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发布时间:2025-05-16 11:12

研究学术论文,提取研究框架和论据。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思维导图应用#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申报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学科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新形态——“文化研究”的学术逻辑与批评实践》(项目批准号09BZW002)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文化研究旨在与时俱进地打开“文化”、扩展“文化”,关注文化的话语生产、大众消费、意义表征及文化政治等前沿问题。本书对“文化研究”形成的历史语境、思想谱系、发展历程、理论构型、批评实践及借鉴意义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科研与教学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中,对“文化研究”知识形态的研究、对文化研究早期渊源的研究、对伯明翰学派三大领军人物的研究、对文化研究全球播撒和后现代转向的研究以及对文化研究理论范式的...

(展开全部)

本书是申报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学科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新形态——“文化研究”的学术逻辑与批评实践》(项目批准号09BZW002)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文化研究旨在与时俱进地打开“文化”、扩展“文化”,关注文化的话语生产、大众消费、意义表征及文化政治等前沿问题。本书对“文化研究”形成的历史语境、思想谱系、发展历程、理论构型、批评实践及借鉴意义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科研与教学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中,对“文化研究”知识形态的研究、对文化研究早期渊源的研究、对伯明翰学派三大领军人物的研究、对文化研究全球播撒和后现代转向的研究以及对文化研究理论范式的研究,为本书用力勤之处。

作者简介  · · · · · ·

陶水平,男, 1958年7月生,江西南昌人。1985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1985和1996年先后师从童庆炳先生攻读文艺学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和美学基础理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4部,参编教材、著作和译著1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专著《审美态度心理学》、《审美之维与文化语境》、《船山诗学研究》、《现代性视域中的文艺美学》等。曾获江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和江西省优秀青年社科成果一等奖等省级科研奖。学术兼职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及中华美学会中国美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目录  · · · · · ·

导论 作为当代文化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1
一 何谓“文化研究”?1
二 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知识传统和思想来源 8
三 剑桥学派文学批评与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18
四 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与主要议程21
五 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危机与自我更新24
· · · · · · (更多)

原文摘录   · · · · · · 

作为盛期伯明翰学派文化主义范式批评实践的重要成果,威利斯的工人阶级子弟文化研究同样引人注目。威利斯(Paul Willis,1945— )是伯明翰学派的一名后起之秀,一位出身于英国蓝领工人家庭的子弟,20世纪70年代以《世俗社会》一文获得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学位,并留在中心从事文化研究长达近十年。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和文化民族志教授,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还著有《大众文化》(1990)与《民族志的想象力》(2000)等著作。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1977)是伯明翰学派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是对工人阶级蓝领子弟“家伙们”(the lads)反学校文化所进行的民族志调查与分析,作者称之为“批判性民族志的实践”。正如作者在该书中译本《前言》中所指出的: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工人阶级子弟是如何成为工人阶级的?文化的特性如何体现为社会能动者意义创造的积极过程。为写作此书,保罗·威利斯曾在一所中学对十二名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参与式观察,体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分析传统和人类学民族志分析方法的结合。该书第一部分“民族志”,主要通过对英国中部地区老工业区汉默镇公立中等男子学校十二名男生的个案研究、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记录了男性工人阶级子弟的反学校文化的校园文化民族志,生动描述了工人阶级男孩抵抗学校正统教育而向父辈学做工的经验。第二部分“分析”,则是更为理论化地分析了第一部分所记载的那些文化过程的内在含义、缘由以及变化;同时阐释这些文化过程是如何一方面推动了工人阶级文化,另一方面又帮助维持并再生产社会秩序的。威利斯发现,“家伙们”(即工人阶级青年子弟)通过搞乱、逃课... (查看原文)

赎罪羊

2024-11-24 08:17:10 —— 引自章节:六 文化主义理论范式的运用或批评实践325 在《学做工》一书中,威利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早期伯明翰学派的阶级分析模式,更加强调个体自主性在文化分析中的作用。该书所描述的“家伙们”拒绝遵循学校教育的中产阶级主流价值观,他们挑战学校的权威,拒绝像那些乖学生那样对学校道德规范唯命是从,而是在学校进行各种“恶作剧”,例如酗酒、打架、泡妞、找乐子等。他们嘲笑和排斥那些爱读书的“循规生”“书呆子”,转而以“男子汉气概”自豪地坚持学习做工。这种男性气概形成于工人阶级子弟的“自然本性”之中,其象征结构有助于体现“家伙们”对学校的反抗,并为这种反抗注入了额外的力量。对于“家伙们”来说,脑力劳动不但成了毫无意义的“爬格子”,而且简直是“娘娘腔”的工作。相反,只有那些艰苦的体力劳动才是男子气概的表现。可见,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一书生动体现了文化主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书中所研究的男孩反学校文化体现了工人阶级青少年亚文化研究与阶级研究的结合(当然,该书随后被中心的其他同行批评为只关注男孩文化和白人青年,而忽视了性别和种族的差异,引发了中心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和少数族裔文化的研究)。英国当代文化研究学者克里斯·巴克在《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即把威利斯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定位为文化主义的研究路数,克里斯·巴克指出:“他一直是文化研究中人种学(引者按:即人类学或民族志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把文化作为感性生活经验加以研究。在理论层面,威利斯受到马克思主义和‘文化主义’观点的影响,他的《学习成为劳动者》是对‘年轻人’以及工人阶级男孩群体再现其所属阶级位置方式的人种学研究。在《共同文化》(1990)一书中,他研究了青少年在消费时刻的创造性象征实践。”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也曾对该书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指出《学做工》是“新文化社会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它)把传统的人类学领域和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贯穿起来”。威利斯后来的文化研究... (查看原文)

赎罪羊

2024-11-24 08:17:10 —— 引自章节:六 文化主义理论范式的运用或批评实践325

喜欢读"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40.99元

49.90元

喜欢读"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要写书评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理一分殊 2020-04-09 10:44:31

> 更多书评 1篇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赎罪羊

赎罪羊 (先抱着肯定会失败的心态去做)

作为盛期伯明翰学派文化主义范式批评实践的重要成果,威利斯的工人阶级子弟文化研究同样引人注目。威利斯(Paul Willis,1945— )是伯明翰学派的一名后起之秀,一位出身于英国蓝领工人家庭的子弟,20世纪70年代以《世俗社会》一文获得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学位,并留在中心从事文化研究长达近十年。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和文化民族志教授,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还著有《大众文化》(1990)与《...

2024-11-24 08:17:10

网址: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79037

相关内容

健康饮食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及推荐系统研究
建构文化下的环境设计研究
学术文摘丨建筑遗产“修复”理论的演变及本土化研究
知识图谱视角下的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可视化分析
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研究论文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浅谈传统手工艺文化基因图谱的构建方法
快乐文化教育构建与实践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源码)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研究》开题报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