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樊黎副教授应邀来所做“哲学的快乐”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22 00:53

《快乐的哲学课》: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快乐生活智慧。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简单快乐的生活哲学# #快乐哲学书籍#

2025年4月18日,同济大学副教授樊黎应邀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题为“哲学的快乐: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讲座,赵琦研究员主持、裴延宇助理研究员评议,所内学者与院内学生参与。

樊黎老师在报告中试图探讨从柏拉图的“哲学生活”到亚里士多德的“静观生活”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他选取的视角是快乐,二者都看到快乐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报告第一部分,樊黎老师指出,对于柏拉图而言,他对快乐关注的着眼点是真实与虚假快乐。樊黎老师选取了三个主要文本。第一,在《高尔吉亚》中,以卡利克勒斯为代表的快乐主义认为快乐就像漏斗式的流进流出永不停歇,真正追求的是无目的的运动本身。第二,在《理想国》第九卷中,真实的快乐是真正的向上运动、真正的充实,是一种充满的状态。但是无论向上还是向下,感到快乐和感到痛苦二者都被明确界定为一种运动。同时,真实的快乐被称为纯粹的快乐,存在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它的纯粹性。真实的快乐落脚于真实的存在上。第三,在《斐勒布》中,快乐以及痛苦都产生于无限者和界限的混合之中。学习的快乐仍然是典型的真实快乐。柏拉图区分了学习和沉思。沉思的生活是属于神的,但并不是人生所能达到的至善。人只能不断充实自己,因为他的灵魂总是面对倾空的危险。总之,快乐总是一种生成和运动,而不是存在。

在报告第二部分,樊黎老师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快乐学说,认为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偶性快乐与本质快乐,作为本质性的快乐是一种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偶性快乐或生成式快乐,不仅包括被柏拉图视为虚假的那些快乐,如口腹之欲的满足,也包括柏拉图那里的真实快乐,如学习的快乐。亚里士多德笔下纯粹快乐的典型是静观,静观的快乐也就是沉思的快乐。沉思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外在的目的,因此绝无可能以类似的方式论证有某物比它更好。

最后,通过上述梳理,樊黎老师认为两种学说的差异指向了两位哲学家在基本世界观层面的深刻差异,而这一差异直接导致了两者对人性最高可能性的不同理解。哲学在柏拉图笔下一直与人性的不完满联系在一起,生命在不断的流动之中通过新陈代谢建立起各种动态平衡。正是由于有死者的生命总是经历着运动,就必须有另一种重建平衡的运动来对冲。尽管亚里士多德不像柏拉图那样热衷谈论灵魂的政体,但他的道德心理学中仍然保留了部分政治性的表达,即非理性部分对理性部分的服从/反抗,揭示了属于人类的混合本性。但亚里士多德又有一个分离的心智相区别,他对沉思和哲学的区分意味着他相信他的静观生活,沉思已经脱离这个运动的世界。

在评议环节中,裴延宇助理研究员肯定了樊黎老师的问题意识和比较工作,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比较的交汇点就是运动概念。亚里士多德对不同层次快乐的区分源于运动和实现活动的差别,而柏拉图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视野中揭示了哲学生活本身就是对不断流变世界的回应方式之一。

互动环节中,赵琦研究员以及在场的其他老师同学与樊黎老师对古希腊哲学的文本和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交流,樊黎老师一一作答。讲座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结束。

网址:同济大学樊黎副教授应邀来所做“哲学的快乐”学术报告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8560

相关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涛副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讲座
从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中学会快乐 中山大学教授李宗桂眉山开讲
同济大学余明锋做客哲社学院“哲学家纪念日”系列讲座
从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中学会快乐
《哲学的快乐》pdf[美] 罗伯特·C. 所罗门 电子书资源免费下载
华侨大学2022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与哲学家谈快乐》在线收听【樊登】
快乐很难吗?不如看看北大哲学系教授的答案
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应邀主讲“观念、制度、生活:佛教中国化的三条路径”
“2022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