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心理学家的建议:不建议你对别人太好,别太讨好啦
饮料最好冷藏,但不建议放太久 #生活技巧# #家电使用技巧# #冰箱保存食物方法#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体验:
很少感到快乐。
渴望爱,却很少真正得到。
只会微笑,害怕展现真实的情绪。
老是在照顾别人,却不善待自己。
常常没人陪,总觉得没人在乎自己。
似乎事情都在掌控中,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
......
如果你有以上现象,「小大人症候群」可能已经悄悄找上你了。
别掉以轻心!
我们之中有半数以上的人,都是成长于功能不健全家庭的 小大人 。
但也别太恐慌!
这篇文章的用意,不是要给大家贴标签,制造焦虑、恐慌。
而是想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
作为小大人的你,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01来访者A,是大家眼里公认的女性典范。
名校高材生,毕业后进入知名跨国集团。
多年前,她辞职跟随男友创业,不出3年就将公司做得风生水起。
车子有了,房子也有了。
后来结婚生了二胎,她在家当起了全职主妇,不再参与公司事务。
但她也不闲着,马不停蹄地学习一系列育儿课程,将孩子教育得有模有样。
除此之外,她还常常在社区组织育儿分享会,很快便成了一名“育儿专家”。
然而前不久,这份维持已久的完美典范,却被打破了。
有一天,在她忙碌的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微弱的声音:
“有个地方不对劲,有个地方不对劲啊”。
而仔细审视四周——
她有成功的丈夫,美满的家庭,健康的孩子……
还能有啥不对劲的呢?
想到这里,她立刻拉回思绪,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但那个声音并没有消失——
亲人和社区居民越称赞A聪慧能干,A心中那微弱的声音就越强烈。
前天晚上,一家人正在吃饭,丈夫与大儿子愉快地聊着天。
小儿子闹情绪将汤碗打翻了。
A一开始是震惊的——
她马上瞥了一眼小儿子,又瞄了一眼桌上流淌着的汤,末了,她将目光落在丈夫身上。
她的眼神冰冷,似乎要把人看穿,她的脸因为心中即将爆发的怒火而涨得通红。
突然,她站了起来,拿起汤碗砸向丈夫和大儿子的间隙,落到地板上。
砰!
她生气地大声尖叫着,她从来不知道人可以如此愤怒。
尖叫完以后,她蜷起身子倒在地上痛哭,不停地哭,哭了好久好久,才静静地起身,回到卧室关上门。
小儿子跟吓哭了,丈夫和大儿子也怔住了。
之前,他们从未见过A如此动怒的样子,震惊到无法相信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
丈夫尝试敲门问A怎么啦,但A一直抽泣着叫他走开。
A在房间哭了一整个晚上,既孤单又困惑:
心中那个莫名其妙的声音,已经变成了一个她无法应付的怪兽。
02一个完美女性典范,为什么会突然崩溃?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
在A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她独立能干。
名校高材生;
成功创业者;
全能的妈妈……
似乎无论是哪一个身份,她都充分展现了很强的能力,给人一种“我能独自掌控所有”的感觉。
其次,她习惯给予。
她是丈夫的贤内助——
跟随他创业打拼,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听他絮叨工作上的烦心事,安抚他的情绪。
她是孩子的安全岛——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她放弃了事业,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成为超人妈妈。
她是社区的“育儿专家”——
给社区妈妈们科普育儿知识,协助她们解决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再者,她羞于索取。
丈夫是一名工作狂,很少顾及A的情感需求。
长久以来,A都在用同一种方式来应付深爱的丈夫:让自己也变成工作狂。
她从不主动向丈夫索取。
即便丈夫主动给予,她也常常是一副不接受、回避的姿态。
有一次在情人节,丈夫想制造惊喜,悄悄给她买了一瓶高级香水。
但她当下的反应却不是欣喜,而是责备:
“干嘛要浪费钱,我又不稀罕这个。”
后来,她习惯了压抑。
她时常会感到莫名的无力、恐慌,隐隐约约感觉有些不对劲。
但她总是习惯性地否认、回避自己的感觉。
甚至不惜给自己安排更多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来掩盖自己心中的不安。
A的症状,就是「小大人」的经典表现。
因为童年时期一些无力抵抗的痛苦,这些症状包含着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否认感觉。
它的初期模式,就是把自己一分为二:
从外在看——
她是一个独立自主、追求卓越、无所不能的女性典范,不断给周围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内心里——
她却是个害怕自己不被接受、被冷落,被忽视的迷失小孩,不敢向他人表达需求、袒露情绪。
从这个维度来讲,A在各种关系互动中,存在着很明显的「供需失调」。
这份失调,既助长了他人的依赖与索取,也滋生了她内心的不平衡与怨恨。
当沉浸在一系列成功体验和外界赞美声中时,她会暂时忽略掉内心不舒服的感觉。
但这种感觉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而是会随着持续的压抑,愈演愈烈,并在某个临界点,彻底失控爆发。
03为什么A从不关注自己的需求、从不表达感受?
表面上看,是关系中沟通和表达的问题。
但随着咨询深入,我发现它的核心在于:
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羞耻感。
这份羞耻感的来源,可以回溯到A的成长经历。
A的爸爸是个强悍的人,性格坚韧,脾气暴躁。
小时候,A常常经历“只要一流泪,就会被爸爸羞辱”的情境。
“一点小事就哭,害不害臊?丢不丢人?以后怎么干大事?”
一旦A忍不住放声大哭,往往还会招致更严重的惩罚。
而A的妈妈,则是个匮乏、软弱的人,从不忤逆丈夫。
即便被丈夫打骂,她也只会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哭泣,或转身向女儿寻求安慰。
而每当A内心委屈,向妈妈寻求情感支持的时候,妈妈都会充满惶恐:
“我都这么苦了,哪有空管你,别整天给我添乱了。”
为了寻求在父母面前的「生存之道」,A只能不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
每当感到恐惧、沮丧、伤痛、孤独和愤怒时,她都会下意识地让自己忙碌起来,以此规避内心的情绪。
囤积着这一系列不满与遗憾,她化身成了「小大人」——
一边诚惶诚恐地在父亲面前保全自己,一边无微不至地安抚母亲的情绪。
可以说,父母的情感淡漠,母亲的软弱,构成了A羞耻感的来源。
她害怕在别人表达需求、袒露情绪,害怕被嘲笑,害怕被批评。
面对外界,她总是习惯通过自我否认来进行防御,希望别人不会看穿她的内心世界。
在关系中,她的心境就像钟摆一样,飘忽不定——
一方面,她会对外表现出坚强独立的一面,为自己做出的种种成就感到自豪;
但另一方面,她内心又充满挣扎,常常因为没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而感到害怕、孤单。
也因此,她很难在关系中自由地做自己,无法跟人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04当一个小大人总要在关系里到处周旋,那么依恋就会存在障碍。
比如无法依恋、无人依靠、无法感到安全等等。
紧接着,我们继续探讨:
如何解决小大人的依恋问题?
从现象上看,它源于小时候没有一个能够提供稳定支持的依恋对象。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问题在关系中产生,问题在关系中浮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所以,它首先需要找到一个稳定的过渡性客体,建立深度关系。
可以找一个内心稳定的朋友、伴侣;
也可以加入一个有共同背景的小团体;
或是找一个专业的咨询师。
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数月或数年,保持长期的联系和互动。
借助关系的力量,重新抚慰当年那个孱弱、无助的孩子,陪伴它面对未知和黑暗,重新成长。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我的朋友C。
因为小时候经历多次被抛弃的创伤,她非常恐惧进入亲密关系,一度宣称要孤独终老。
直到后来,她遇到了一位比她年长10年的男性。
对方是一个觉察力比较强的人,他能时刻看到、感受到C的需要。
在这段关系中,C的被抛弃创伤一次次地浮现,经常莫名其妙地情绪失控,但对方却一直给予C稳定的陪伴,不离不弃。
从中,C也从一开始的抗拒、迟疑,到诚惶诚恐地尝试相信,再到后来的全然托付,获得了疗愈。
这,就是关系的力量。
但在此我想澄清一点:
在关系中成长,并不意味着依赖关系去生存。
依恋关系是重获安全感的必经之路,但不是最终答案。
当内在小孩逐渐在关系中获得养分,慢慢强大以后,我们还需要学会——
自我赋能,与自己建立深度关系。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自我觉察来完成。
比如:写日记。
产生情绪的时候,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
试着在这个过程中,陪伴着自己、理解着自己,为自己提供稳定的自我关怀。
比如:冥想、内观、拥抱自己。
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下与自己链接,去觉察真实的内心,去释放未表达的情绪。
可以先关注自己的状态:
啊我真的累了;
啊我真的委屈了......
然后去拥抱曾经那个充满恐惧、无助的内在小孩,给他力量:
没关系累了就好好休息;
想哭就哭吧,哭完会舒服一些;
你是值得被爱的,你的情绪也是合理的......
自赋安全感,自己爱自己,并相信自己一直会被爱。
以一个成人的姿态陪伴着内在小孩慢慢长大,黑夜将不再显得可怕,光明也会随之而来。
网址:来自心理学家的建议:不建议你对别人太好,别太讨好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77726
相关内容
人生建议:别住太便宜的房子,别过太节俭的生活入夏后,建议女人:生活别太节俭,5种食物该吃就吃,别太心疼钱
建议女人:生活别太节俭,这5种水果该吃就吃,对女人好,别总是心疼钱!
建议女人:生活别太节俭,它该吃就吃,别心疼钱了!好处多着呢
夜读丨NASA心理学专家:为什么你听到别人的建议就心烦?
建议家长:生活别太节省,这3种食材多给孩子吃,别太心疼钱
建议女人:生活别太节俭,这4样东西该吃就得吃,千万别心疼钱了
七个理财小建议,助你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夏天建议女人:生活别太节俭,4种食物经常吃别太心疼钱
曾仕强建议:别住太便宜的房子,别过太节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