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彦平 读库
按:关于自然四季,树木森林,那么多书都在阐释赞美,而这套“大自然观察手册”想要告诉你,如何推开家门走入户外,听到更多大自然的声音,让看似荒芜的日常路线也能充满乐趣。借助这套书里的方法,你也可以像本文作者彦平一般,展开自己的观察,找到亲近自然、持续探索的喜悦。在这个夏天,带着这份观察手册,到大自然中去吧。
▼
7月8日早晨,路过附近的公园,见到工人们腰挎打草机在打草,确实最近草长得过于茂盛了。但就在两周前,路边绿化带和草地上还有大块秃地,彼时二月兰已经结实凋亡了,那萧条的景象让人恍惚有种秋天的感觉。二月兰等凋亡后,在五月底六月初好像存在一个空档期,我便留心接下来会是哪些植物重新占领荒地。最近答案揭晓,原来是狗尾草、灰灰菜、牵牛花、酢浆草等等。
如果留心观察,可以看到一块土地有趣的植物演替过程。
我日常的出行有四条路线,一条经过一个带状公园,一条是明晃晃的停车场外加大马路沿线,两条有着小区和小区之间典型的绿化带。或疏或密,每条路上都有我的观察对象。除了位置固定生长的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还有不同季节工人栽种的花草和潮汐般涌现的野花野草。一路听到的鸟鸣虫鸣,当日的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也都会留心。
我在年初给自己制定了一项计划,先做持续一年的自然观察记录,如果能坚持下来,再逐年持续下去。我的主要观察地点就是几条日常必经之路。观察记录写在一个专用的学生作业本上,每天花几分钟用文字记录,不追求写多少,不拘形式,甚至有的物种名字可能都不太准确,因为眼下我更追求看见、发现。
兴趣会引导你找寻各种书籍、软件和专家,最终获知名字,但前提仍然是足够细致的观察,否则名字只是个名词,毫无意义。
大自然每天都有新鲜事上演
最初让我感到要补上这一课,大概是在十年前。那年夏天去北京的海坨山上露营,看到野花遍地、草甸秀美、天宽地广,有满腔情感想抒发,特别想吟诵一些应景的诗句,但搜肠刮肚并没有诗句涌上心头,那种感觉相当痛苦。
孔子说过“不读诗,无以言”,孔子还说过“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诗经》中也确实包含大量动植物的名字。我想我之所以面对自然,情感激烈但说不出口,是不知这些情感寄托对象叫什么,体验也不够细致,很难抒发。
古诗词能代我们表达在自然中的所感,和诗人们对自然的观察紧密相连。物候学家竺可桢讲道,陆游晚年从五十岁到八十多岁在家乡浙江绍兴,“夙兴夜寐,几乎无时无刻不留心物候。在《十二月九日枕上作》诗里:‘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又在《夜归》诗里:‘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这些都是自然观察并深入体验才能写出的诗句。
后来经过多年总是随看、随认、随忘的自然观察,我想要把这件事做得更系统。受《大自然·一年》的启发,我想到找一块“自留地”,对固定的地点做持续的观察。一开始我选了家附近三个大大小小的公园,但最终发现高估了自己会去的频率,于是自留地变成了每日出行的必经之路,定点观察变成了定线观察,也可以称之为路边观察或绿化带观察。
最初我担心日常所走的路线太荒芜,物种太少,会出现很快观察完,没东西可记录的情况。但事实上,从元旦至今,除了被封控在家的十几天,没有一天记录是空白的,看似再荒芜的路线,大自然每天也都有新鲜事上演。发现个人历史新物种以及今年的新物种和新现象往往是最激动的,比如认出扁蓄、国槐开花、蘑菇出现。不过,我还是担心有一天会没东西可记录——比如到冬天可怎么办。但这种担心也逼着我更仔细地观察,并且极力挖掘可以观察和记录的点。
我从《大自然·一年》中找到了很多灵感和角度。观察植物时,除了看显著的花,还可以注意不那么明显的地方,比如往近看,芽在枝上分布的位置、叶片的形状、新枝枝条的颜色;从远处看,树的形状轮廓等等。
除了物种,天气也值得记录,翻看《大自然·一年》可以看到每个月份典型的气象也不同,五月和七月的云风格迥异,而夏季下冰雹、出彩虹一定是当日浓墨重彩的记录。虽然记的是自然,但人随着自然发生的活动我也会记录。工人打防虫药、割草、修枝我会记录,自己的季节性行为我也会记录,比如这天出门终于不穿羽绒服了,还有今年第一次穿凉鞋。
借鉴《大自然·一年》,我还记录本地应季的蔬菜水果,比如注意到香椿和槐花上市了,也会记在日记里。这些大杂烩一样的日记,是关于我周围自然中发生的一切,也是我的自然生活日记。
《大自然·一年》中的菜篮——六月到九月的变化。
观察自然就是观察生活
自从开始做观察记录,每天出门都多了一份期待,走出家门就是一趟发现之旅。这种通勤观察或路边观察可以提供几乎零成本的探索乐趣。
6月20日,我发现路边毛白杨的树坑里长出一种有两片叶子的植物,叶子形状像个元宝。6月23日,另一条路附近也发现了它,一株有三片叶子,一株有四片叶子,并且第三片和第四片叶子与前两片形状不同,是圆形的。
左一为6月20日发现的植物叶片,右为6月23日发现的。彦平 摄
6月27日,有一块地方一下子冒出很多这种植物,有的长出了藤。用识花软件识别,显示它可能是圆叶牵牛,再对照图鉴仔细查看,可以确定就是它。难以想象,如果我能忍住不用识花软件,一直观察到它开花的时刻会有多么激动。这种持续探索和发现真相的喜悦无比珍贵。虽然生物学家和其他人或许早已知道它是什么,但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发现,这便是个人意义上的科学发现。
6月27日,藤长出来了(左);7月6日,叶片开始右旋爬升(中);7月9日,植物已长成一片(右)。彦平 摄
持续观察不仅可以避免只在动植物的高光时刻——比如开花时——认识它们,而且因为等待,因为持续、稳定的关注,年复一年万物各有其时的自然节律会给观察者带来强烈的疗愈感。对自然体察越深,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也会越能理解,诗词中的草木风雷并非只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段,它们就是古人的情感和生活本身的重要部分。
对四季轮回充满期待
《大自然》系列是我的自然观察启蒙之书,而《四季年鉴》《自然图鉴》是同一作者热内·梅特莱尔的作品。优秀的自然插画师本身就是自然观察大师,他绘制的生态场景画面每次翻看都会有新启发。
《自然图鉴》描绘的场景,书中还附有从每一种生态环境中可观察到的动植物。
《四季年鉴》颇为亲切趁手,很像一本四季定点观察的自然笔记。书中许多接触自然的小活动也是我接下来想在自然观察中尝试的。如今许多人不仅有自然缺失症,还有自然恐惧症,我的自然缺失症在好转,但自然恐惧症还没有开始“医治”。“不清洁、不安全”,这种认识让我一直很恐惧接触动植物,目前仅限于对它们观察和拍照,但这本书中有不少与大自然动手游戏的环节,读来很有启发。
《四季年鉴》中有许多可动手操作的趣味环节,例如制作植物标本。
日常观察一定会促使你做更多观察,除了路边绿化带,还可以去到任何有水的地方增加新记录。大量动植物喜欢在有水的地方生活,《自然图鉴》就像是《四季年鉴》的进阶版,介绍了在各种水环境中出现的生物。河、湖边或水塘附近,都会让你的观察记录暴增。
观察身边的物种时间久了,会发生很多认识和感受的改变。比如,周围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具体和真实,不再只是点到点匆匆掠过的模糊背景;比如,了解到日复一日的生活每天总在发生着细微又惊人的变化,而看到和感受到它们既会有“我发现了”的成就感,也会让人安然于这一季的冷暖,对下一季的到来和四季的轮回充满期待。
▲
作者:彦平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大自然经得起最细致的审视
▼
原标题:《走出家门,就是一趟自然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