沒概念的人,這樣的課程安排對我而言蠻有幫助。
我自己最有收穫的部分,是課程中有教將「任務管理、行事曆、日記」整合,這三個部分我原本是散落在不同平台上的,但現在可以用 Notion 來整合,從頭到尾只需要一個平台。
不過,我覺得這堂課最厲害的地方是課後資源的整合,除了常見的學員社團能即時回答問題、更新內容和互動外,還設立了公開課程頁面來彙整常見問題、模板等資訊。
此外,學員作品系統也是一個很有實感的互動方式,看別人分享自己的作品,真的會被激勵到,就不會覺得實作很難了。是少數「有互動感」的線上課程。
如果你很想把 Notion 打造成適合自己的人生系統,也想要有一群同學一起學習的話,我蠻推薦你來上這堂課。
電腦玩物 Esor:子彈時間管理術
課程大綱
有效統整零散資訊:任務筆記 / Chrome web clipper / 資訊整合。 拆解有效的行動任務筆記:具體成果 / 拆解成行動 / 一則任務為一則筆記。 從「專案視野」管理人生和工作:概念 / 分類法 / 排程筆記 / 原則。 規劃每週計畫:情境提醒系統 / 進攻型行事曆 / 每週行動清單 / 每日 123 行動法則。適合對象
常常發現很多事還沒做,待辦事項越來越多的人。 儘管利用備忘錄提醒自己,卻仍然忘東忘西的人。課程優點
課程內容有很強的延展性,可以用在任何形式的筆記上。 學習專案思維的概念,以此打造平衡生活的個人時間管理系統。課程缺點
對不熟悉數位筆記軟體的人來說,需要花一點時間學怎麼用 Evernote。課後心得
「子彈時間管理術」講師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他在有正職的情況下經營了十幾年的部落格,假日還要到處演講,還寫出 4 本暢銷書。
在管理自己的日程時,講師會用筆記來統整所有與專案有關的資訊,比如:要寫一篇主題是「日更」的文章,就開一則「日更文章」的筆記,零碎時間蒐集資料、靈感和會用到的圖片,等要寫文時,就可以開這則筆記來用。
除此之外,課程讓我最有收穫的是「進攻型行事曆」和「123 行動法則」:
進攻型行事曆:每月和每週固定一個時間來排行程,把專案目標拆解成最小任務,預先排好要做的事,掌握主動權,而非被時間追著跑。 123 行動法則: 每天都先做一件能取得滿足感的事,例如:陪伴家人或自我成長。 利用上午和下午生產力最好的專注時間,每天都推動兩個重要進度。 每天剩下的時間用來處理 3 件瑣事,當作日程間的調劑。課程雖然是用 Evernote 來示範,但也可以用其他數位筆記軟體來做,因為底層邏輯是用「專案管理」的思維管理工作和生活,我會推薦給想要達到生活平衡,又想提高生產力的人。
心理保健課程
不被壓力擊垮:13 堂課教你駕馭壓力
課程大綱
察覺壓力:認識壓力與選擇 / 創造選擇 / 認識共性。 應對壓力:跳脫慣性 / 急救 ABC / 尋求協助的 3 個狀態 / Seize the day 儲能訓練。 抗壓訓練:西點軍校的刻意練習法 / 高階主管的抗壓技巧。 與壓力共處:認識自己的優勢 / 與壓力共處的方式。適合對象
在高壓環境下工作、常覺得喘不過氣的職場工作者。 背負龐大業績壓力、需要經常和自我對話的中高階主管。課程優點
從科學的角度切入,並深入淺出分享管理情緒和壓力的技巧。 講師的語速和語調適中,也會穿插個人經歷,給人很舒服的感覺。課程缺點
這是自助式的課程,如果自己無法處理,還是要尋求專業的幫助。課後心得
「13堂課教你駕馭壓力,走出逆境」的講師陳永儀,是美國西點軍校的首位台籍教師,同時也兼任 Korn Ferry 亞太區測評總監及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研究所的副教授。
一般人通常認為壓力和情緒是負面的,但其實這兩者是我們心理系統的警報器。如果沒有壓力和情緒,很難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況是不是已經有問題了。
而排解壓力的方法,則是分辨「機率」和「機會」:
「機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事情,如:生在什麼樣的家庭。 「機會」是我們可以爭取的,如:如何改變自己。我學到最多的是,不論事情的結果好壞,把事件的「結果」設為起跑點,想一想有什麼「機會」可以選擇,會讓自己活得更加快樂。
平時也可以練習做到下列 2 點:
不斷反思:不是遇到事情才處理,而是平常就先思考遇到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 不斷練習:平時就持續練習擁抱不完美、不糾結於結果、把資源放對地方,也練習不斷反思,來擴大自己承受壓力的面積。我認為這堂課的核心重點是,教會我們「正確看待、處理壓力和情緒」,練習坦然面對,而不是否認或忽視。適合所有對於自我壓力不太會調適的人。
貫譽:給現代人的動態靜心課
課程大綱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 為什麼需要靜心。 靜心方法與步驟講解:海底輪靜心 / 心輪靜心 / 脈輪呼吸 / 動態靜心。 持續靜心:生活實踐 / 靜心的下一步是什麼。適合對象
經常感覺焦慮、靜坐也無法好好靜下心的人。 對身心靈領域感到好奇、想學習不同方法的人。 不想跟太多人一起上課或想用彈性時間上完身心靈課程的人。課程優點
有別於一般的靜坐,先動起來再沉澱靜心的方式很有意思。 在實作步驟和會遇到的問題上,講解得很仔細。課程缺點
比較放不開的話,要另外找能獨處的時間上課。課後心得
「給現代人的動態靜心課」的講師貫譽是名薩滿能量治療師,同時也是美國量子脊椎病理整復師。她會教學員從海底輪、心輪和脈輪連結自己的身體,再透過動起來的方式靜心。
講師提到,我們的身體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所有好與壞的能量,透過動態,是要讓身體掌握主控權,以自然釋放無意中吸收的負面能量。
不同脈輪就像齒輪一樣,每個都要好好處理,例如課程中提到的兩個部分:
海底輪靜心:放鬆,讓壓抑和堵塞的能量自由流動。 心輪靜心:讓能量流動、感受能量的流動。雖然不太明白原理,但看著助教示範和講師分階段引導,也能跟著做,身體會隨著音樂自然動起來,過程很有意思。建議上課之前要準備一塊瑜珈墊、一條毛巾和輕便的服裝。
如果你是平時壓力非常大的人,這堂課就很適合你來上,不用燒腦、也不用太多的理解,只要照著做就可以了,未來也可以經常做、持續做。
自我成長課程常見問題
自我成長課程適合哪些人?
自我成長課程適合希望改善生活效率、情緒管理、人際關係、思考方式或職涯目標的人。
無論是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遇到卡關的工作者,或是想找回生活主控權的人,都能從這類課程中獲得啟發與實踐工具。
參加自我成長課程有什麼好處?
自我成長課程可以幫助你從日常中更有意識地了解自己、建立穩定的習慣、強化內在動力,進而改善生活品質與工作效能。
它通常會提供具體的工具或練習方法,協助你釐清目標、管理情緒、提升自我覺察,讓你在生活中有更強的主動權與方向感。
自我成長課程和心理諮商有什麼不同?
心理諮商主要是針對心理困擾、創傷或情緒問題,由具備執照的心理師進行一對一協助,屬於醫療與治療取向。
而自我成長課程則偏向「預防性」與「自我探索」,目的是提升生活效能與內在穩定,不處理嚴重心理困擾。
若你有長期低落、創傷經驗或焦慮失眠等情況,仍建議優先尋求專業諮商。
自我成長課程跟心靈成長課程有什麼差異?
兩者有些交集,但取向不同。
1. 自我成長課程:多半強調實用性與生活應用,例如: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習慣養成。
2. 心靈成長課程:較注重內在靈性、能量平衡、自我療癒等議題,可能包含冥想、占星、靜心或東方哲學等元素。
選擇時建議依照你的需求與接受程度來判斷。
如何判斷自我成長課程是否正規或安全?
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判斷:
1. 講師背景是否公開透明:是否有實務經驗或心理學相關訓練?
2. 課程內容是否具體明確:避免只強調神奇轉變或誇張口號。
3. 有無第三方平台或真實評價:像 Hahow、Udemy、PressPlay 等平台會經過一定審核。
4. 是否強迫推銷或誘導購買延伸產品:這通常是風險警訊。
非常建議要閱讀這一篇:如何判斷要不要買一堂課程?
自我成長課程有哪些潛在風險?
雖然多數課程是正面且有幫助的,但仍有幾個潛在風險要注意:
1. 過度理想化學習結果:以為上完課就能立刻人生改變,容易造成落差與挫敗。
2. 內容不當延伸為心理依賴:如果課程過度強調某種信念、能量、情緒操控,反而可能削弱個人判斷力。
3. 課程品質參差不齊:若講師沒有實務經驗或使用不科學的方法,可能導致誤解或錯誤應用。
選擇課程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與期待,搭配具備信任度的平台或推薦來源,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課程內容會不會重複性很高?
雖然有些課程主題相似,例如「高效學習」類,但不同講師的切入角度、工具與實作方式會有明顯差異。
我在推薦時都會說明每門課的特色與差異點,幫助你避免重複投資。
收到更多學習筆記
我們團隊平時很喜愛學習,如果你想知道我們近期在上哪些課程、學到了什麼、有什麼心得,歡迎訂閱收到更即時的內容 (不含垃圾內容)

想追蹤更多「學習」新知,歡迎關注

《學一點》學習專屬折扣

《學一點》學習討論群
學習平台
適合對象
詳細介紹
Hahow
想從零開始學習設計、行銷、影音等多元技能者 希望用輕鬆步調進修、喜歡自主安排時間的上班族 想找價格親民、類型多樣的線上課程初學者
天下學習
重視職場實用性、想強化商業與管理能力的工作者 有中高階職涯規劃、想提升思維與視野的專業人士 偏好有深度、有脈絡的內容學習者
孜孜
喜歡用聽的方式學習,在通勤、做家事等零碎時間進修的人 對古典文學、哲學、美學等人文主題感興趣的內容愛好者 不追求快速變現,而是享受深度思考與內在成長的學習者
TibaMe
有明確轉職目標,想進入數位、科技產業的人 需要考證照、實戰技能、職能養成的學員 偏好由機構規劃課程路線、需要系統化訓練者
PPA
喜歡名師親授、並希望與講師建立社群連結的學習者 已有一點基礎,想找高含金量內容進階提升者 想深入學習創業、自媒體經營、專業變現技巧的人
想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習的課程平台?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