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着”文化:拥有生命的旧时光
探索古村落:有些乡村保存着古老的建筑,可以探访历史遗迹,感受传统文化。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旅游推荐#
[摘要] 在古着爱好者心中,任何关于古着的定义都是不准确的诠释,古着可以是时间,是故事,是艺术品,但也更像是生命。
文/时代财经 于小娟
在广州东山口的古着跳蚤市集“麻花墟”,时代财经记者拍摄
“当你买了一件古董衣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在买面料和做工——你买的还是某个人的过去。”这是英国当代作家伊莎贝尔•沃尔夫在其小说《古董衣情缘》中的一段描写。
这里的“古董衣”,在英文中被表述为“Vintage”,日文又叫做“ふるぎ”,主要指的是上世纪20年代后,距今至少拥有30年历史的旧衣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董衣”的概念现在已经不仅限于指代衣服,而是已延申至饰品、衣服、包包等物品,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这一最早发迹于欧美的文化现象,在二战时期传入日本,并逐渐获得了持续的发展。现在在东京街头,大大小小的相关商店随处可见,诸多明星艺人也会不时到这里淘货。当这一潮流文化近些年来传入中国后,也有了一个与之相适的名字——“古着”。
在中国,古着市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这类一线城市。11月3日,时代财经在广州东山口一栋名为“觉园”的红砖老别墅看到一场独特的聚会——一场被古着爱好者称为“麻花墟”的周末跳蚤市集。
麻花墟人头攒动,不大的园子里除了摊主和圈内玩家,更多的是怀着好奇心慕名而来的客人。从古着到手工原创、艺术品、二手闲置货……摊位上的小商品令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老别墅里传来经典的探戈舞曲,穿着“出位”的人们纷纷大秀舞技。
通过与麻花墟里古着摊主的交谈,时代财经发现,在古着爱好者心中,任何关于古着的定义都是不准确的诠释,古着可以是时间,是故事,是艺术品,但也更像是生命。
“我觉得古着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虽然它不是一个生物,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甚至比人要长久。”在古着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鬼鬼”告诉时代财经,她曾经在美国的eBay上淘到过一条有近一百年历史的链子,“但是之前摆市集的时候被门压碎了,非常可惜。”
被压碎的拥有一百年历史的项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古着=洋垃圾?其实是概念混淆
自本世纪初传入国内,古着在时尚和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圈子里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在小红书上搜索古着,可以看到16万+篇笔记;而在B站上也有不计其数的相关视频,博主们纷纷展示出自己淘到的古着好物,分享自己的探店之旅。
喜欢古着的人有着不同的理由,而古着也成为爱好者们眼中千千万万个“哈姆雷特”。在“JOURNEY SHOP”店主小P眼中,古着的代名词叫“情怀”。
“每个人喜欢古着都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在里面。有的可能会单纯喜欢那个年代的设计,有些小时候喜欢穿妈妈的衣服,到现在还是喜欢穿那个年代的衣服。”小P对古着的情怀深受做服装的母亲的影响。“她给我做的衣服永远都是这样的花衣服。我从小穿的不是别的小朋友那种可爱的衣服,而是大人的衣服。”由于小时候穿多了花衣服,小P长大后曾特别讨厌那种颜色丰富,印着复古印花的服饰。“但到后面可能因为母亲不在了,就会感觉我还是会喜欢以前的那种味道。现在我家基本上都是这些衬衫。”
而在古着这个小众圈子里,秉承的是“同性相吸”、“物以类聚”的法则。古着店主们大多拥有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和独特的审美,而店主这种充满个人倾向性的审美,吸引来的顾客大多也合其口味。
“每个人喜欢的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他喜欢的就是潮牌型的,他淘回来的就可能比较多运动、休闲的风格,定位不一样,顾客群体自然也不同。”谈到目前的顾客,小P对时代财经表示,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到五六十岁的阿姨,都光顾过她的店铺。
从年龄层面来看,人们对于带有“二手”性质的古着所持的态度看似更加宽容了,但其实目前活跃于国内古着市场的仍以年轻群体居多,他们大多从事艺术行业,如设计师、摄影师、画家等,也包括追求个性的学生和纯粹的古着爱好者。
或许,正是因为古着的小众,圈层略显闭塞,对此不了解的圈外人还是会投来一些不解与怀疑的目光。其中“传染病”、“医疗垃圾”、“洋垃圾”等关键词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对古着存在的误解,很大一部分源于古着文化在中国以往社会历史中成长根基的缺失。
“可以说,古着在我们国内没有文化基础。对于很多人特别是上点年纪的,古着或者二手的东西是不吉利的、不能使用的。但其实在国外,很多(二手的)衣服真的就是被拿来自己用、自己穿。如果你保存得很好,还可以以物易物地流通着,这种跟‘垃圾’就有很大的区别。像日本,他们会对二手衣服进行一定地清洗、消毒的流程,这样就会安全很多。”小P告诉时代财经。
近年来,媒体相继曝出多条走私衣物的新闻, “来自国外”和“二手”大概是走私衣物和古着仅有的相同点,但这无疑也加深了大众对古着和“洋垃圾”的混淆。
面对这些争议,小P有些无奈,“现在就有一些顾客过来店里,我直接跟他说明白,我的东西是古着的,就有可能是二手的。然后他们有的人就会说,‘我觉得我妈不接受’,‘我觉得我爸会骂我’,‘为什么要穿以前那些人穿过的衣服’”。
图片来源:@原初_JOURNEY_SHOP
古着是爱好,不指望它赚钱
古着其实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不被大众理解也情有可原。而那些卖古着的店铺,往往也隐藏在市井街坊中不易寻找。店内昏黄的灯光,穿着复古考究的古着店老板,以及将那小小的三四十方空间挤得满满当当的旧物件,与古着相关的一切似乎都透露着一丝神秘,与我们当下求新求快的生活节奏截然不同。
然而,即便外界争议纷纷,仍旧阻挡不了古着爱好者对它的沉迷,一部分爱好者甚至将古着与金钱割裂开来。
“就是交完房租,吃喝玩乐一下,你要是问我每个月有没有剩余的钱,没有。干这个完全是兴趣爱好。”93年的小满告诉时代财经。
小满的古着店开在广州昌岗街道翠苑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客人第一次去店里需要提前联系小满,获得正确路线找到小区,寻找25号楼,并在楼下按“501”呼叫开门。这种寻宝般的路线探索使得不少客人抱怨地址难寻,但他们却仍甘之如饴。
隐藏在老居民楼里的“懒柿集”。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羲鷥養
2018年接手前店主的店铺,小满起初是在一个不大的商场中售卖自己淘来的古着单品。置身商场明亮的光线和快消氛围之中,小满卖古着衣的店显得有些奇怪,再加之高铺租的压力,她决定搬离商场,来到了目前房租较低的老式居民楼。“在商场开店的时候,我都是用之前做设计的工资养着它,商场的铺租压力实在太大了。”
搬进现在的居民楼时,小满并没有对它进行过多装修改造。白绿相间的80年代方格地板,略显老旧的木门,都是之前的住户留下来的老广特色装修。此外,店内还摆放着一对竹藤编织的椅子,老旧的立式橱柜上放着一台红色的旧电视,这些都是小满从其他住户搬家丢弃的家具中捡回来的,既节省了成本,又将店面装扮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羲鷥養
除了店铺租金、装修成本外,古着店主们隔三岔五外出淘货的路费、运费也是一笔不少的开销。小P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的古着店大多在亚洲淘货,主要去日本和泰国,欧美对于他们来说成本还是比较高,包括机票、行李托运、以及邮寄费用等等。
谈及自己即将开张的古着店“crush”,鬼鬼告诉时代财经,起名“crush”寓意着“古着可以带给你一个短暂的、失去理性的、美好的疯狂”。但是说到对自己店铺未来的展望,她笑着调侃道:“我觉得我能开这个店已经很幸福了。希望尽量能开得久吧,这说明我有能力让店生存下去,因为古着本身是就是小众文化,我是不指望它能赚钱。”
炒还是不炒,是圈内人又爱又怕的矛盾心情
随着近年来跑鞋、盲盒被炒上风口,市场似乎呈现出一种“万物皆可炒”的疯狂。古着作为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单品,难免会吸引来一些带有探究意味的投资目光。
“被炒热”即意味着古着必须从那个小众的角落走出来,但这种期待对于古着市场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十成十的好事。
通过最直观的定价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越久,保存越完好,越具有时装属性的古着,它的价格则越高。而相比于普通的古着单品,奢侈品牌的首饰、配饰等则拥有更高的收藏价值以及保值、增值能力。
“比如Chanel的首饰,在古着市场可以说是硬通货。它确实是保值的,而且也有升值空间,因为它本身质量非常好,设计又很经典。像这种奢侈品的古着甚至比它的新产品还要值钱。”鬼鬼说。
然而,面对不可多得的精品古着,很多爱好收藏者表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不愿出售的。“古着爱好者本身就收藏,不是投资,所以即使它会升值,也不会卖”鬼鬼表示,“要想古着爆发成类似‘炒鞋’这样的市场,感觉还是有点难。首先,古着最迷人的特质之一就在于‘只有一件’,这种‘孤品’的特质使得古着在供应量上似乎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市场。其次,古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小众的市场。潮流这个东西永远都是在贩卖新鲜感。可能大家会想要让古着被更多的人知道,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任何市场大了都会出现混乱。”
谈到炒古着的担忧,小P表示,“当一个东西从小众变成大众之后,需求量大了,会不会很多人去复制它?这其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它一直这样小众下去,你又会想让更多人接受这个东西。”
这些古着店,有的开在热闹繁华的闹市区,有的深藏居民楼。他们因对古着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而进入其中,但在残酷的市场中,留下来的会有多少真正的爱好者?
网址:探访“古着”文化:拥有生命的旧时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95989
相关内容
探寻文化韵味,探访附近旧货家具市场,重温旧时光的魅力修复古籍,探秘时光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 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古旧书文化添馨香年味
探寻古代读书文化:重温旧书的智慧与新选择
走近古旧书:时光里淘金
古书新韵 纸墨传香——北京古旧书市探访记
古着玩具店,卖的是香港旧时光?
探访独立书店|厦门小渔岛书店,坚守12年的旧书天堂
探访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丨王渔洋故居:活化利用让古建筑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