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由文学与传媒学院誉高槐博士副教授主讲的“美育教育之唐宋节令诗中的生活美学”讲座在旭日106开展,19级广播电视学1班和19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始,誉高槐老师先用学校的黄花风铃木、木芙蓉等花草图片向同学们表示“美就在身边,并且一年四季都陪伴在我们左右。”她还谈道:“我们身体与精神的美,蕴藏在节气中,要在自然流变,时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感悟天地的大美。”
讲座的第一部分,誉老师讲述了节令文化与节令诗。她结合传统农耕文明,阐释了节令内涵。节令是古代社会生活的节律,是节气、时令和节日的总称。其中引用了文献《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向同学们仔细地说明了节气。然后说明了节令与诗学的交汇点,萌芽于先秦,成长于汉魏晋南北朝,定型于唐宋。接着又谈到节令诗的内容以及文化意义。
讲座的第二部分,也是讲座的核心。誉老师向同学们呈现了唐宋节令诗中生活美学的三大纬度,分别是“天之美”、“文之美”和“情之美”。“天之美”即节气诗中的自然美。誉老师通过一些关于立春的节气诗向同学们释读了“时序更替中的生命律动”,如《立春偶成》、《题春晚》等。“文之美”即节令诗中的人文盛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团聚、重情感的人文特质;二是世代相继的食饮文化;三是祛灾祈福的民俗文化。每个方面誉老师都用了两个节日为同学们认真阐释,还多次朗诵了诗歌,在场的同学无一不沉醉其中。“情之美”即节令诗中忧乐圆融的情感美。誉老师阐述了儒家德福一致、忧乐圆融幸福观;说明了节气诗之“忧”——家国天下;阐释了节气诗之“乐”——孔颜乐处。
讲座的第三部分,誉老师进行了小结,讲述到节气诗中生活美学“道”与“术”的合一。道,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活境界;术,指孔颜乐处、忧乐圆融的人生境界。而道术相融,则是“审美生活”之学与“美好生活”之道合一的幸福哲学。
讲座尾声,誉老师结合节气与生活,强调践行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践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最后,贴心的誉老师给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赠送了一份小礼物:云南手工黑糖和乌梅汤茶包。
本次美育讲座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时序的节律、找回生命的秩序,领略中国传统美学“知悟”与“践行”并重的精髓,重新培养亲近自然、感知幸福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节气诗经典文献的阅读中对话自然、尚友古人、体悟生命,深刻体会传统中国人鸢飞鱼跃的人生境界、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民族智慧;从而在快节奏、强压力的现代社会保持充盈的幸福感知力,建构健全人格;并能真正知行合一地践行传统文化,成为行走着的、鲜活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字:郑诗娜
图片:李晓媛
初审:张桐闻
复审:孙嘉创
终审:申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