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续新,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件展品

发布时间:2025-05-08 02:53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成为建筑行业的新潮流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趋势#

存古续新,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件展品

华西都市报2024-02-22 02:27:23.0要闻

四川报业博物馆外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增兴摄

  2月20日上午,四川报业博物馆开馆。曾经的红墙破土而出,以崭新的方式再次与蓉城市民相遇,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的兴建,也是一个城市片区的更新,更是一段文化记忆的唤醒。
  四川报业博物馆由一座老建筑“焕新”而来。在建筑设计领域,推倒重建显然比更新改造要容易得多,但该博物馆却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为何选择这样的思路?相比于其他博物馆,它的特色又在哪里?可以赋予市民怎样的文化空间?带着这些疑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四川报业博物馆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勇。

存古续新,新旧共生一座老建筑“焕新”而来

  在建筑设计领域,设计一座博物馆,完全新建显然是更简单的一条路,但这条路并不适用于这幢有艺术文化价值的老房子。
  2021年2月,张勇和设计团队接手该项目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了一次详实的调研。他将这次调研称之为“考古式调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对这栋历史建筑进行了非常细致、详实和全方位的调研,才确定了最后的改造方案。”他说,从项目启动到落成开馆,历时3年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一栋60多年的老建筑进行重新打造,各方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建议全部拆除重建,有人建议把外墙全部翻新。
  设计团队先到川报集团档案室进行查阅,但因时间久远,能有效用于建筑学专业领域的资料不多。他们又和退休的川报老员工当面沟通,试图从大家的记忆里找到这里曾经的样貌,将老照片和新照片进行对比,最后再到实地走访考证,形成了系统性的评价和分析。
  于是,设计团队确定了最终的设计方向和改造思路:存古续新,新旧共生,让曾经的川报集团老建筑焕发新生,让记忆中的历史和文化活起来。
  所谓存古,就是对原本的建筑主体进行整体保留,对原来的建筑风格进行修缮恢复。四川报业博物馆主体建筑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黏土砖修建的红砖建筑,最早是报纸印刷车间。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变用途,这里变成了员工宿舍和员工食堂。设计团队经过详实的调研发现,这栋砖混建筑整体艺术文化价值较高,采用恢复原貌的修缮态度,以“修旧如故”的策略恢复其红砖外墙、红瓦坡屋顶、铁艺方窗的原始状态,体现建筑更新的原真性和时间性。
  续新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功能上旧瓶换新酒,重新注入新的功能,将原来的印刷车间和生活用房,改造成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场所的功能,同时体现开放性和城市性。“尤其是对一楼空间的灵活打造,我们将固定展区放在了二、三楼,一楼主要布置成可以对外开放的功能空间,有临时展厅,有文化沙龙,还有主题咖啡书吧等,是可以提供多种文化交流的公共场所。”张勇说,观众的参观顺序,将从三楼开始,再到二楼,最后来到一楼,这是与国内大多数博物馆不同的地方。
  二是在结构上进行置换和加固。张勇提到,老建筑的砖混部分采用钢结构置换和外墙加固,框架部分则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如今,四川报业博物馆在原有基础上,使用生命周期将延长30年。
  三是在建筑的整体风貌上,设计团队进行了外立面的续新。在保留原来红砖墙的基础上,进行外立面风格的整体设计,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部分外立面采用镂空陶土砖幕墙设计手法,传统建材的现代建构,以砖为媒,新旧建筑融合共生。

延续文脉,活化再生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

  红星路是成都市锦江区著名的文脉大道和文化地标。在近代以来,以红星路二段为核心的区域,一直是成都的文化中心地区,是巴蜀文化,甚至是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纽带。除巴金、琼瑶、刘心武等出生在这一片区,沙汀、艾芜、周克芹、流沙河等生活工作在这里外,还有不少近现代历史文化大家巨匠曾寓居、游学于此。四川报业博物馆所在的布后街,也因清代四川布政司衙门所在地而得名。
  正是基于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张勇认为,四川报业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这座建筑坐落于此,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展品。“这座建筑所处的特殊位置,它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都决定了它不应该像传统博物馆一样被封闭起来,而是应该成为华兴街特色街区和红星路现代传媒走廊的重要交汇节点,充分融入城市空间和街道空间。它应该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是集展览、文创、文博、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综合体。”张勇说,所以在设计之初,设计团队还将室外庭院打造成为博物馆的室外展场,让博物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面向城市开放。“就像传统的川西合院空间一样,围绕院坝植入川式回转檐廊,营造檐下模糊空间,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他说。
  如今,四川报业博物馆已融于华兴街的特色街区,也是红星路文创走廊的一部分。张勇希望,它能成为成都城市更新的又一个引爆点,或是博物馆建筑的一张名片,真正成为成都的文化地标性建筑,让历史与文化存古续新,新旧共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网址:存古续新,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件展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0239

相关内容

古建之美,测绘以存!潞城历史建筑焕发新生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
创新不止,古韵长存,仿古一体瓦引领建筑行业绿色复古潮流
绿色建筑——认证可持续建筑
“创新时代的古建筑材料应用”
(文化中国行)古建筑与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赓续文脉
可持续建筑走向新发展,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在新旧建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枫泾古镇老宅修缮工程持续推进 改善居住条件同时也让古宅重新焕发生机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应用
有机更新让建筑再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