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如何做好社区育儿与亲子服务?

发布时间:2025-05-15 15:35

亲子义工服务:参与社区服务,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和社会责任。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亲子活动策划#

作者 | 明珠

单位|北京市近邻社会会工作发展中心

为满足社区早期儿童教育及家庭之间互动学习的实际需求,并在社区内打造资源共享、互助融合的集体育儿空间和平台,进而促进家庭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水仙园社区专业社会工作站,特开设水仙园社区亲子共学班。

亲子共学班秉持“亲子共学”与“社区集体育儿”的教育理念,通过亲子共学课程回应社区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时以家访、家长会、亲职讲座等形式教育家长,让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更多正向影响。

一、介入理念

(一)与社区家庭互动中发现的问题

1.集体育儿:增进孩子与同伴的互动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体现在孩子生活空间上。孩子在社区玩耍的空间和时间少,城市社区人员背景复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度减少,个人生活相对隐秘,人与人之间的不熟悉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这些因素引起家长对孩子人身安全的重视,家长对孩子寸步不离,不敢放手让孩子在社区玩耍。

另一方面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少。现代生活背景下,隔代教养成为一种调和父母忙于上班不能养育孩子的方式。而祖辈较于孩子父母会有更多的顾虑,从而会选择易控制孩子的方式,祖辈养育孩子更倾向于让孩子在家里活动而很少选择户外。

2-3岁是孩子生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不仅是神经系统在快速发育,依恋情感、语言发展都进入了关键期,而且是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因为孩子要脱离父母进入幼儿园,要学着跟其他孩子相处。

基于这些现状和问题,我们搭建了平台,为社区家长提供集体育儿空间,增进孩子之间的联系,让孩子有集体互动的空间。

2.亲子共育:改变家长育儿观念

家庭、学校、社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儿童早期成长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的居民能够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和教育消费,但在家庭中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仍相对滞后,会表现出两个极端。

一方面只重视对孩子的“养”缺忽视了对孩子的“育”;另一方面家长认识到幼儿期是儿童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会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学知识、学能力,而忽视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反映了家长缺乏辨别的能力,也缺乏育儿的自信,同时在孩子教育上太功利。

3.文化传承:留住孩子立足的根与魂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优秀品德也随之凋零,虽然现在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与祖辈不同,将来也会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发展,但却不能丢下祖辈留下的历史和文化,不能丢弃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不能割裂与祖辈的联系,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立足的根和魂。在社区中开展传统文化的课程,提倡家风家教的重要性,从更深层次上影响儿童未来的生命意义刻不容缓。

4.社区参与:培养孩子和家长的对社区的责任意识

在与社区家长的接触中,发现很多家长们对自己的“小家”特别关注,能清楚记得自己家庭住址,但也只是记得这些文字,却很少跟社区有实质性的联系,对社区的整个环境、社区的发展不关注。家长缺少关心社区的意识,对孩子的教育中也缺乏这类的教育。

社区由人组成,只有当社区里的人动起来,社区才有活力。当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对社区漠不关心,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社区的发展从何而来?社区没有活力又怎样能让居民的生活更好?

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区中的每个人。家长和孩子生活在社区,是社区发展的见证人,同时社区也陪伴着孩子的成长。社区建设和每个家长和孩子息息相关关,建设美好社区人人有责。

从小培养孩子参与社区事物的意识,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出发,鼓励孩子尽力而为,日后在社区就会有更多的归属感,慢慢真正的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同时孩子们做公益的过程中,会有小小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是他们参与社区的动力。

通过提供平台和活动,组织家长们带孩子参与社区事事务,引导家长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二)与商业早教机构的不同

社区儿童工作是公共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面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课程,组织家长和孩子参与到社区中,增进社区参与,提升意识,从而促进社区发展。一方面意在为社区家庭提供互动空间,增进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互助网络,增进社区参与,为建设和谐的社区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为家长提供育儿方面的知识、技术支持,增进家长反思自身的能力,增加家长育儿自信。在过程中关注的是孩子以及与孩子有关的人、事情和环境,关注孩子背后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家庭结构,介入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全面的看待孩子的成长。

而早教机构关注商业利益的同时,更注重对孩子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介入的策略

在“集体育儿”、“亲子共学”、“文化传承”、“社区参与”的理念下,在提供集体育儿空间的平台基础上,开设了一系列的课程。将亲子课程与家长组织相结合,因为亲子课程只是家长教育的一个方面,必须与家长组织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改变家长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漫长和持续的过程,很多时候体现在小的细节上,在日常的接触中必须反复强调与沟通。只有从孩子和家长同时入手,不落下任何教育家长的机会,才能促进家长意识的改变。

一)亲子共学班

◆ 体味丨社工

针对社区里2-3岁的“入园前”儿童开办亲子共学班,让儿童有机会适应团体生活,学习同伴交往。同时帮助他们提早适应入园后的集体生活,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顺利过渡。更重要的是亲子班邀请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强调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改变源自家长的改变。

共学班每一个课程细节都要求有家长的充分参与协作,家长在课程班中不是简单陪伴者,也在不断学习和孩子互动的方法,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家访

家访能够很快建立与家长和孩子的信任关系,深入了解孩子和家庭的状况,及时给予家长课堂中的反馈、解答家长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家访利于工作者跳出自己的框架,多看到家长的思考的角度,使课程更贴近孩子和家长。

对于家长认为的孩子的问题,能够及时纠正家长的误区、缓解家长焦虑,就像“孩子不喜欢打招呼”、“只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总拿孩子和比人比”“孩子得听话”等等。

另外也是跟家长建立信任关系,能及时了解家长对课堂的反馈,清楚家长的需求,了解孩子所处的阶段等等。

(三)家长日志

家长日志鼓励家长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也包括育儿经验、育儿困惑、育儿观念、课程建议等,这些是课程之外的记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家长育儿动态,并且能得到更多的反馈以调整课程,及时贴近家长的育儿需求。

同时也是家长之间经验交流的载体,通过分享育儿经验让社区家长互动起来,增加彼此的育儿方法,同时形成支持网络,让家长的育儿更自信。

(四)家长会

每期亲子共学班配套三场讲座,开班前、开班中期、结课。开班前主要给家长讲解开设亲子班的理念,参加亲子班要履行的义务等,让家长明白自己在亲子班中的位置;中期家长会主要是针对课程中家长的问题集中反馈;结课家长会让家长回看自己的收获。

家长会在不断向家长输入“亲子共育”理念,与亲子课程紧密结合,及时反馈家长在课堂中的表现,培养家长反思自己教育观念的意识。

(五)家长育儿讲座

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的心智结构。因此,我们定期邀请在儿童养育、健康、心理等领域有专业研究的学者,将专业知识与经验传授给社区的家长们,普及儿童成长的特点、发展规律等。透过家长教育改善儿童成长环境。

(六)图书漂流活动

图书是一个组织家长的有效媒介,让亲子共学班的家长组成若干小组并推选出组长,组长负责日常换书的记录,鼓励家长在课堂之外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交换图书加强组员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分享日常的育儿经验,利于互助小组的形成。

三、实践经验

(一)以规则为前提,培养孩子和家长的良好习惯

1.对孩子的规则教育

培育规则意识是对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一步。2-4岁是孩子发展的重要节点,要注意对孩子习惯的养成,重要的是规则意识的养成。针对孩子我们有一系列规则,让孩子在课程中能够进行习惯的养成。

2.对家长的规则教育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规则的制定也在于引导家长尊重规则,尊重他人。

(二)动静结合

每周一节课,动静结合,上半节以动态的游戏为主,主要增进孩子之间的互动,锻炼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让孩子多跑多跳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孩子大动作的发展。下半节以静态的手工为主。手工环节在于发展孩子精细动作的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三)课程以贴近生活的主题进行

课程设计以“主题”展开,以“主题”串起来整节课。“熟悉-认知-认识自己”三个主题进行课程设计。这些主题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上学到的可以随时运用到生活中,也能让家长在课堂中学到方法,或者说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某一方面教育的缺失。

四、经验分享

(一)工作者基础知识方面

基础知识指的是学龄前儿童成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在课程设计方面,以这些知识为前提的课程才适合儿童生长需求、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有基础知识为背景才能分辨家长和师资老师的行为是否不利于孩子成长,并能及时准确的告诉家长危害。这些基础知识能增强工作者的信心,并且能让家长信服。基础知识是工作者必须多学习和了解基础知识。

(二)课程设计方面

1.回归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上

课程设计必须贴合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这样才能很快将孩子和家长带入到课程中,并且有利于孩子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有效利用并得到强化,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2.以工作者的能力设计课程

课程设计中不能仅为了课程主题而进行,不是把环节设计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工作者的能力。工作者要考虑时间、自己的精力,不能把时间都浪费在活动物资的准备上。

3.以家长的能力设计课程

家长参与是课程组织中的一部分,设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把家长考虑进去。毕竟亲子班人数多,孩子的年龄偏小,孩子们不可能完全按照指挥做事,工作者也不可能顾及到活动现场中的每一个人,所以发动家长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课堂中,当让家长参与进来的时候,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童萌早教实务线上课程

浓缩童萌多年 一线实践经验

全程干货分享~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家长、社工、孩子一起联动,助力儿童更好发展。

网址:社工如何做好社区育儿与亲子服务?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74275

相关内容

亲子相伴,童趣启智——华池幼儿园党工团公益早教服务进社区
【社区动态】家庭亲子教育课堂
如何提高城市的社区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 为儿童打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空间
如何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这样的社区服务如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杨浦人,社区亲子家庭公益服务金点子征集开始啦
育儿就是育己,如何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首届社区亲子家庭公益服务金点子——“文明乘车 从我做起”
社区“邻”聚力, 做好“家”服务
从400w到1000w用户,爸妈营小程序如何玩转亲子生活社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