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要学会的3个方法,帮你轻松制定自我成长计划

发布时间:2025-05-05 10:12

设定明确的个人目标可以帮助你制定成长计划 #生活常识# #生活建议# #建议# #个人成长计划#

每到新学期、新的一年,或是人生开启新的一段生活时,很多人喜欢充满豪情地给自己制定很多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常常是停留于设想阶段。

根据纽约时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制定新年计划的中,有80%的人到2月份就已经放弃了自己年初制定的计划。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

比如,暑假里想着开学后,要每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可能开学后因为做作业时间紧张,或是惰性发作,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计划。比如,新年下决心要早睡早起、每天下班后要坚持读书、学英语的白领,很可能因为白天的加班、晚上的堵车,而消磨掉了上进的意志,新年计划也被迫放弃。

制订计划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因素,但是现实情况中,有这么多影响制订和实现计划的因素,我们如何制订出一个可以实现的计划呢?《小逻辑》这本书里,讲了3个方法。

设置“明亮的线条”

我大学时有两个室友,有一个学期都把减肥当成了自己的阶段目标。但是她们的减肥方式不同。室友Y追求科学减肥,每天去食堂打饭前,要先查一查每种菜的卡路里含量,看到想吃的冰淇淋也会马上拿出手机计算一下摄入的热量和脂肪含量,再决定要不要吃,吃多少数量。而室友J的减肥却很简单粗暴,她学习了鲁豫的减肥原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过午不食。每天下午3点以后,不再吃主食类的食物。除此之外,其他时间吃什么则没有刻意限制。一段时间以后,室友Y除了对各种常见食物的脂肪、热量情况更熟悉了之外,体重并没有太大变化。而室友J却轻松地瘦了5斤。

这就说明,一个好的计划,一定是易于理解和执行的计划,一定要制订简单、透明的规则,让自己很容易知道是否越界。心理学家将这些称为“明亮的线条”。

“明亮的线条”是制订有效计划的第一原则。它们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不含糊,不用拿出计算器算一算,才知道自己是否遵守了规则或是计划。

“明亮的线条”之所以能发挥显著的作用,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代表作《思考,快与慢》中,曾提出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概念。这两个系统分别对应了偏重于直觉、快速的自动式思维系统,以及偏重于理性、缓慢的反射思维系统。

人们的大脑天生不喜欢用系统二来理性思考,而喜欢由系统一作决定,跟着感觉走。因为这样大脑的运转速度最快,能量消耗最低。

所以,如果我们的计划中,遍布着大量需要系统二去计算、理性思考才能判断的规则,那我们的大脑很快就疲劳了,意志力就会早早投降。

而“明亮的线条”则符合了大脑中系统一快速思考作出判断的条件,大脑自然更加偏爱,这样的简单计划自然也更容易执行和坚持下去。

借助“执行意向”实现计划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计划订得不够科学,而是从制订计划到付诸行动,还有一段距离。尽管我们知道应该早睡早起、多读书多学习,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似乎难于上青天。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计划和实现计划应采取的行动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这样就更有可能付诸行动、坚持到底。

这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增加“何时”“何地”“如何”的3要素。也就是在制订计划时,不仅要写做什么事,还要写上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如何做这件事。这就是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戈尔维策提出的“执行意向”方法。

举个例子。我曾经与很多大型央企的中层管理者交谈,发现工作效率高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每天晚上睡觉前,会预想第二天一到办公室要开展的具体工作内容。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有计划,但是他们会把计划进一步具体化。比如,到了单位打开电脑先处理紧急的邮件,再去参加哪些重要会议,接着是推进某项难度较大的工作等等。

其实,这种做法就比空洞的计划更利于执行。因为大脑提前“预习”了将在哪个时间段、在哪个地点开展什么具体行动,这样执行计划时,大脑就会感觉更加熟悉和轻松。

反之,如果你有计划,却没有“执行意向”,那么就很容易被其他的高刺激信息分散注意力,耽误了计划的实行。

假如你是个习惯拿手机看时间的人,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明明想看看几点了,拿出手机后刚好看到一条朋友圈更新,于是你便顺手回复了一下,接着手一滑,又看到新闻客户端推送了一条信息,再接着是一个你种草已久的购物链接推送……最后,当你放下手机时,忽然发现竟然忘了看时间。

“用手机看时间”是个很小的的计划,但是你没有明确告诉自己如何来执行这个计划,所以你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分散掉了。

创造“触发器”把计划变成习惯

说到习惯,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世界上第一台打印机的打字键盘是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后来,由于打字速度太快,键槌容易被卡住,因此,发明者又重新排列了打字键盘,也就是我们现在仍然使用的这种键盘布局。在这过程中,其实很多专家提出,目前键盘的排列是最不科学的一种,有人曾试图推行另外一种排列方式的键盘,但是最终没有推广成功。

心理学家汉姆这样解释:“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都出于习惯。”长期的键盘使用习惯,已经让人完全适应了这种键盘的不科学排列。

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如果把计划变成习惯,就可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计划。

那么,要利用好习惯的力量,首先要了解习惯形成的3要素。第一,习惯需要一个触发器;第二,习惯需要一个“例行程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个“例行程序”需要在一个一致的环境中反复重复。正是这种重复,在你所处的情境和你的行为之间开始建立起一个自动的联系。

比如,想为孩子制订独立完成作业的计划,可以这样做:每天全家吃完饭,家长把电视关掉,父母拿起书学习,孩子开始写作业。在这里面,全家人一起安静学习的氛围是形成习惯的特定情境,关掉电视是“触发器”,每天坚持这套动作,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写作业习惯。比如,很多人去电影院看电影,一定要先买爆米花可乐。片场一黑灯,就像特定情境里的触发器,立刻引发了吃爆米花的例行程序。

随着行为的重复,习惯性行为不再需要你付出主动注意或精神消耗,我们会对所处的情境做出自动反应。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创造好触发器,就能够更加轻松地执行计划。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把新年计划、新学期计划进行到底?我们从《小逻辑》中学习了3种方法,分别是:设置“明亮的线条”,保持简单计划的原则;借助“执行意向”,使计划与行动建立具体联系;创造“触发器”,把计划变成习惯。改变的只是一点点,但是收获却可能很大,别再让你的计划半途而废了,快来试试吧。

网址:30岁前要学会的3个方法,帮你轻松制定自我成长计划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27162

相关内容

大学生个人成长计划3篇工作计划.doc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的9个步骤
个人计划表,学生个人成长计划书怎样写
健身计划如何制定?3个简单步骤让你轻松上手!
3个妙招教你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学习计划
教师的个人成长计划(精选30篇)
5岁前孩子要学会的生活技能
学生个人成长计划书范文3篇
中学生个人成长计划(分享10篇)
最新中学生个人成长计划 中学生个人成长计划艺术素养(3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