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玮:古希腊哲学第十二讲《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验古希腊智慧的启迪。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哲理书籍#
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第十
二讲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主讲人: 刘 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古希腊哲学、西方伦理学、政治哲学史。
胡继华老师 精彩点评
伦理-理智皆曰德,爱亲-利国均谓仁
——听刘玮博士讲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以《尼克马可伦理学》为核心文本,刘玮博士从体系定位、文本依据、逻辑主线以及当代学术之争等方面透辟阐发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述学,脉络分明;析理,入骨三分;论道,史蕴今用;逻辑,起伏、缓急得体,或人淡如菊,或汹涌波澜。回味刘玮博士讲论,他贴近亚里士多德的“逻各斯”,追问善好,叩问幸福,探问德性与理智,最后归向至高、至善、至神的“沉思”,并将亚里士多德的“哲人生活至境”带向当今世界,将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视为对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伦理学的挑战。“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是序》)
在这谑称的“黑色五月”之末,能听到关于“善好”“沉思”“至神”的论说,真是一份福气,也算是得到了温润而深沉的安慰。主持人武淑冉的引介与评议,准确到位,文采流彤而忧思蕴藉,不仅有诗意,而且更有气象——诗意的沉思的学术气象,与刘玮老师的精彩讲论辉映成趣。
所以,给老师点赞,为学生喝彩,为精彩讲座赞叹,师生从各自的角度让我们明了伦理关乎德性,德性自在人心,而人心蕴养世道。无论外在世界是多么凌厉粗犷,“理智德性”总是一种常驻于心的“无待”境界。“违礼义,弃伦理”,必然招致邪恶暴行,必然招致诸神绝迹而鬼魅横行。五天伦,五人伦,以及古今善者奉为人生圭臬之伦理规范,或许可以保证世道有序,岁月静好。一如刘玮老师所说,德性伦理学的复兴,提示我们到古典世界去寻觅、发掘道德资源,以补足、矫正当代虚无主义荡涤之后的价值偏枯。
赞美、赞叹之余,在下也以自己感兴趣的论题为视角,对这场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讲座做几点补充,祈教求示于刘玮博士和各位亲爱的学友。
第一,亚里士多德的诸多文本都是讲稿,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而且,讲稿所记内容,有着相当浓重的秘传成分。比如《尼克马可伦理学》究竟是对哪些听众讲论?吾人当知:古代希腊的修辞术,为争取听众,为说服公众,为阐扬德性,为规训人生,起到了怎么估价也不过高的作用。当代古典学家Aristide Tessitore机敏地断言,《尼克马可伦理学》有双重听众:对于参加政治生活的公民,亚里士多德要他们明瞭“伦理的德性”,让他们知道never too much, never too less,万事勿过,中正合道,清明儒雅;对于那些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要求他们明白“理智的德性”,让他们知道“幸福与沉思同在”,much contemplation, much happiness,智慧而非明智乃是神的至爱。不论是伦理的德性,还是理智的德性,都是属人之道。分享属人之道,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也是个体、家庭、城邦以及整个世界幸福的前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要求。明乎此,行动生活与沉思生活、民众与哲人、伦理与最高德性之间的张力也就可以化解了。也就是说,张力论将涵盖“支配论”与“包容论”,可以合乎“逻各斯”地论说亚父的遗训。
第二,亚里士多德从来都是在与其恩师柏拉图的争论之中传承乃师学脉,但这种传承一定是充满张力的传承。亚父表面上放弃了柏祖之戏剧对话文体,但其讲章之中却布满了“情节论证”。在疏解《尼克马可伦理学》论证主线时,刘玮老师重构的逻辑可谓扣人心弦。其实,这种逻辑乃是戏剧情节——与苏格拉底充满张力的对象。善不可定义,美德即知识,德性不可传授,诸如此类的苏格拉底智慧,都被亚里士多德带向了紧张的对话逻辑之中。善好、快乐、幸福、沉思、友爱以及政治,在亚里士多德的话语系统之中,都不是僵固的概念,而是生活的方式,灵魂合乎逻各斯的状态。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都不是“定下来”的,而是“活出来”的,不仅是活出来的,而且还活得元气淋漓,活得气韵生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或者隐秘,或者显豁,但只要是对话,就一定是“二人同行,更能谋略,且更能行动”(《伊利亚特》1155a14-16)。不仅如此,也恰恰与苏格拉底对话,亚里士多德推动着人类从“善好”走向神圣,从“有待”的快乐通往“无待”的幸福。
第三,友爱论构成了《尼克马可伦理学》最亲切的篇章,古道更是热肠。友爱是仁爱的基础,圣爱的实现。仁爱是友爱的推扩,圣爱是友爱的提升。友爱让正义关乎他者,乃是将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立法者看重友爱,因为友爱蕴含着正义。“惟其义至,所以仁至。”荷尔德林诗曰:吾等俗众,无能独自担荷生活。因而,人间必须有爱,什么都好,只要不是空虚。无爱是一种低能,而无所可爱是一种不幸。但在一个功利至上且权利独尊的年代里,可怜世间俗物不仅低能而且不幸。可是,亚里士多德之“友爱论”,更显德性伦理学的孤高。他说“有许多朋友的人……似乎没有朋友”——这句悖谬的格言通过西塞罗传到蒙田,再流浪在尼采的残章断句之中,更激发了德里达的“解构”热情。“哦,我的朋友,然而朋友并不存在!”德里达解读说,这不是一种绝望之爱。因为,对一种独一无二之友爱的渴望,对一种形影不离之契约关系的渴望,对一种曾经有过、一次即永恒、一次胜过万度的“我爱你”之渴望,将永远不会终止。“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从这一己之爱推至家庭、城邦、世界,从情系一人到情系一家,从家国情怀到宇宙意识,也是一个流动、上升、并且渐渐推扩的友爱境界。这个亲切而至宏大、从一己而众生的友爱,乃是伦理学以至于政治学所瞩望的境界。
然而,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典范的古典伦理学尚未将“世间恶”作为难题提出来。因为他们的古典宇宙论断定,这个世界的秩序毋庸置疑,而缔造这个宇宙、赋予这种秩序的神也无需“神圣正义”的辩护。直到希腊化时代以降的晚古精神结构之中,“世间恶”才成为一道触目惊心的难题,扰乱了“沉思与幸福同在”的宁静境界。这就让我们期待,接下来的老师演绎希腊化时代的哲学了。
再次感谢刘玮博士,感谢淑冉,感谢希腊万人迷和望江柏拉图学园:引领我们懂得了——“伦理”“理智”皆曰“德”,“爱亲”“利国”均谓“仁”。
点评人
胡继华
政治教育学士,美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院长。
讲座摘要
第一部分:背景
1. 伦理学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位置
2.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
第二部分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
1. “好”与“幸福”
2.功能与德性
3. 伦理德性
4. 理智德性
5. 沉思生活与关于幸福的争论
第三部分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当代影响
文稿校对 | 金达
后记:此次讲座由希腊万人迷和望江柏拉图学园联合策划。
望江柏拉图学园是2010年在成都成立的公益读书班,以研读和翻译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作品为主,引领同好进入哲学思考。
江安柏拉图学社是望江柏拉图学园的青年团,定期推送讲座信息、学术报告、原著选段等文章。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江安柏拉图学社订阅号。
「希腊万人迷」
爱好希腊人士学习希腊历史文化的学园
网址:刘玮:古希腊哲学第十二讲《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8559
相关内容
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思考何为美好生活(附古希腊哲学入门必读书目[5种])【袁凌新】伦理与政治的原始丰富性:古希腊实践哲学的价值与局限
【刘李伟】古希腊文明和哲学中的自然观念
幸福与本性: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当代启示
博古睿讲座32|羞耻感与幸福生活: 跨越古代希腊与中国的哲学对话
古希腊自然哲学:并非(现代)科学
实践哲学古典理想的继承与超越: 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
现代科学视角下的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