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扫塔的智慧,从下而上,不是蠢而是在修心

发布时间:2025-05-14 15:44

生活美学不是空谈,而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生活美学实践# #生活实践#

陪妞儿看87版《西游记》,突然她指着屏幕吐槽:“唐僧也太糊涂了!打扫卫生要从上往下,他却从下往上扫,这不是越扫越脏吗?”

说完,非让我写信给导演组“纠错”不可。

我笑着夸她会观察生活、能够发现问题、指正问题……

可心里却犯嘀咕,5岁孩子都能看穿的“漏洞”,真是剧组疏忽吗?



不是,不是导演组刻意为之,只是还原《西游记》:

唐僧用帚子扫了一层,又上一层。如此扫至第七层上,却早二更时分。
又扫了三层,腰酸腿痛,就于十层上坐倒道:“悟空,你替我把那三层扫净下来罢。”行者抖擞精神,登上第十一层,霎时又上到第十二层。

我们普通人扫台阶,都是从上而下,退一步扫一步;这样,脚不会踩到干净的台阶,扫过的地方也是干净的,而且不用走回头路。

吴承恩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吗?不是,显然是他有意为之。

有关唐僧扫塔,古往今来有众多评论。颇负盛名的是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的点评,“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 ,十二字箴言,将其中智慧剖析得鞭辟入里。



起点低,向下扎根

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起点。

人生就像盖楼,地基越扎实,才能走得越稳。初入职场从打杂起步,学习技能从基础练起,这并非屈才,而是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

唐僧从塔底扫起,恰如我们修炼心性,需从最朴素的日常小事入手,在重复中打磨耐心,在底层积累中沉淀根基。一步又一步,通过不断努力才达到理想的高度。

当下净 ,活在当下

这是破局关键,是强调人不活在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当下。

眼前灰眼前扫,昨日逝、未来不期,若执着于“白费功夫”,反而会陷入内耗。

《功夫熊猫》中平先生安慰阿宝“昨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胜现金。”说得透彻,与其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如专注擦净眼前的尘埃,把手头的事做到极致。



回头脏,勇往直前

这是告诫,莫回头。

扫塔越往上,回头看越觉得“脏”,这恰是成长的勋章。

回看过去的事、那些决定,幼稚得可笑。我们发现曾经的不足,这是自我反省和成长,

就像登山者回望山脚,才发现自己早已跨越重重险阻。

所以,真正的停滞,不是看到了不足,而是再也看不到成长的空间。

过程即修行

唐僧扫塔,是一个持续、重复的过程,结果固然是塔最终被扫净,但更重要的是扫塔过程中的付出和积累。

人生也如此,不要只盯着结果,努力奋斗的过程才是人生意义所在,在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收获经验和智慧。

为此,我非常认同赵玉平老师的解读,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

接纳不完美

塔很高,唐僧需要一层一层扫,这象征着生活中诸多问题和烦恼无法一下子解决。

然而,他没有因塔高难扫而焦虑,反而坦然接纳现状,一步一步扫塔。

我们应像唐僧一样,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不被困难吓倒,从点滴处改善困境。



最后:

扫塔,扫的根本不是灰尘,而是内心的杂念。

《西游记》有很多地方说孙悟空是“心猿”,即“人心”。

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不正是人心瞬息万变的写照吗?

连他拜师学艺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拆开字字都指向一个“心”字。

所以,修心这事,人人都能做到。

孙悟空那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也道破了真相:佛性就在我们心里,就看能不能觉悟。

如同曾子说“每日三省吾心”。

与其四处寻找捷径,不如多回头看看自己,修正错误的想法和行为。

人生不过三万多天尔尔,会有数不清的困难和麻烦。

我们且把它当成一场扫塔修行,别嫌过程笨拙,从底层慢慢来;

先读懂自己,接纳不完美;遇事放宽心,心大了事就小;学会知足,追不上的不追,背不动的就放手。

当你做到这些,内心自然会越来越充盈,更能体会到当下的幸福。

毕竟,生活的答案,往往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

网址:唐僧扫塔的智慧,从下而上,不是蠢而是在修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68628

相关内容

有一种智慧叫:唐僧扫塔
《西游记》中唐僧扫塔为何要从下往上扫,这样扫不是越扫越脏吗?
唐僧扫塔: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
唐僧如何管理团队?海尔统帅和海尔哪个好
庄子的生活四智慧:简而不陋,顺而不争,静而不扰,动而不乱!
静心是智慧的空间
小僧心灵大扫除txt下载
唐僧取经的路上,妖怪们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看完后只想笑!
禅宗故事: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向外求来的
以旧换新不是一块“唐僧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