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好教育的实现路径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实现个性化教学路径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与教育#
摘要:美好教育基于生活世界并超越生活世界,追求“向美好而生”的终极价值;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美好教育的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使得教育无法满足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应努力发展有人性、有温度、有美感的教育生活新样态。
关键词:美好教育;生活世界;美好生活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对美好教育的期待,美好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诉求。美好教育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和感受,追求生命的自由、美善、和谐。但是在唯科学主义等极端理性的影响下,“高效率”“强竞争”成了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教育似乎与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背道而驰。当务之急是明晰美好教育的内涵,结合实际探索出适宜的实践途径,将教育生活的真实图景归还给孩子。
一、美好教育的价值厘析
马克思从现实生活出发,他认为人的全部本质必须基于全面的生活世界才能得以展现[1],著名现象学家胡塞尔主张“向生活世界回归”,历代思想家的教育理想皆与生活世界相联结[2]。理想中的美好教育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并不断超越生活世界,全面关照学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将教育价值与学生的生活意义相关联,教育目的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契合,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吻合;不断寻求学生的自由、美善、和谐发展,助力学生成为全面且自由发展的人。
三、美好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学校教育现状的反思,我们发现,美好教育动力与压力交织、发展与制约并存[3],当前学校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情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
(一)教育设想的片面化
片面化的教育设想是阻碍美好教育实现的主要因素。不少人抱着完美主义的教育幻想,不切实际地企望孩子各科成绩全部优秀,不停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并美其名曰“全面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为了孩子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理化、政史地、舞蹈、声乐、钢琴样样不能落,长大后才能成为优秀的人。现在多吃点苦,以后的生活才能幸福。”这是一位家长对孩子最真切的关怀和期待,但是这种被给予的成人之爱未必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要知道,教育领域所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在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学生完美发展。成人主观臆断地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各个方面的平均发展,并妄图将自己的教育设想嵌入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此类带有个人偏见的完美主义教育设想,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设计自我生活的权利,往往会导致孩子个性的泯灭和生命的摧残。
(二)教育方式的规训化
“美好教育”理念为现实的教育提供了理想的价值定位,教育者或许在思想上认同美好教育,但在实际教育行动中,经常不由自主地以思想控制和行为规训的方式开展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者或是干巴巴地向学生大喊特喊美好口号,或是以命令的口吻逼迫学生效仿美好表象,这些做法与美好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教育不是限制,不是告知,而是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发现自我”[4]。任何一种强制的教育方式都是违反美好教育理念的行为,强制性地把人塞进美好教育的模子里,不能使人实现真正的人性丰满与人生幸福。美好教育本是一种关涉学生心灵成长和生命体验的自由、美善、和谐之旅,应该帮助学生走出规训与惩戒,成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内心幸福的人;但是严格规约的教育方式机械规划了学生生活的所有细节,剥夺了学生自主生活的权利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主动思考和自我决断的欲望与能力,沦为社会规训物。
(三)教育氛围的竞争化
现代教育强调并鼓励竞争,教育中的竞争机制是遴选人才的有利工具,适当的竞争能够激发学生不断奋进、敢拼敢干的潜能。但是不恰当的竞争将造成个人道德的沦丧和生命的消亡。在强竞争意识的引诱下,许多人把教育看作人生中最为严峻的排他性活动,将压倒他人、名列前茅看作教育的首要目标。这导致不少学生误以为只有拼尽全力做到比别人更加出色,才是获得幸福和快乐,他们将自我与他人看成对立的关系,以打败他人的方式来寻求优越感,缺乏接纳他人、欣赏他人的能力;一旦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他人,容易产生挫败感,并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失败的人,甚至产生对他人的嫉妒和对社会的愤恨。竞争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过度的竞争会使教育沦为残酷的斗兽场,学生沦为在斗兽场上相互厮杀的怪物。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没有人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扭曲的竞争意识不仅带来了学生心灵的敏感、脆弱、自私、傲慢,而且造成群体之间的冷漠、疏离、敌对。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四、美好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直面生活本质
迄今为止,我们在知识、课程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却唯独缺少了对当下生活的深入思考。一旦脱离了生活世界,教育便失去了“根”,无法帮助个人获得有尊严的、幸福的生命体验,甚至会把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回到教育产生之初,“生存”乃是生活的全部内涵,而教育是帮助人生存下来的重要手段,长者常常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向年幼者传授狩猎、采集等生存知识,目的是为了让年幼者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活的内涵有所拓展,生活不再是纯粹的生存活动,而是一种充满悦动性、丰富性、审美性的生命体验过程。生活内涵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教育的内容、目的等要随之发生转变。教育者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将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当作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创设美好教育环境,营造美好教育氛围;教育的目的要帮助人更好的生活,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契合,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吻合,提供给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人生理想,从而为个人幸福、社会发展、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二)悬置生活惯习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很容易受到各种生活惯习的牵制,进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生活惯习是指人们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社会境况、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取向。当前社会正处于科技革命时代,保持客观、追求高效占据主流价值观,生活于这一时空范围的人不免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造成生活中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见物不见人等现象。传统教育强调社会本位,维护领导者权威,主张上行下效,此种教育观念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传统教育机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观念,并会习惯性地把自身经历延续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之中。由此可见,实现美好教育最大的阻力不是未知,而是已知。传统教育惯习中陈旧迂腐的内容会造成教育本质的遮蔽,教育者必须学会将以往的认识进行“悬置”,跳出自身特殊境遇所带来的思想束缚,理性审视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世界,以不断反思的姿态对待教育生活常规,避免采用“我认为”“我觉得”的态度看待教育和教育中的人,应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学生的新思想、新见解,引导学生探寻教育生活世界“新”的意蕴,开启重新判断与行动的可能性。
(三)重视闲暇生活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5]闲暇是一种免于压迫、悠然恬静的生活状态,它不追求外在的功利目的,更多地关注个人身心的愉悦与轻松。闲暇生活是人的全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好的闲暇生活体验能够帮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教育与闲暇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以闲暇作为驱动力,闲暇生活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要将闲暇归还给个人、创造闲暇生活氛围、开发闲暇教育资源、教会人如何享受闲暇生活。唯有在闲暇时光里,人可以放下工作和学习压力,随心所欲地从事休闲娱乐活动,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风霜雨露,可以尽情享受与朋友亲人相处带来的温馨。通过各种闲暇活动,人能够舒缓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和快乐,从而为工作和学习积蓄更多的能量。瑞典哲学家皮普尔指出“闲暇是文化产生的基础”[6],闲暇生活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提供了弹性空间,让人有时间去关注自我,回味、反思过往生活,更大程度地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使个体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解放和生命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2]冯建军.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及其创造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43-48.
[3]阮成武.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寻绎[J].教育研究,2021(04):52-63.
[4]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陆有拴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235.
[5]J.曼蒂.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9.
[6]Yolton J W,Pieper J.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J].The Philosophcal Review,1953(1):151.
基金项目:2022年度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生活世界理论视域下郑州市美好教育育人模式探究”(ZSLX20221501)
网址:新时代美好教育的实现路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37480
相关内容
浅析实现高中美术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路径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实现的路径研究
在线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策略与路径探索
当代审美教育面临新挑战 | 刘成纪·审美教育:现实问题与变革之路
新时代美育之路怎么走
新时代精神生活价值追求及其实现路径
在线教育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与个性化教学路径的探索
“生活·实践”教育:内涵、目标与实践路径
美育实施的三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