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服务案例丨瘫痪多年,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
科技使残障人士也能享受更多无障碍服务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生活便利化科技#
背景
“我实在不想给别人添麻烦。”面对邻里伸出的援助之手,58岁的单身女性阿芬(化名)连忙摆手,拒绝了大家的帮助。阿芬在16岁时就出现走路无力的病症,之后6年内做了3次大手术。她曾是工厂工人,直到近十来年病情加重导致无法工作。2018年,阿芬被诊断出胸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胸椎血管瘤等疾病,需要长期坐轮椅。阿芬生活在城中村社区,与91岁的母亲和侄女同住,卧室位于没有电梯的二楼,侄女平时上班都会住在公司宿舍。由于行动不便,阿芬日常外出必须有人协助才能下楼,所以一般情况下她都不会主动要求外出,以免给别人造成麻烦,这也导致了阿芬日常的行动空间和交流受限。
阿芬因身体原因,较少与外界人员接触,长此以往就变得沉默内向,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也很少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其社会支持网络极度缺乏。
分析
通过多次上门走访,社工了解到阿芬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认知方面。阿芬认为接受别人帮助就是“添麻烦”,所以很少会与家人、社区工作人员倾诉自己的困难。
二是情感支持方面。侄女平时工作较忙,没时间和阿芬有过多的交流;住在市区的哥哥偶尔给阿芬送饭菜,虽然基本能够解决阿芬和其母亲的温饱问题,但也说不上几句话。平日里,陪在阿芬身边的只有年迈的母亲,因此其情感支持极度缺乏。
三是日常生活照顾方面。由于阿芬长期坐在轮椅上,又住在二楼,母亲年事已高,日常生活照顾面临较多问题,平时买菜买药、家务清洁、个人卫生等都存在困难。
对此,社工精准施策,首先帮助阿芬调整“添麻烦”的心理,引导其认识目前的状况不是自己主观造成的;其次,通过发掘和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为阿芬提供情感支持;最后,整合多方资源加强社区照顾,让阿芬在家庭和社区里就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
介入
阿芬由于身体原因不方便外出,极少与外界接触,警惕性较高,所以一开始对社工的态度比较冷漠。社工经过多次的走访与关心,逐渐获得了阿芬的信任。
服务中,社工了解到,阿芬之所以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也是正常人,只不过是“坐在轮椅上的正常人”,而且也害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更担心遭到歧视。社工对阿芬“正常人”的想法及时给予了肯定,并向其强调,要想真正实现“正常”,首先要有正常的环境,而社区就是最好的选择,这里有熟悉的人群,有同正常人进行交往的机会,也有进行正常生活的条件。同时,社工协助阿芬调整“添麻烦”的认知理念,让阿芬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互有责任,除了依靠自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社区志愿者等都可以为自己提供精神、物质和服务方面的支援。
▲社工链接志愿者为阿芬的母亲理发
经过多次面谈,阿芬终于愿意尝试接受别人的帮助,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照料,如居家环境清洁、个人卫生护理、买菜买药、定期健康检查等;二是互动与情感支持,如聊天拉家常、疏解负面情绪等。针对阿芬的实际需求,社工通过梳理社区资源,多方协调,最终确定了社区理发店、家电清洁师傅、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全职妈妈等为阿芬提供定期上门服务,满足其生活所需。其中,较为简单的家务清洁由钟点工完成,日常就餐由阿芬的哥哥做好饭菜送过来,买菜买药由邻居协助进行。社工还动员社区内的全职妈妈作为志愿者,给予阿芬陪伴和关爱;残联专干也加大走访频率,向阿芬传递政策关怀。另外,阿芬表示自己特别喜欢小孩子,但怕他们会因为自己坐着轮椅而不敢靠近。于是,社工带领社区里的小朋友经常到阿芬家中交流玩耍,童真童趣温暖着阿芬,平时不善言辞的她也变得开朗起来,用阿芬的话来说就是“原来冷清的房间都有了温度”。就这样,阿芬的心门逐渐打开了,社工也及时引导社区里的小朋友带动家长形成邻里支持网络。
▲志愿者上门帮助阿芬母亲打扫卫生
为使邻里支持网络更加稳固长效,社工还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向志愿者传授有关残障人士的知识,以及与阿芬沟通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进一步为社会支持网络赋能,更好地为阿芬提供帮助。
转变
一段时间后,社工再次上门了解阿芬的近况,发现阿芬眼中不再暗淡无光,她还精心制作了客家话学习小贴士,准备分享给经常来家里玩耍的小朋友。阿芬表示,自己正在慢慢调整“不给大家添麻烦”的认知,也开始愿意接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但我自己也要努力。”阿芬坚定地说,目前她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饭菜,不用完全依赖别人。
除了小朋友,社区里的全职妈妈也是阿芬家里的“常客”,她们会于午后聚在一起,彼此分享生活趣事和情感经历。全职妈妈的倾听与陪伴渐渐打开了阿芬尘封已久的内心世界,她开始向大家讲述这些年的就医经历,也会为生活遇到困难的全职妈妈出谋划策。阿芬向社工提到,有一次自己深夜发高烧,急需就医,年迈的母亲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拨打了社区里一位全职妈妈的电话,没想到电话很快接通了。不到十分钟,这位妈妈便赶到阿芬家中,而且知道阿芬出入楼梯房不方便,其丈夫也一起过来协助阿芬去医院。“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们给了我家庭般的温暖。”诉说中,阿芬眼泛泪花。
阿芬从原来的生活照顾主要依靠哥哥一家及年迈的母亲,到现在有了由邻里、社康医生、残联专干、社区商户等构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照顾需求。社区理发师的话更让阿芬感动不已:“您不方便,我们就把服务送到您家里去!”阿芬坦言,曾经拒之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竟然可以如此温暖。通过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阿芬不仅得到了更好的照顾,而且从中收获了友谊和快乐。
深化
阿芬所在的社区为城中村,楼梯房居多。社工以阿芬的个案为突破口,针对社区里其他14名不方便出门的残障人士,主导建立起集生活照顾、健康关爱、情感支持为一体且相对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形成了一定的服务效应,促进残障人士更好地在社区里生活,有效缓解了残障人士家庭的照护压力。
为保障社区照顾的连续性和可靠性,社工定期开展服务协商会议,引导社区各成员相互协作、明确分工,学习照顾知识和技巧,商定服务策略和服务频次,从而精准回应需求,持续为社区残障人士提供优质、适切的服务。
反思
注重资源的积累与维护。在为阿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多元支持网络的搭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资源的广度、深度、持续程度等都对服务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社工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有意识地与各资源方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梳理各项资源,形成资源地图,并保持定期走访,加强合作,维护好关系,这样才能在服务对象有需要的时候顺利搭建起支持网络。
强化与残障人士沟通的方法技巧。服务过程中,社工耐心倾听阿芬的经历,并运用同理、接纳等专业理念与阿芬进行交流。社工在带领志愿者参与入户走访或结对帮扶等活动时,应积极传授沟通技巧,如初次见面如何打招呼、残障人士喜欢聊什么样的话题等,进而更好地与残障人士建立关系。
注意社工角色适时转变。前期,与阿芬建立信任关系、搭建支持网络等都需要社工发挥专业主导作用。后期,当各方资源参与进来,积极有序地为阿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时,社工逐渐从主导者变成辅导者,协助阿芬主动与各资源网络产生互动。此外,社工还发挥倡导者的专业角色功能,向所属社区以及街道办等单位建言献策,期望加快推动城中村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步伐,让残障人士也能开启“无碍”生活。因此,在服务过程中,社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角色定位,从而满足不同阶段的服务需求。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点击这里在线投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12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残障服务案例 | “以老养残”家庭突遭变故后
实务技巧 | 七招引导心智障碍者更好参与服务
END
杂志/微信责编:李海雁
制作:谢霄
审校:汪昊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点点赞和在看哦!
网址:残障服务案例丨瘫痪多年,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80070
相关内容
2024养老必看!北京怀柔区瘫痪老人护理院,怀柔区瘫痪/卧床老人养老院一览表用心服务,温情陪伴服务对象走出阴霾——残疾人个案案例
友话说 | 为了让瘫痪老人好好生活,他们设计了各种老年人产品
BrainCo高科技辅助器具获央视点赞,聚焦残障人士生活服务
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生活
【护理型养老院】瘫痪老人护理用品 老人护理服务
精神病瘫痪了怎样护理
按摩被按成瘫痪!医生提醒这几类情况不宜按摩
瘫痪老人饮食吃什么比较好
老年人脑性瘫痪饮食护理要点 苹果绿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