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节能技术1
选择绿色建筑,利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节省能源的生活习惯# #节能家居技巧#
介绍建筑节能方面的几点看法
热消耗,减少空调、采暖的开启时间,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主要来自三部分:外墙、门窗、屋面。
(1)外墙
传统的增加墙体厚度达到保温的作法已满足不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采用复合墙体成为节能墙体的主流。复合墙体一般用块体材料或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复合作为墙体,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目前建筑中常用的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渣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砌体、粉煤灰砌体及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等。粉煤灰砌体中粉煤灰,是工业废料,作为建筑材料,既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同时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作法的较多。
(2)门窗
门窗具有采光、通风和围护的作用,为了增大采光通风面积或表现现代建筑的性格特征,建筑物的门窗面积越来越大,全玻璃的幕墙建筑也越来越多,但是门窗又是造成能量损失的重要部位。因此外门窗的节能非常重要。现在门窗的节能主要是使用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从门窗材料来看,近些多采用铝合金断热型材、智能玻璃等节能产品,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3)屋面屋面的功能是防水。屋面的保温、隔热是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之一。寒冷地区屋面设保温层,可以阻止室内热量散失;长江流域),建筑节能则要冬、材料用作保温、隔热层,如膨胀珍珠岩、玻璃棉、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也可在屋面防水层以上设置聚苯乙烯泡沫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屋面隔热降温的方法常用的有:架空通风、屋面蓄水或定时喷水、屋面绿化等。以上做法都能不同程度地满足屋面节能的要求。如果采用太阳能集热屋面、太阳能发电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面还能达到利用太阳能的作用。3、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为了满足居住空间的舒适,光线暗时,需要照明;天气冷时需要取暖,提高室内的温度;天气炎热时需要制冷,降低室内的温度;天气干燥时需要加湿;天气潮湿时需要抽湿等,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这些都需要消耗能源,根据建筑的特点和功能,采用高能效的供暖通风空调等设备系统,采用节能型灯具进行照明,可以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二)利用新能源在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利用可在生的新能源也非常重要。如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地热及其他可再生的自然界能源,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高科技为依托利用新能源目的。现阶段成熟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已经完全能够解决生活热水、采暖等问题。另外太阳能还能转化为电能,如光电屋面板、达到节能的目的。但总体而言,目前太阳能利用的规模还不大,技术尚不完善,商业化程度较低,仍需要推广大力。今年政补贴,这对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建筑节能和可在生的新能源的利用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在建筑物的应用技术涉及了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也涉及设计、施工、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部门,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大力推广节能型的产品如节能型电梯、节能型空调、节能型灯具等的使用,开发出新能源利用技术,使建筑逐渐实现低能耗、零能耗。三、实现建筑节能的政策保障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建筑节能,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GB50411-2007筑部分)等,对不能满足要求节能要求的图纸,图纸审查办公室审查不合格,不能进行施工。对建筑施工
塑钢型材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型材,炎热地区屋面设置隔热降温层,夏兼顾。
满足建筑物的楼道和小区路灯照明等的需要,光电遮阳板、3月,财政部发文大力支持开展光电建筑应用,并对实施
玻璃采用中空玻璃,
可以阻止太阳的辐射热传至室内;
达到节约能源、,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提高,同时还可将光电产品与建筑构件合为一体,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太阳能屋面计划
[2007-10-1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镀膜玻璃、(黄河至保护环境的目的。才能达到有效地使耗能变成产能,”的单位进行财
[2008-08-22]、(采暖居住建
冬冷夏热地区屋面保温常用的技术措施是在屋面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小的轻质
可以减少不可在生能源的消耗,光电外墙板、《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网址:浅谈建筑节能技术1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72750
相关内容
浅谈建筑节能新技术.doc浅谈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浅谈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浅谈几种建筑节能材料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浅谈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节能新技术
浅谈建筑电气工程主要能源节能技术
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浅谈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浅谈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和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