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性”之于旅游与休闲
旅游休闲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旅游休闲#
在旅游学的理论建设过程中,人们对旅游现象所具有的“异地性”特征原本并无异议,不仅将其作为一个衡量是否属于旅游现象的标尺,同时也将其视作发掘旅游现象内在规律的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类似于“非惯常环境”这样的理论概念也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正是由于旅游自身所禀赋的“异地性”特征,人们才能在旅游世界中不断展现一些特异的行为,诸如“尖叫”“穿越”“偶遇”“惊喜”等,它们往往是日常生活世界中难得一见的现象。
正因为如此,旅游学术界逐渐开始接受对旅游所作的如下界定: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根据这样的界定,空间上的“异地性”和时间上的“暂时性”,连同目的上的“愉悦性”,就构成了旅游体验的三个基本观察维度,凡在此三个维度上与以上属性相符的行为,均可纳入旅游范畴;相反,凡属与之不相符合者,即可将其屏于旅游范畴之外。这样,“异地性”“暂时性”和“愉悦性”成了共同表征“旅游”这一现象特质的充要条件,由此开启了旅游体验研究新的方向和进路。
然而,日益发展的虚拟技术开始冲击人们对上述“旅游”定义的认同感,催生了“虚拟旅游”这一术语的风行,人们热衷于讨论足不出户便可游历天下的话题。最近两年,还有一个新的时髦词汇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并已成为大众消费时尚的一个重要引领,这个词汇就是“城市漫步”(city walk)。所有这些与日常生活圈保持超近距离甚至没有距离的休闲行为,开始被人们贴上“旅游”的标签,从而在“名”的范畴内与原有立基于适当“远距离”的旅游概念发生冲突,使得人们开始质疑“旅游”的“异地性”属性。“微旅游”是不是“旅游”?“虚拟旅游”不是“旅游”吗?“城市漫步”与“旅游”有区别吗?类似的问题,即便还没有演变成旅游知识圈聚讼纷纭的学术议题,也已成为令旅游专业莘莘学子困顿的知识窘迫。表面上看,这似乎属于本体论上具体而微的“是与不是”问题,实际上,它属于认识论上如何看待知识的“知与不知”问题。这一问题值得在科学哲学层面予以澄清,以便使人们举一反三地看待旅游理论发育过程中需要持有的“范式信仰”理念,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学术纷争,也避免引起实践上的灾难性后果——错误的理论认知有时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实践灾难。
上述“范式信仰”问题,实际上是知识界的“理论共同体”建设问题。这里所使用的“理论共同体”概念,其含义与更为宽泛的“学术共同体”是有区别的。学术共同体包含着理论共同体,而理论共同体专指对某一独特理论抱持特殊偏好和信念的学术共同体。突出理论共同体这一概念,有利于将这部分知识分子群体与当下为“码头”风习所浸染的学术圈相剥离,有利于培育理论共同体的自觉和自信,有利于养成其追求真理、钟情于理论的学术定力。这对于旅游这个主要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研究领域也同样是一件迫切的事情。
“范式信仰”是某个知识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正是“范式信仰”的存在,才会发生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因此,“范式信仰”同时意味着“范式衰落”的即将到来。那么,范式是什么呢?它的意义何在?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来表达的话,范式就是格式化了的理论体系。它是以“只眼”看世界所获得的某种“真实”(reality)及其系统表述。它是知识的成熟态。未步入范式境界的知识,往往是破碎的,不能自洽的。又由于它是以“只眼”观物而形成的认知,因此,它注定是有假定前提的,是局部的,类似于盲人摸象所形成的结论,除非这个范式具备了某种“宏大叙事”甚至更为宏大的叙事能力。由此便可以看到,在知识领域,既有唯物主义范式,也存在唯心主义范式;在社会学领域,既有马克思主义范式,也有马克斯·韦伯的范式。凡是发育成熟的学科,无不包含着众多的范式,有时这些范式还是相互对立的存在,甚至势同水火。一个学科(有关某个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知识体)是否可以包容相互对立的知识体?当然可以。既然我们承认范式都是以“只眼”观物所获得的“真实”,那么,对大象的认识就必然有赖于各尽所能的摸象认知的共同存在,这样才能为整体的、综合的大象认知提供可用的知识来源,也才能避免认知上的片面性。所以,一个学科中多范式共存甚至相互对立的范式并存情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那么,本文专门谈的“异地性”是否也在扮演着保护某种范式的角色呢?是的。当你接受了前文所引用的有关旅游的概念性界定时,就意味着你必须或已然接受了“旅游一定是异地的”这一基本命题。这个命题是该定义的核心要件之一,相关的知识发育是以此为基础的。换言之,只有以“异地性”去观察某种被该定义提出者命名为“旅游”的现象,那些“尖叫”“穿越”“偶遇”“惊喜”等现象才获得了超越于日常休闲的独特的观察价值。因此,“异地性”是该定义锁定的理论前提,并不是可以随意搬来、撤去的砖头。在该定义看来,有了“异地”的属性,相应的行为就是旅游;缺乏这一属性,相关行为便是休闲。至于“异地”的距离究竟多远,以及是否准许日常生活世界的人们言说“微旅游”“虚拟旅游”或“城市漫步”之类的话语,则属于另类话题了。
(作者系海南大学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网址:“异地性”之于旅游与休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1070
相关内容
本地休闲、外出旅游对生活质量影响差异研究旅游与休闲:提升生活品质
旅游资源开发与休闲空间规划.pptx
旅游休闲网
“在地休闲时代”:旅游业发展的被动转向
【休闲旅游】【养生旅居】边旅游边养生 最适合老年人旅游的地方
打造南部山区宜居休闲旅游区
西博会杭州市民休闲节十大休闲旅游活动闹不停
文旅发展大趋势!休闲度假的生活化旅游趋向
休闲旅游规划基本要求,做旅游的应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