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脑袋里总有“蟋蟀叫”,竟是脑鸣在作祟!
宋代士人闲暇时的日常生活趣事:茶艺、蹴鞠和斗蟋蟀都是流行的消遣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每日生活新鲜事# #历史文化小知识#
+关注
“医生,这一周我脑子里一直都嗡嗡响,像蟋蟀在脑袋里面叫一样,越来越厉害,晚上根本睡不着觉,白天精神也很差,太难受了,我这种情况还有没有的治啊?”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病科)谢乐主任接诊患者后,详细询问病情,查杨奶奶舌暗红,少苔,脉弦,考虑属于脑鸣,辨为肝肾亏虚证,予以滋补肝肾中药,早晚温服。
1周后,杨奶奶复诊诉脑鸣有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在前方基础上略做调整后仍服7剂。
2周后三诊杨奶奶诉脑鸣基本消失,前方效果明显,以前方为基础加减,再服7剂巩固疗效。
1年后杨奶奶因失眠前来就诊,诉服用上述中药后脑鸣完全消失,至今未再发。
什么是脑鸣,有哪些显著特征?
脑鸣是指患者自觉脑内有声响的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声音可能间歇或持续出现,安静时更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长期脑鸣还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进一步加重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关于脑鸣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名医别录》中,言:“蔓荆实,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
中医认为脑鸣的病位在脑,其病因病机多为肾精亏虚、导致脑髓失养,或是因肝火上扰、痰瘀互结等导致清窍不通。
从中医角度看,脑鸣有哪些病因病机?
谢乐主任介绍,脑鸣并不罕见,通常还会伴有失眠、焦虑、烦躁等症状。正常情况下,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呈层流,不产生噪声。病理异常情况下,由于血流加速或管腔狭窄而引起血流紊乱可导致血管壁的震动,产生脑鸣。
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神经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导致脑鸣。
在日常生活中,脑鸣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1、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大脑休息和恢复,减少脑部负担,从而降低脑鸣的发生概率。
2、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或学习,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导致脑鸣症状加重。
3、饮食调理
多吃新鲜蔬果、鱼类、坚果等,其中富含维生素、镁、锌等营养成分,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能改善神经功能,缓解脑鸣。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物等。同时戒烟戒酒,以免加重脑鸣症状。
4、缓解压力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中,会使体内神经递质失衡,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从而加重脑鸣症状。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5、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6、避免噪音污染
尽量远离高分贝的噪音源,如建筑工地、KTV等,减少接触噪音的时间,若无法避免,可以采取戴耳塞、耳罩等防护措施,平时使用耳机时,也要注意控制音量。
7、转移注意力
尝试忽略脑内声音,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分关注脑内声响,与其和平共处。若脑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还需及时就医。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病科)学科带头人伍大华教授提醒,脑鸣虽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但通过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如果出现脑鸣症状,不要过于焦虑,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在生活中注意自我管理和预防,相信你能够远离恼人的“脑内噪音”,重归宁静的生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脑病科) 谢乐 舒小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老人脑袋里总有“蟋蟀叫”,竟是脑鸣在作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2220
相关内容
《蟋蟀的住宅》读后感(精选14篇)读《蟋蟀的住宅》有感(精选12篇)
2020最新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精选86篇)
蟋蟀的住宅读后感(通用13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城市里的蟋蟀吴丹红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似已远去。我
《夜书所见》改写作文(精选41篇)
电影《匹诺曹》有生命小木偶竟变成真正小男孩:好性格=好命运?
夜书所见改写作文(通用21篇)
废弃家具创意有哪些改造? 爱问知识人
Un Grillo en Times Square = The Cricket in Times 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