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生活美学与劳动美学

发布时间:2025-05-16 17:39

《美食美学:味觉与生活的故事》- 王刚,探索美食与生活美学的交融.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美学心得# #生活美学书籍推荐#

生活美学与劳动美学

王曙光

(节选自王曙光著《文化中国》一书)

工艺美术说到底,就是关于生活的美学。它是百姓日用,它是寻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洞察和享受寻常生活之美的人,就不配做一个工艺美术家,就不会做一个合格的工匠。这与中国的禅宗思想有类似之处。禅宗认为,禅悟这件事情并不神秘,就在寻常日用当中。洒扫应对皆是道,寻常日用皆是禅。柏林禅寺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吃茶去”。弟子问老和尚,“什么叫佛?”和尚说了三个字,“吃茶去”。他第二天又来问,“师傅,什么是佛”?和尚还是说“吃茶去”。就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如果你把“吃茶去”悟透了,就得到了最高的解悟。禅与道,就在万事万物当中,就在寻常日用当中,所以生活的美学就是工艺之美的核心。如果你没有基本的生活美感,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生活之美的敏感性,缺乏对生活的丰富的审美感受,咱们搞什么工艺美术呢?

工艺美术就是日常生活。它要带着烟火气,但又超越烟火气。既要有尘世的热烈与投入,又要有超越尘世的超脱与空灵。我们与那些工艺美术作品,与那些美好的器物,天天“生活”在一起,这些“器”构成我们的温暖寻常的生命的一部分。工艺美术的生机与活力正在于其“日常”。它是不做作的,不矫饰的,天然的,日用的,亲近的、谦卑的、低调的、须臾不可离开的美。工艺的生命力在于将美学应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工艺必将枯萎没落。所以,一个做漆器的人,就要洞察人类的日常生活,把自己的漆器创造深深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工匠自己也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带着烟火气的“生活家”,然后他就可以带着这种生活的美感,思考如何做一个茶桌和茶罐,让好友们和亲人们可以坐在茶桌周围,从茶罐里取出一点岩茶,品茗谈天,享受一个美妙的晚上;他就可以带着这种生活的温馨和亲近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女孩子的首饰盒或者化妆盒,让这个小小的物件充盈着青春的想象,充满着美妙而温暖的情趣;他就可以带着这种亲切温暖的烟火气,思考如何做一组梅瓶、一组提梁餐盒,使一个家庭的日常成为亲密温情的记忆。一个工匠,就必须以如此自然的自然深入到生活之中,才能激起他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也才能做出一个真正 “属于生活”的器物。如果工匠没有这种感悟生活美学的能力,没有这种从生活的琐细、微妙之处体味生活之美的能力,他怎么能做出好的物件来呢?

工艺美学的魅力在于它深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与美的器物形成亲密的关系。美术品和工艺品的区分也在于此。美术品是供观赏的,是高高在上,是要挂在墙上,与观者产生距离感的,然而所有的工艺品是能够活在我们的手中的,是可以温暖地抚摸的生活之美。我们的工艺美学就是要呈现生活,并渗透到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显示出我们跟器物的亲密的关系,体现这种亲近感。一幅油画,需要我们遥远地张望,怀着一种敬畏或崇敬之心去欣赏,然而优秀的工艺品和器物,却在我们的手中活着,比如一把壶,一个砚台,一个茶罐,一套漆器餐具。柳宗悦说:美术越是迫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越接近现实便越美。美术是伟大的、崇高的、要从远处仰望,一旦接近就没有尊严,人们通常总是将其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工艺的世界却并非如此,越是接近我们就越发显出优柔之美,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感情。没有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在于平易近人,这种“亲近感”就是工艺之美的感情所在。

柳宗悦说:“识器者,必须亲手去触摸,当双手拥抱器物时,就会感受到亲切之情,一旦离开就没有这样的感情。……器物与主人在一起才能见其风情,这样的美越是深厚,离我们的距离就越短。良器给人以爱之诱惑,处于这样的现实世界里,以不净之身与美亲近,是多么神奇。”工艺是家庭的一部分,是活的生活,所以任何的工艺美术设计,都要从居家的温馨、温情与和睦的情感出发,使自己创造的器物能够成为一个温暖家庭的一部分。他还说:“亲近器物时,就会有居家之感受。无论时在何处,都能找到构成温馨家庭的器具。这是宽阔的世界,是安全的世界。器物是家庭的一部分,没有器物就没有家庭。爱器物者才有家庭的温暖,器物与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器物营造了家庭的温暖场面,使那些即使是寒素的家庭也充满美感和亲爱之情。柳宗悦说:“这里不是严峻、崇高、遥远和需要仰望的世界,而是一个亲密无间的领域。因此,工艺有心将滋润与亲和融入情趣的世界中。品味、情趣、滋润、圆滑、温馨以及柔和等,都是人们反复用来赞美器物之美德语言。器物以其环境情趣诱人,风韵或雅致,亦是工艺之美德。人们欲入其境,须静心革面才行。……良器能够纯化周围的一切。……人们的慌乱心态,也能因此而心平气和。若是没有器物之美,世界将是一片荒芜,杀心四起。美之器物成就的世界才是宜居的世界。……缺少温润,心便枯竭。温润的家庭是不会寒酸的”。所以器物对人的精神世界会产生很深刻的影响,那些朴素的美丽的器物,放在家里的一个角落,就使整个家居增添了温润的情调。作为工匠,我们要好好体会这种情感,才能使我们的器物真正有机地融合在家居之中。

那些不能融入温润家居情感、不能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工艺品,迟早就睡被人们所抛弃。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工艺陷入危机甚至灭绝的原因。我经常举景泰蓝的例子。现在景泰蓝的技艺正在加速消逝之中,很多景泰蓝厂都倒闭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导致景泰蓝技艺式微的真正原因在于它难以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离开了我们的家庭。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我们在一个女孩子的项链或者吊坠上镶嵌了景泰蓝,假如在她的首饰匣上装饰了景泰蓝,是不是很美?但是这个女孩子绝对不可能把一个景泰蓝大花瓶放在自己家的客厅。脱离日常家庭的用具,必然是将死的工艺,没落的工艺,这一点我们必须在工艺美学当中加以强调,这就是“生活的美学”。

我们还要深刻体会工艺美术创造中的“劳动的美学”。柳宗悦曾经发明过一个词:“反复的拙者”,这个词很妙,也很传神。工匠们从事一项工艺品的制作,往往穷其一生,经过数万次的重复的劳作,最终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工艺水平,就像庄子讲的承蜩的老人、解牛的庖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工匠们的劳动是诚实的劳动、自主的劳动、和谐的劳动、合作的劳动,他们在在工艺中抒发自己的祈祷与欢欣,也获得自己的生活来源。柳宗悦说:“如同日课般的劳作,使他们的作品成为美的器物。他们的作品并无美之约束,而是神在安排他们劳动的命运。他们一生所积累的经验,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能制作出很多作品,所追求的仅限于工作的重复:同样的造型、同样的纹样,无尽的反复。如此单调的劳作,其报酬就是作品变得更美。只有反复的拙者,才能保证技术的完成。”

“反复”是工匠们的劳动的核心特征。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反复”,工匠们似乎加入了一种无形的传统之中,他们不假思索就可以进入一种创造的状态,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劳动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这和艺术家的劳动有多么大的不同啊!柳宗悦说:“通过无趣的重复,他们便能够进入超越技术的更高境界。他们可以忘我制作,在制作时虽然谈笑风生,却是安心在制作,同时也忘了在制作什么。所以,这里的美都是由惊人的熟练而产生的,不要将其看成是一日酿成的美。在各种粗糙的器具上,也蕴藏着多少岁月、多少艰辛的劳动以及单调而反复的成熟。……由反复形成自由,由单调成为创造,或许这就是命运的秘密所在。”景德镇的瓷器工匠们,东阳的木雕工匠们,宜兴的泥人工匠们,就是经过这种一生的千万次的重复劳作,而进入了一个纯熟的境界。

然而工艺的劳动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工匠们的劳动往往不是个体的劳动,而是团体的合作。在一个作坊中,往往是多人的合作,天衣无缝的合作,才共同铸造了完美的工艺品。在这种工艺的合作劳动中,工匠们似乎泯灭和抛弃了个性,而彰显出共同的美,使每一件工艺品都似乎出自一人之手。美术品的劳动是个体的、个性的,而工艺品是团体的劳动,是表现共性的。柳宗悦说:“不要将佳作想象为个人行为,在此可以发现一个真正的合作世界。有人负责造型,有人负责绘画,有人负责色彩,有些负责服务,多道工序分工负责。几乎所有佳作都不是由一人完成,而是多人合作的结果。……真正的工艺就是这样的社会的产物。”如果工艺品过于表现个性,过于强调每一个工匠自己的精神需求与审美境界,那么就不成其为工艺品,这是工艺品的奇妙之处。所以柳宗悦把工艺之美称为“多之美”,称为“共同救助之美”,这是很恰当的。

正是因为工艺美术作品强调团体的共性,就需要制作者放弃“我执”,放弃执着于自我的个性。柳宗悦说:“在任何地方都能够看到个性张扬者,而工艺却是无名款的。看其佳作,并无特殊性格和特殊的表示,也没有强加的威力,没有压制,没有挑战,也看不出个人怪癖之变态。一切我执在此被放弃,所有的主张亦选择了沉默,但却留下了无言之器物。”“个性的沉默,我执之放弃,只有如此才是与器物相对应的心。……活跃的服务者,绝不囿于自身的执着。器物是共同生活在每一天的伙伴,若是自夸者出现其中,必定会打破平和。只有沉静之器才是佳器,在此能够看到谦逊与顺从之德。如不遵守此德,器将不器。……有个性的器物,就不是服务之器物,日常的器物必定是卑下的。”柳宗悦讲得很深刻,这实际上涉及到工艺品设计的美学,以及工匠在制作设计一个工艺品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审美心理。一味强调个性,就会走入误区,这样有个性的东西被置于家居之中,就会显得很突兀。这一点很容易体会,如果我们在家里的茶桌上放置一个个性极为张扬的、设计思路极为诡异的紫砂壶,那种亲友们围桌饮茶的亲切氛围必将被改变,家庭中的平和与安宁之感也会被减弱。这就是工艺品放弃“我执”的重要心理因素。

同时,正是因为工艺劳动是一种团体的劳动,才使得整个工艺品生产的社会组织充满秩序感,具备了强烈的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从而促进了社会美德和良序良俗的出现。柳宗悦说:“因为是团体的世界,所以要有自己的秩序,不能指望散乱的社会组织会创作出真正的工艺。良品常常反映出秩序之美,秩序就是道德。在恪守道德的世界里,不允许粗陋的品质和粗杂的劳作。工人们只有生活在真正有秩序的组织里,才会有诚实之德。良器之义为信得过的产品,为便利器物之称谓。器物之美是信用之美。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劳作的秩序,应当恪守正直之德,这便是到处都有的健康工艺。工艺之美必须与善相辅,若是美不能与善同在,就不是真正的美。”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壹道曙光

网址:王曙光:生活美学与劳动美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80746

相关内容

曙光社区:组织开展”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月活动
潍坊曙光医院科学守护男性健康,助力美好生活!
劳动美学回归生命体验
华东理工“美食与生活”课教学生体验劳动之乐
品味传统粤菜,探寻美学世界 ——“美食与生活”劳动实践课之六十
【新民网】华东理工“美食与生活”课教学生体验劳动之乐
劳动美学回归生命体验(艺坛走笔)
厦门大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顺利举行
品生活之美 享劳动之乐——“美食与生活”劳动实践课堂本学期课程圆满结业
解读:“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是孩子学业减负之曙光”的含义(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