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的主题
'环境与主题': 环境应服务于主题,不要喧宾夺主 #生活知识# #摄影技巧# #摄影理念#

内容摘要:环境美学强调环境建设要重视生态的维度,以实现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环境美是“生态文明”在环境上的体现。环境美学不只是环境美化学,还是环境保护学,它为环境保护提供美学理念和新的高度。没有人文精神包括美学观念作指导的环境保护并不是真正的保护,有时会造成对环境的另一种意义的破坏。环境美学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最高的美学追求。这和谐包括诸多利益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从根本上保证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环境美学将“乐居”视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注重生活环境的软件建设。营造“乐居”的环境,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这就是环境美学的主题。
关键词:环境、环境美学、生态、文明
环境美学这一美学分支学科的最早出现不过是在上个世纪中叶,至今关于它的学科性质的探讨仍处于学术研究的范围。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开始,不少城市规划师和从事环境工程的艺术家都已在他们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或建构环境美学的理论,而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文科学家、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涉及到人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都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不同侧面地涉及到环境美学的问题。但是,环境美学的主题是什么,凭什么确立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却又是当前并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当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概括。因此,不论是从学科建设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生活的维度,对于这样的问题有必要做深入的探讨。
一、环境文明的美学维度
现今,在人们的口头中,“生态”是一个广泛运用的概念,然而“生态”是什么,又是非常不清楚的。目前关于生态,最普遍的理解有三:一、自然的概念,生态就是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态;二、风景的概念,风景在这里专指自然风景,好山好水,有观赏价值,就是生态好。三、生命的概念,这里的生命,不只是指人的生命,也包括某些珍稀动植物的生命,这些珍稀动植物的生命保护好了,就是生态好了。
以上的理解虽然涉及到生态的某些层面,却不是生态根本的意义。生态,按其原初意义,是指生命的联系。1927年,生物学家首创“生物链”的概念,将某一生命的存在延展到其他物的存在,按这种理论,不仅整个地球是一张生态网,而且整个宇宙也是一张生态网。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的生命,都只是这张网的一格,任何一个网格的活动都会影响到其他的网格,真正是“牵一发动全身”。生态重在生命的联系、生命的网络,而不是某一生命。在生态的背景下,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是平等的。
严格说来,生态无所谓好坏。说好坏,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说的。按人的观点,青山绿水,风景优美,风调雨顺,就是生态好;沙尘暴、洪水、干旱、飓风就是生态不好。其实,就自然界的立场来说,沙尘暴、洪水、干旱、飓风正是生态的表现,正是因为某些地方有它们的存在,才使得别的地方无它们的存在。北冰洋长年冰天雪地,不适合人的生存,然而正是因为它的不适合于人的生存,才让别的地方四季分明,适合于人的生存。
所以,我们谈生态,有一个立场的问题,我们不仅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谈生态,而且站在某一地方人的立场上来谈生态的。凡是对人、甚至对某一地方人的生存有利的自然状况,我们就视为生态好,反之,就视为生态不好。换句话说,我们从来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来谈生态的。生态学,严格来说,应称之为人类的生态学。
人要发展,要进步,要创造,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展、人的创造、人的进步,我们通称之为“文明”。任何文明的产生,都会在不同情况下伤及原来的生态系统。然而,任何人都明白,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而什么事都不做。我们只是希望,这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尚不至于造成对人类生存的严重伤害。因此,讲生态实质讲的是文明与生态的平衡,绝对的生态主义与绝对的文明主义都是不行的。
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是人类发展的第一法则。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正在此。人类的文明,均离不开对资源的掠夺,资源在哪?资源就在人类周围的世界——自然界,而自然界又正是人的环境。我们不能不创造,换句话来说,我们不能不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但是,我们又不能破坏环境,因为环境是我们的家。我们唯一能做而且必须做的是在资源与环境之间寻找平衡,在掠夺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二律背反中寻找和谐。
环境这一概念之所以不同于自然,是因为只要谈到环境,它就有人,只有人才有环境。而谈到人,就必然要谈到文明,因为文明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确证。所以,文明主义维度是环境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仅有这一义是不行的,仅有这一义,环境美学没有必要存在,环境美学之特殊性就在于它还要有生态主义。
环境建设就是文明的建设,我们可以将它叫环境文明,环境美学强调环境建设要重视生态的维度,实现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环境美不仅美在适合于人的生存,还美在适合其他生物的生存。
我们接受“生态文明”这一提法,因为它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对待生态,将生态引向对人有利有方向,实现了生态与文明的统一。环境美就是生态文明在环境上的体现。
二、环境保护的美学高度
有一种看法:环境保护是“雪中送炭”,环境美学只是“锦上添花”。现在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看法的严重失误在于它只是将环境美学看成美化学,其实,环境美学也是环境保护学,而且是重要的环境保护学。
环境美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环境美学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理念。
这里首先涉及到美学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美学认为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概括成“谋生”、“荣生”和“乐生”三个层面,而将“乐生”看作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层面[[1]] 。“乐生”是美学的主题,它在环境美学中的体现则为“乐居”[[2]] 。“乐居”这一概念并不空洞,它既体现在人的物质性的生存状态中,也体现在人的精神性的生存感受中。环境保护是重要的,但环境保护为的是什么?还不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吗?换句话说,不就是“乐居”吗?所以,从环境保护目的来看,环境美学正是它的指导思想之一。
环境美学不仅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关保护的目的性的概念,还提供有关保护的原则性的概念,例如:
(一)能够满足人乐居的环境,不仅是生态的,而且是文明的。因此,保护要兼顾生态与文明两方面,既要恢复优良的生态,又要保护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创造新的文明。
(二)环境美的本体在景观,环境保护不能只是恢复生态,还须将生态恢复好了的环境建造成景观,以提升环境的审美品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景观的文化意蕴是多元的,既有时尚性,更有历史性。由于历史景观具有不可再生性,其价值不能转换成金钱,也无可估量。同时,由于人是历史的动物,在地球全部生物中,唯有人是有历史感的。历史既是人类前进的基础,又指引人类前进的未来。没有历史感,人类必然迷失前进方向。就审美来说,最具魅力的景观无过于曾经承载前人辉煌的历史遗存。
因此,在环境保护中,须将历史遗存的保护包括人类的历史遗存的保护和自然的历史遗存如古树的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在保护的基础上,构建出更为迷人的景观。
以上三点,仅只是举例,并不是环境美学为环境保护提供的全部理念。
第二,环境美学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更高的层次
现在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就只是治理污染,修复生态。这的确是环境保护,而且十分重要。这种保护依托的是科学,实施的是技术,所以可以说是技术性的保护。
除了这种保护外,还有两种保护,其一是技术加艺术的保护,这种保护的具体做法就是将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化统一起来。美国当代艺术家兼环境工程师帕特丽夏·约翰松就在这方面做过许多成功的尝试。她曾为肯尼亚做过一个内罗毕河公园。这公园的设计本也出于治污,但约翰松并没有止于治污,她将它做成一个景观公园。她说:“内罗毕河公园特别注重环境教育,所以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净化是结合在一起的。……公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一系列各类环境造型作品……其主要目的就是净化水质。各类环境造型的形象——蛇、蜗牛、鸟、毛虫与人手——都是与再生复活和自然世界相关联的、通用的象征符号,它们沿着被污染的河流展开。这些作品被建成狭窄曲折的水渠和较浅的湿地池塘,深二到三英尺,其中种上密密麻麻的水生植物(纸草、香蒲、芦苇和莎草),各种微生物充斥其间,这样水中的悬浮物就沉到水底,被细菌所分解。无论何时,只要污染很厉害,河水就被引入这些自然过程的过滤系统(“功能性造型”),经过净化重新流入河里。”[[3]] 约翰松的经验集中在一点就是功能性造型与艺术造型是统一,因而既能清污,又可审美。
除了这种技术加艺术的环境保护外,还有一种自然加设计的环境保护。约翰松认为她最好的设计是没有设计的部分,所谓没有设计的部分,就是自然,她善于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来修复生态,同时又创造美。在她那里,大自然本身的东西:阳光、风、树木、落叶、动物均可以用来污理污染,同时又可以用来审美。她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生物的生存之道正是环境设计的蓝图。”[[4]] 所谓“生物的生存之道”就是自然之道、生态之道,以自然之道来治理自然,以生态之道来修复生态,这不是非常好吗?诚然,自然本身具有修复生态的功能,但是,在它的功能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它是需要人工加以帮助的。人的帮助是顺着自然之性即它的生存之道,而不是逆着它的自然之性的。这就需要设计。约翰松的那些没有设计的东西其实正是她精心设计的东西。
约翰松所做这种环境保护工程,既是科学的又是审美的。这种环境保护的模式正是环境美学所提倡的。这种模式的根本点在于,它不仅重视人的肉体生命,还重视人的精神生命,不仅关心人的身体健康,还关心人的心理健康,并且将心理健康提升到审美的愉快。在具体做法上,她总是将技术与艺术统一起来,技术即艺术,艺术即技术,科学工程就是审美工程。正是基于这一点,她说她“一直认为艺术能够拯救地球”[[5]] 。
我们可以将环境保护的两个层次,说成是科学的保护、科学加审美的保护,两者孰高孰下是很清楚的。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缺乏人文精神包括审美精神指导的纯科学的保护,有时会造成对环境的另一种意义的破坏。比如,无视历史文物的价值,忽视环境的景观质量,以致造成历史文物的严重破坏和景观的严重破坏。虽然就生态一面来说,这环境是保护了,但就人文一面说,这环境是破坏了。这种情况,在中国各地的环境工程中并不少见。因此,没有人文精神包括美学观念作指导的环境保护并不是真正的保护或者说并不是彻底的保护。
环境美学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高度——美学的高度。
三、可持续性发展的美学保证
可持续性发展涉及到两个最为根本的利益主体:一个是子孙,我们不能竭泽而渔,给子孙留下一个破烂丑陋的地球。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The Common Future)在阐释可持续性发展概念时明确说“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6]] 。
另一个是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相当复杂。一方面,所有的发展都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没有相应的环境,发展无法进行。这里说的环境是广义的,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既有硬件的环境,又有软件的环境。要想发展,必须创造与发展相应的环境,让环境承载发展,支撑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的成果又转化成环境,成为新发展的基础、承载物、支撑点。所以,可以说,发展又创造了环境。
值得提出的是,这发展所造就的新环境未必都是美好的环境。除了因发展所造成的各种污染外,还有因对资源的过度掠夺而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发展是需要资源的,资源主要来自自然界。人要发展,不能不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但是,这种获取不能成为掠夺,不能没有限制,因为这同一个自然界也是我们的环境,而环境是我们的家园。资源重要,家园更重要。有一句标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水。”我认为宜改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道理很简单,家园比什么都重要,资源的获取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资源与环境虽然具有一定的敌对性,却又不是不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的。这里,观念是最重要的。按环境美学提供的观念,环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美的本质是家园感。环境美学虽然不否定环境的资源价值,但是它的学科本性决定了它对资源的排异性。这种排异性有助于人们头脑的清醒。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高度注意环境的保护。毕竟家园价值重于资源。
按环境美学的观念,家园不只是一片土地,家园中有诸多精神、文化意蕴,这些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意蕴,更多属于历史。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生儿育女,创造了诸多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这些才是最可宝贵的。家园的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历史文化的价值,家园的美更多的在这种历史文化的美。人对家园的依恋感、归属感是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它才是我们的无价之宝。任何生产性活动包括环境的开发、建设,均要尊重人的这种家园感。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我们通常只是将人视为主体,而将环境视为客体。如果按环境伦理学的观点,则环境与人同为主体。人有自身的利益,环境也有其身身的利益。环境不只是人的环境,还是诸多生物的环境,诸多生物也有其自身的利益。所有生物的利益包括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构成生命的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人的利益不是绝对的,因而,人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处置环境,还须兼顾其他生物的利益。环境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上,它在一定程度接受环境伦理学的人与环境同为主体的观点,既从人本主义的立场来建设环境,又从生态主义的维度来建设环境。
环境美学从多种维度看待环境,在涉及利益的问题上,它主张协调,平衡,让各方在利益都有所保障,以达到最完美的统一,这就是和谐。环境美学以和谐为最高的美学追求。正是这种平衡从根本上保证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
四、家园建设的美学质量
环境美学将环境视为家园,将环境美的本质定为家园感。家园是可以作诸多意义上的分析的,在哲学上,通常将本源比喻为家园,凡探索人之本、宇宙之本的研究都归之于寻找家园。在哲学中,家园概念高度地抽象化了。而在环境美学中,家园虽然也兼顾哲学上的家园意义,但它首先不是哲学概念,而是生活概念。它不仅不抽象,而且很具体,很实际。
从生活意义上谈家园的,当然不只是环境美学,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人的家园。那么,环境美学的重要特质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在情感。环境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其他美学分支学科一样,注重从情感的维度谈问题。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按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观点,这环境可以让人生活就是好的环境了,因而一般只提出“宜居”的概念,而从环境美学的观点来看,“宜居”是不够的,原因有二:(一)宜居,即适宜人居住,这适宜只考虑到人的肉体生命一面。具体来说,只要这环境没有重要污染,能够让人生存下去,就是宜居的环境了,它基本忽视了人精神上对环境的要求。一个没有任何历史文化传统、没有人类先祖遗存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宜居的环境,但未必是一个有魅力的生活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人们其实是不满意的,他们将这样的地方说成是“文化沙漠”。(二)宜居,重在环境的硬件,有自然的硬件,诸如空气质量、森林覆盖面等,也有社会的硬件,诸如经济水平、交通状况、各种服务设施的布局等。这些是可以量化的,但是,它忽略了环境的软件,这软件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包括先祖的历史遗存、社会风尚、文化气氛、文明水准等等。有些地方硬件很好,但人们并不满意,幸福指数不高,其原因就在于软件不够好。
笔者从环境美学的角度提出“乐居”的理念,将“乐居”看作是环境美的最高功能。“乐居”之所以高于“宜居”,其原因就在于它不仅注重环境对人的肉体生命的影响,而且注重环境对人的精神生命的影响,它不仅注重环境的硬件设施,而且注重环境的软件设施。在当前,不少城市,在硬件设施上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准,但人们生活在这里,并不感到快乐,就是说不能乐居,差就差在软件建设上。
“乐居”看重的是“乐”,乐是情感性的,这是审美的重要特点,情感不仅是人的本质,而且是人最重要的原动力,它与理性可以一致,同步调行动,但也可以不与理性合作,而偏执于自己的旨向。情感的力量任何人也不能忽视,它是可爱的,也是可怕的。审美的情感不是偏执的情感,它须实现与理性的统一,也正因为如此,审美的情感不是低级的情欲,而是高级的情感。美学上将这种情感称之为“情致”或“情志”。环境美学中讲的“乐居”之“乐”就是这样一种情致。
“乐居”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幸福感”。幸福感当然与经济条件相关,但绝不是成正比例。在盲目追求GDP,无尽头地赚钱的今天,强调一下“幸福感”不是很有意义吗?
营造“乐居”的环境,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这,就是环境美学的主题。
【注释】
[[1]] 参见拙著:《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9页。
[[2]] 参见拙著:《环境美学》,武汉大学2006年版,第112~122页。
[[3]] [加]卡菲·凯丽《艺术与生成——帕物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4]] [加]卡菲·凯丽《艺术与生成——帕物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5]] [加]卡菲·凯丽《艺术与生成——帕物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6]] 转引自王祥荣《生态与环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原载于《中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录入编辑:文若)

网址:环境美学的主题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6901
相关内容
“清洁环境,美化校园”主题活动保护环境主题征文
快速搞定开学音乐主题环创,有这65张主题美图,妥妥的!
环境美学
城市环境美化主题班会PPT课件.pptx
生活美学:环境美学的新拓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ppt:中小学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宣传主题班会PPT,
当代“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关系
环境卫生主题标语(通用15篇)
中班主题环境创设 ——我的家乡:毛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