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城市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场景营造与建设研究
城市生活方式研究:数字化生活的影响与挑战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现代城市创意文化空间建设更加聚焦人们的日常生活,注重美学体验、情感互动和人群融合。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和数字赋能如何介入社区发展,已经成为社区文化空间设计与建设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本文通过系统化整理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场景营造的基本内涵、基础因素、主要方式和具体内容,厘清数字赋能城市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场景营造与建设的内在逻辑,尝试构建数字赋能城市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场景营造与建设的路径设计与实践推进模式,从而形成以文化底蕴为支撑、以艺术创意为手法、以文化传承为使命、以数字赋能为保证、以生态和谐为可持续目标的社区联动与协调共治新局面。
关键词:数字赋能;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创意空间;场景营造
在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中,缜密科学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大量的资源投入,在改善城市社区硬件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隔离、社会服务设施缩减或私有化、社区公共空间被侵占、社区归属感下降等问题。在具体推进中,未来社区试点的公共文化空间过于一体化、标准化、定制化,社区公共空间缺乏独特性和文化辨识度,难以体现在地社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城市风情、社区人文气质以及各具特色主张的生活方式等。
除此之外,老城区在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与焕新中,如何实现对居民原有文化记忆、生活习俗、心理状态的引导调适?如何在保留生活气、烟火气的同时,引入时尚艺术等消费元素,营造精致的文化生活空间?如何将传统文化记忆、文化技能融入社区未来新场景的生活体验中?如何让外来新居民接受原属地文化、实现两者融合,将居民邻里日常真正落实到未来场景的设想中?这些都是现代化城市未来社区文化空间设计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城市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的基本内涵
秉承近代以来城市改造运动中强调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现代创意城市社区文化空间建设更加聚焦人们的日常生活,注重人与物的交互、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城市空间建设注重以城市治理与更新为载体,坚持生态视角、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社区的街头转角、腾退地、闲置空间以及零散空间等 “细枝末节”。[1]创意社区由创意阶层、社区居民、产业部门共同组成群落共同体,强调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产业生态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宗旨。在这一城市发展宗旨的指引下,社区文化内涵可以拓展为社区资源汇聚、社区内部认同建构以及社区人群融合方式,在社区空间内建立沟通对话机制、社会行动机制、空间活化机制、文化再生机制及情感连接机制。社区文化空间建设,即采用一种柔性的文化实践路径,完成经济生产与社会融合,实现社区文化共治共享及实现社区治理品牌化。
二、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场景设置的基本要素
(一)平台
平台是链接人群的触点,在社区空间营造探索创新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平台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人群、空间、内容、品牌、领袖、项目和场景都要围绕着平台维度才能落地和寻求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只有通过平台发力,社群复合场景营造、社群活动发布和组织、社区App和内容IP打造、社区品牌塑造等才能得以完成。[2]平台应成为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中温暖、鲜活的社会参与生活场域,作为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专业持续的社群运营体系的主要媒介。
(二)人(居民)
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起居民持续有效对话,建立一个持续性的社群文化运营生态系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社会链接和群体生活对于个人成长举足轻重,社会创新即重视连接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家庭、人与城市之间的多元动态关系,探索建立有利于个人人格成长、健康生活、艺术发展与社区治理等多元议题的社区社群共创平台。如果将人作为主要考量因素,社区空间的本质即构筑共同体的主要场景。它是形成、积淀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域,也是承载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塑造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载体。
(三)资源
我们认为,能够提供有效支撑、满足居民需求、解决社区问题、助力培育社区自组织、促进社区自治和实现社区发展的都是社区资源。简言之,社区所见之人、所在之物都可能是资源的潜在携带者,但是具有松散性、不稳定性和隐藏性等特征。因此,首先,需要结合本地特色,识别优势资源,放大区域优势,链接资源主体,实现在地反哺,达到多向奔赴的效果;其次,需要做好社区资源的流转、交换、转化,寻求多方资源连接者,通过策划、链接、组织,将需求转化成服务;最后,通过媒体传播平台,放大资源使用效应,立足本地特色,做好资源的长期链接,促成资源长期合作。
三、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场景设置的主要方式
(一)技术赋能
从物理空间上看,数字生活街区的本质由人文景观、商业区、社区生活体等多维生态共同构建而成。无论是堂前屋后的烟火气、创意无限的商业圈,还是步行可达的公共空间,它们共同组成了城市数字生活街区的真实体验感,为数字城市化的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数字生活街区是基于 “AR+街区”的沉浸式数字空间解决方案,探索城市街区数字化升级的有效路径,赋能城市空间街区的数字化发展。元宇宙作为新兴技术革命带来的全新业态模式,不断在文旅行业 “开花结果”。未来,大量新技术将持续赋能 “AR+场景”的沉浸式数字生活城市街区,探索更多城市级AR空间解决方案,落地沉浸式数字生活文旅新场景,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数字生活体验升级,为城市数字化发展注入活力。[3]
(二)再造日常
上一阶段的极速城市化进程磨平了城市肌理和文脉,抽空了社会结构的丰富内容,撕裂了各群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忽略了社会互动的自然发生和有机生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体现出鲜明的人文转向,这一过程对 “日常具体生活”的重视是对日益崛起和丰富的社会力量的回应,强调自下而上,通过人与人日常活动基础上的情感连接和意义构建来生产文化。因此,社区日常再造不仅是公共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更是借文化再生搭建人群沟通对话机制、制度连接机制、空间活化机制以及地方治理品牌化机制的过程。
(三)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空间是以城市街区中的社区空间为主,以社区居民为创作主体,在 “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引下,改善社区原有单调乏味的视觉空间,提升社区整体环境的品质性、观赏性与艺术性。居民参与公共艺术设计更是凝聚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居民交流空间,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人际关系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公共艺术设计不仅关注美学问题,更以艺术为工具和媒介促进社区的微更新,[4]激发公众共同参与。
(四)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更是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修复现代化和金融资本带来的社会关系裂痕,以及重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形态。例如,地瓜社区就是建立在美术设计和社会设计专业理念之上,通过社区闲置场所改造更新,赋能社区居民权利与能量,产生影响并带来持续性变革,重新挖掘空间意义与组建社会资本。如以创新型社会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创生和街区营造、社区空间规划设计、空间运营创新等为手段,建立一个互助互信、共同协作的社区公共空间。
四、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场景设置的关键内容
(一)消费场景
结合 “智慧城市”的数字场域定义,城市数字生活街区是将街区的错综布局及瞬息变幻,通过IoT设备、传感器以及AI,处理海量的数字信息,实现信息推送、线上购物,为商户提供客户定位、资源获取、广告投放以及线上舆情管理等,并辅助高效决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颠覆传统的商业运营模式,打造 “AR+场景”消费新业态。[5]借助AI技术实现数字场景化的快速构建,快速布置个性化的商业活动场景,协助商家打造精致、高效、多元化、持续化的营销场景体验。
(二)美学场景
依据德国学者格诺特·波默在20世纪提出的气氛美学,创意社区作为空间存在,会根据定位、场景、设计、陈列等形成空间的 “氛围感”。例如,成都锦江区成龙路街道的 “R29life+”社区生活空间主要通过颜色打造 “可持续社区”的概念,营造平静安宁的生活气氛;成都天府社创中心通过改造,将老旧厂房与现代先进艺术理念融合,打造复古氛围。依据 “第三空间”概念,人们需要一个宽松、舒适的释放自我的 “第三空间”,例如,成都金牛区荷花池街道五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致力于打造归属感;遵循社区人人融合底层逻辑的深圳Gamp;G社区以 “美好对抗功利,把人文还给城市”的价值观,注重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 “包容感”。
(三)治理场景
重设沟通场景,回应治理问题。通过社区社会服务设计或社会组织介入,以第三方统筹带动公共参与,重构自下而上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创造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引导沟通交互连接机制,重建社会资本,进行权力对话,增强公共参与意识。
如针对目前的 “冷漠”城市问题进行公共服务设计,居民通过参与公共治理问题建立身份认同,实现凝聚力唤醒。例如,创设公共服务调研工作坊,重设居民沟通场景,进行身份设定,鼓励居民充分参与,以社群力量解决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先针对社区中的某一具体问题 (如车辆停放、社区居住公约、地下室空间设计等)进行调研细分,然后根据抽签 “设定”居民的参与者身份,据此开展 “头脑风暴”。通过这种方式,让居民依据不同公共生活情境中的差异身份进行换位思考、协商共议,使之成为一种结合当前治理需求的社区艺术介入模式。
(四)服务场景
向外部扩充文化治理参与主体,进行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协作;将社区内外部居民文化需求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建构向外打开的共用空间,打破空间边界,促进空间内部丰富资源的流动与活化,增强空间与外部的流动性,拓展公共空间在实践中的使用权边界,使专业力量、外来公众、市场资源进入,发挥存量空间的最大效用。如地瓜社区的 “社区产销者计划”,就是在社区内针对社区居民建立起 “生产者—消费者”的社区小经济链条,激励社区居民参与空间资源的生产、消费和分配,以增强其对社区空间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开发和利用社区闲置空间,而不是单纯地被商业资本所裹挟。[6]
(五)文化场景
面对现代人群在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失语问题,社区文化构建应秉承基于打开生活日常与体现个体视角的艺术创作方法论,在社区文化叙事中体现浓浓的画面感和故事性,利用能够体现时代变迁与集体记忆的老物件、老场景及生活方式等,激发新老群体对话,对接代际话语,引发群体共鸣与情感交流。抓取在地生活,通过实物展现展览、场景捕捉呈现、居民聚会讲述、线上线下交流等方式展现日常,营造自我价值并提升文化认同感,充分 “看见”被隐藏的文化和自我张力。相对于社会学的结构视角,社区文化设计主要是进行社会关系重构,通过空间挖掘和社会协商共治,展现社会 “异质话语”,进行社区文化异质性呈现,培养社区居民感知公共文化空间的能力,构建多维、开放、交换、共享的文化空间系统,建立社会对话与协商系统,打造精神社区。[7]
五、结束语
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和场景建设需要以文化底蕴为支撑、以艺术创意为手法、以文化传承为使命、以数字赋能为保证、以生态和谐为可持续目标的各层面联动的协调共治。而在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的路径设计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如何保证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和数字赋能介入未来社区发展的整体和谐度,拓展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在社区乃至城市的发展空间,实现多维平台的集成高效使用与信息安全,借助区域特色文化助力经济效益增长,都将是不同国家、城市和区域的社区在未来建设中不断探索和细化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加]丹尼尔·亚伦·西尔,[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吴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 吴克昌,唐煜金.以事务为中心: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模式和场域适配—基于 “空间—制度—技术” 框架的多案例分析[J].求实,2024(04):51-67+111.
[3] 王江,王健.智慧社区人本化转型的行动框架与策略:基于 “人—技术—空间—平台” 四维互嵌视角[J].规划师,2024, 40(01):50-59.
[4] 樊迪.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 “微更新” 营造之道[J].美术观察, 2024(03):158-159.
[5] 吴军,齐骥.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以场景、创新、消费为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 李昊远,龚景兴.场景理论视域下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生成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研究,2020,50(06):67-74.
[7] 苏荟洁,妥艳媜,白欣艳.场景理论视角下博物馆体验场景构建策略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中国旅游评论,2021(03):72-85.
网址:数字赋能城市社区文化创新创意空间场景营造与建设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64685
相关内容
古城创意“菜场”:探索社区营造的新可能数字赋能文旅,创新美好生活
数字赋能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按下“快进键”
中国信通院发布《数字社区研究报告》:普惠数字社区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数字化赋能社会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绍兴:数字化赋能未来社区建设,全领域提升数字系统质效
张卫良:杭州城市国际化生活空间场景的构建与优化
数字化+物业|“数智物业”,助力建设智慧社区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社区生活?专家建言
科技赋能智慧城市 创新助力“中国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