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丽江古城慢旅游及其成因研究
研究学术论文,提取研究框架和论据。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思维导图应用#
摘要:
近年来,慢旅游的话题开始得到学者关注,但已有研究较少从“旅游与现代性”的角度对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对去过丽江古城的受访者和潜在旅游者的访谈数据,借助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高频词提取和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探讨丽江古城慢旅游的两个维度:环境和慢旅游体验。本文还挖掘出丽江古城作为慢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原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生活理念的互动构成了当地慢旅游的基础;旅游利益相关者制造了“慢”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契合了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和认同,助推了丽江古城慢旅游的存在和发展。
关键词:丽江古城;慢旅游;成因
Doi:10.12054/lydk.bisu.126
引用格式:彭丹,蘧海伦.丽江古城慢旅游及其成因研究[J].旅游导刊,2020(2):64~76.
引言
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高压的快节奏下,身体亚健康、人际关系疏离、生活索然无味等问题频繁出现(白凯、胡宪洋、吕洋洋等,2017)。这促使人们在生活世界之外寻找一处可以摆脱都市生活束缚和压抑感的安宁之地。旅游为现代人提供了暂时的“避难所”,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化了的梦幻世界(王宁,1999)。正如谢彦君和谢中田(2006)对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看法那样,“我们之所以能够禁受得住漫长的日常生活中的这一切,原因在于我们梦想中还怀有一个假期,还怀有一个到远方旅行的承诺”,旅游世界是人们基于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社会现实存在的缺憾而建构出来的理想世界,驱使人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去从事有意义的事情”。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正如木心先生在诗中所阐述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世界中,每个人心中都怀有一处安宁的乌托邦之地,只为找寻现实中缺失的那一份“慢”。丽江古城就是一个以“慢”闻名的旅游古城,它被俄国作家顾彼得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另外丽江古城的旅游形象定位和宣传口号也常以“慢”为主题,当地也积极营造“慢”的氛围。因此,本文选择丽江古城作为“慢旅游”目的地的典型个案,通过对丽江古城的慢旅游呈现形式及成因进行实证分析,深化对慢旅游的认识和理解。
一、文献回顾
慢旅游中的“慢”源于意大利的慢食和慢城运动,彼此之间的慢内涵是共通的(Heitmann,Robinson & Povey,2011),慢食运动促进了慢旅游理念的形成,慢城也成为一类独特的慢旅游目的地(李庆雷,2014)。本文通过分析和整理慢旅游的研究资料,发现目前慢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慢旅游内涵与旅游体验、旅游者动机与慢旅游的产生及发展等话题展开。
1.慢旅游的内涵与旅游体验
针对“慢旅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由于看待慢旅游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学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分歧。Jafari(1988)认为,慢旅游是人们在旅行过程中逃离当前社会,摆脱时间和工作压力,享受旅游带来的美好过程,它可以满足人们暂时摆脱高压社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反思了大众旅游的不足,重点关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体验。Peters(2015)和Buckley(2011)认为,慢旅游不是追寻旅游目的地的数量而是旅游者用适合自己的速度体验旅游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没有大众旅游所带来的时间上的紧迫感。Gardner(2009)认为,慢旅游是旅游者通过享受旅行过程不断满足自身深度体验的一种旅行方式。Heitmann、Robinson和Povey(2011)研究了慢食、慢城与慢旅游的关系,认为慢旅游摒弃了“快”交通(如飞机和汽车等),更倾向于速度较慢的交通方式(如火车、公共汽车、巴士、自行车和步行)。Timms和Conway(2012)遵循了慢食运动的哲学原则,认为慢旅游具有追求“生活质量”、提倡深度体验和回归可持续慢生活的特征,反对追求“快速和激烈”。Guiver和McGrath(2016)通过分析慢旅游相关文献和16个慢旅游网站的文本,提出慢旅游意味着旅游者在一个地方停留更长时间,试图与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沉浸在当地的文化中,通过地方消费来感受慢旅游的氛围。曹宁和明庆忠(2015)认为,慢旅游是旅游者以满足愉悦身心、回归本性和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放慢旅行节奏,在目的地长时间停留的休闲旅游方式。以上定义是基于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而提出的,重点关注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深度体验,这也是本文所认同的。
2.旅游者动机与慢旅游的产生及发展
西方学者最早关注的慢旅游内涵是源于旅游者对“逃离现实”的需求,Dann(1981)认为慢旅游的关键是确定旅游者“逃逸”或“追寻”的需要。近年来,慢旅游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对慢旅游的研究重点开始关注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动机。Dickinson、Lumsdon和Robbins(2011)认为,在慢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通过放慢脚步获得和当地居民互动、交流的机会,并加深对目的地的了解。除了旅游者对慢旅游体验的自我追求以外,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和宣传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Conway和Timms(2010)认为慢旅游的产生是对快速和激烈社会活动的反对,因此有学者提出慢旅游的“原型”起源于偏远地区,它们更容易让人产生“深林人不知”的意境。Losada和Mota(2019)通过召集受访者观看葡萄牙西北部杜罗社区的旅游宣传片发现,慢镜头的播放不仅可以促进旅游者选择慢旅游活动,还可以增强目的地慢形象的传播。胡家镜、万秋和吕兴洋等(2019)指出,慢旅游发展了古镇旅游的新形态,古镇慢旅游存在4个方面的特质要素,即文化空间、休憩场所、自然元素和人文意蕴。由此可知,旅游者动机、目的地的属性和广告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慢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总体来看,国外对于慢旅游的研究倾向于“内涵”“体验”“产生和发展”等内容,早期以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为主,近几年的研究主题较广泛,研究方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已经初步形成相关的研究体系。虽然国内对于慢旅游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探索主要以概念界定为主,多应用于对慢旅游理念的探讨和旅游开发路径的研究,相关研究依然有限。
因此,本文关注国内旅游目的地的慢旅游发展及其成因,从旅游者的体验入手,尝试对我国的慢旅游目的地进行实证性的个案分析。同时,为了拓宽慢旅游的研究视角,本文借鉴了王宁(1999)提出的“旅游与现代性”观点,即旅游和现代性之所以能产生联系,是人们对现代性所造成的异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活节奏程式化的暂时“解脱”,旅游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和不满。本文中使用的“慢旅游”一词,指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和整体体验,强调旅游者想要摆脱日常生活,追求宁静、放松、简单的生活体验,并在这一概念基础上深入探究本文要解决的“丽江古城慢旅游的呈现形式和成因”问题。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自2016年至今,笔者对丽江古城开展持续调研,调研中对丽江古城“慢旅游”等问题进行了访谈,主要的访谈对象是去过丽江古城的游客和未去过的潜在游客,针对每个对象的访谈时间在30~60分钟,共获得128份访谈资料。根据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的理念,访谈的数量不需太多,只要达到理论饱和即可,故本文从128份访谈资料中选取了与本文最为契合的10位受访者的访谈文本,且保证了受访者的年龄多样化和性别多样化。访谈内容包括受访者前往丽江古城的旅游动机、对丽江古城的想象以及在丽江古城的旅游体验。笔者首先对收集到的访谈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分析的预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分析。
……
作者简介
彭丹(1981—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旅游符号学。
编辑部微信号▼
END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址:研究论文 | 丽江古城慢旅游及其成因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73263
相关内容
古城旅游的慢生活体验研究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马蜂窝发布《中国魅力小城旅游研究报告》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国消费转型中的旅游社会学研究
研究论文丨旅游哲学思想逻辑的学术考察及旅游世界关闭问题的提出
省文化和旅游厅赴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调研指导工作
综述论文丨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源流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一个批判性文献综述
四川7座小城上榜!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国内100座值得去的小城
基于慢生活理念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
柏拉图与古典幸福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