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股民都知道,炒股想赚钱,就得反人性。
但是,炒股时,人性弱点、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无时不在左右着人的行为。所以,道理都明白,做起来却大都不尽人意,甚至违背道理而行,导致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进而亏了大钱。
如果炒股多年,一直不能有所改进、一直不能保持至少不亏,那么说明此人不适合炒股、不适合在股市生存,大概率结果就是亏光本金,最终心有不甘地被赶出股市。
===========================================================
炒股中,大多数股民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偏差——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指股民在心理上将资金分成不同的账户,对每个账户的资金进行不同的管理和决策。
例如,有些人会将资金分为“应急资金”、“投资资金”和“娱乐资金”,并对这些资金进行不同的管理和风险承受度的评估。这种心理上的分割会导致股民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那么,心理账户对炒股决策有何不利影响吗?
由于股民可能会对不同账户的资金设定不同的风险承受度。例如,应急资金的风险承受度较低,而娱乐资金的风险承受度较高。这会导致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对不同账户的资金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表现在对情绪的影响导致的投资决策偏差。
1. 情绪影响:心理账户会影响股民的情绪,导致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做出冲动的决策,从而影响整体的投资效果。
2. 决策偏差:心理账户会导致股民在面对亏损时,更倾向于保留亏损的股票,而卖出盈利的股票,这与理性的投资决策相悖。
===========================================================
心理账户通过改变价值感知、分割预算等方式,使投资者违背“金钱可替代性”原则。同等金额在不同账户中被赋予不同情感权重(如“赌博抽屉”与“安全抽屉”),亏损带来的痛苦程度远超等额收益的满足感,导致过度风险规避或冒险行为。
炒股时,心理账户的典型表现如下:
1、设置不同心理权重
股票回本时抛售感到喜悦,但盈利回吐则痛苦,反映对“亏损账户”和“收益账户”的不同心理权重。
2、卖出选择的分歧
趋势投资者倾向卖出亏损股,保留强势股;价值投资者可能卖出盈利股,保留被低估标的。两者均基于统一账户逻辑,而散户常将不同股票视为独立账户,单独评估盈亏,导致非理性决策。
3、锚定成本与参考点
若20元卖出股票后涨至21元,投资者因“挫败感”拒绝买回;但若未持有该股,则可能接受25元买入信号。这种心理源于对“错误交易”的规避,而非实际价值判断;股票从20元跌至15元后反弹至18元,亏损10%却感到满足,因参考点从成本价转移至最低价,形成“回本幻觉”。
3、意外之财与劳动收入
股票收益等“意外收入”更易被用于高风险投资或消费,而工资收入则倾向保守管理。
===========================================================
那么,如何应对炒股中的心理账户呢?
1. 统一管理:尽量将所有投资资金放在一个账户中统一管理,避免因为心理账户导致的非理性决策。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不同账户的风险承受度不同而做出的不一致决策。
2. 理性分析: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理性分析每只股票的基本面和风险,而不是基于心理账户的分割来进行决策。
3. 情绪管理: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为心理账户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买卖决策。可以通过深呼吸、散步、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4. 长期视角:保持长期投资的视角,不要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而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坚持理性的投资策略。
===========================================================
不过,说易行难,关键还在提高自己的炒股修养,建立一套自洽的炒股体系。
还是那句话——炒股想赚钱就要反人性。如果多年炒股不赚钱,那只能说明自己的炒股修养毫无长进,说明自己不适合炒股,那就趁早远离股市,转而投资匹配的品种,或者将钱交给专业人士代为打理。
还有一句话——投资理财不是人生的全部,家庭和睦、健康生活、适度运动、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只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寿命增长,才能更好地实现投资理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