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审美时间哲学:为西方美学补“时间之钙”
美学心理学中存在审美疲劳现象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美学心理学#
现象学审美时间哲学:为西方美学补“时间之钙”
来源:社会科学报社
作者:刘彦顺
西方传统美学“缺钙”,此“缺钙症”就是缺时间性。西方形而上学号称大一统哲学,其实是由科学哲学、宗教哲学构成的无时间性哲学。这种无时间性嗜好往往越界滋扰审美生活,造成意义-时机、时态、时体、同时性的丧失。
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现象学美学中的时间性思想与效应”(16BZW024)指出,现象学美学使审美时间哲学成为真正的哲学事业,形成两大谱系,为西方美学补时间之钙,形成西方美学的审美时间性转向。
审美时间哲学的四大支柱
哲学,只不过是关于一件正在进行着的有意义的事儿的道理而已,哲学存在的理由就是解释与促进有意义之事。事即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是事儿,但所有的事儿都是时间。这件有意义的事儿,合时机、时宜而发,有意义-时机化或意义-时宜化;有正在进行之时态;有起-住-止之时段;有长度、宽度、容量等时量;有时段之内绵延、连续之时体;有人们专注于此事对象的同时性;有此事所穿行其中的空间性;有此事在实践中的意义增殖或境界提升。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审美生活,那就是:这是一件感官幸福感之时机化的欲求与满足,且正在进行着的、流畅的,主体与对象始终黏连在一起的快活事儿。 就审美生活的意义而言,它是时机化的感官之愉悦感,审美生活的主体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只能是原发性的、一次性的,而不能经由回忆与反思来完成,且不同的审美对象会给主体带来完全不同的快活感。
就审美生活的显现状态而言,它是正在进行着的与流畅无碍的;正在进行时即审美生活之时态;流畅无碍且充满持续欲即审美生活所显现审美时间意识域的特性,即审美生活之时体。、
就审美生活的构成方式而言,人们与审美对象之间不仅是意向性关系,而且是绝对意向性关系。在正在进行着的审美生活中,原主体始终指向原对象;如果不再指向,审美生活便告中断或结束。这种绝对意向性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绝对同时性。
如此,审美生活的时机、时态、时体、同时性便是审美生活时间性的四个具体表征,也因此成为审美时间哲学的四大支柱。
现象学审美时间哲学的两大谱系
在现象学时间哲学中,有两大分野,且都成为真正的哲学事业。一是对时间意识域的构成分析,二是对时间与存在(意义)的关系的探究。对时间意识域的构成分析,以胡塞尔为开山巨匠,继承其衣钵者有英加登、许茨等,并影响了萨特、梅洛-庞蒂等;简言之,其侧重分析一个行为、一件事所呈显的时间意识如何从始到终,即分析一件事作为一个时段的时间意识构成。对意义(存在)与时间关系,对此在的正在进行时之时态的分析,则以海德格尔为开山鼻祖,影响了萨特、梅洛-庞蒂等; 简言之,人生的意义体现于一件正在进行着的有意义的事中,而不是事前或事后;海德格尔们则侧重对此正在进行着的有意义之事的分析,即一件事正是因为有意义,才会从始至终,也就是侧重于为何从始至终。胡塞尔、海德格尔之后,现象学时间哲学的两大潮流就此产生,也可以说,现象学时间哲学两条路线的独立、对立、融合、修正也由此产生。
在现象学审美时间哲学谱系中,也同样存在两条路线,其间既有相对独立、对立,也有彼此融合、修正,且业已成为真正的美学事业。第一条路线侧重对审美生活所显现的审美时间意识域所做的时间相位构成分析,以胡塞尔为开山巨匠,英加登、许茨、萨特、梅洛-庞蒂承其衣钵,并对伊瑟尔、斯蒂格勒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此路线也可以称作胡塞尔路线。第二条路线侧重对审美生活意义(存在)与时间关系的探究,以海德格尔为开山巨匠,承绪者有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斯蒂格勒等,此路线也可以称作海德格尔路线。
现象学标志着西方哲学史的时间性转向,现象学美学标志着西方美学史的审美时间性转向。
审美时间哲学的胡塞尔路线
胡塞尔路线的重点有三。
其一,审美时体构成分析。他们擅长分析审美生活所显现的时间意识域或时段如何从始至终,或者侧重分析审美生活从始至终延续、持存、绵延的状态如何,也就是相对静态地对此时段进行时间意识诸相位的构成分析。胡塞尔对此审美时间意识域之时体构成分析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滞留-原印象-前摄诸时间意识相位的前牵后挂、前迎后送的流动机制。
胡塞尔、英加登、许茨、梅洛-庞蒂、伊瑟尔最擅长的便是对此前牵后挂的审美时间意识域进行时体构成分析,其中,胡塞尔最钟爱分析的是音乐旋律感,英加登最钟爱分析的是文学-审美生活并涉及戏剧、音乐,许茨最钟爱分析的是音乐并旁涉建筑、绘画,梅洛-庞蒂则钟爱分析乐器演奏家的身体运动的连续性并涉及电影、绘画观赏生活中的时间意识流,伊瑟尔则以小说阅读现象学分析为主。
其二,艺术理论的时-空语法。现象学最根本的原则之一是意向性命题,即人的行为之内总是内在地寓有一个主体所指向、所施为的对象。在对艺术-审美生活所做的时间意识域的时间相位构成分析中,他们总是把此审美时间意识域的流畅性,视为主体贯注于艺术作品形式-空间诸因素之间的固定位置关系之结果。
胡塞尔、英加登、许茨、梅洛-庞蒂等都极为重视这一审美生活的时间意识域流畅性,与艺术作品诸因素空间构成位置关系整体性绝对相对应的命题,分析之精到,描述之精细,观察之精微,操作之精密,都堪称世界艺术理论史上的创举。由此产生的新美学思想、新艺术理论思想,便是审美时间意识域之流畅性与艺术作品形式诸因素空间位置关系整体性的必然并列、必须对置的陈述规约,简称为艺术理论的时间性-空间性、流畅性-整体性语法,亦可简称为艺术理论的时-空语法。
其三,审美时体分析往往忽视意义区分。艺术现象学侧重于审美时间意识域构成分析这一路线的严重缺陷,便是不重视审美生活作为感官之愉悦感的意义,甚至完全混淆不同生活意义及其所显现的生活,集中体现在以科学知识所寓居的科学生活,来混淆、僭越以感官之愉悦感为己任的审美生活,或者在对时间意识的构成分析中忽视人生的意义以及意义之间的区分。
审美时间哲学的海德格尔路线
海德格尔路线的重点有三。
其一,凸显审美生活之意义-时机及其正在进行时之时态。海德格尔尤其强调审美生活本身正在进行时之时态,人生的意义或审美生活的意义正是通过原发性的审美生活自身才显现出来的,且只能如此。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还喜欢描述与分析艺术作品内容对人生意义的显现,尤其突出人生意义或场景的兴发性或正在进行的时态。在这个方面,海德格尔对观赏凡·高绘画的描述、萨特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经验的描画、梅洛-庞蒂对绘画与小说等艺术作品中真理的时间性的分析,都是典型案例。
其二,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正在进行时之时态分析与描述手艺。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内容的兴发性或正在进行时之时态的揭示,也是其审美时间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而且他还把艺术作品内容的兴发性之时态,与艺术作品形式-空间之内诸因素的空间位置关系的整体性贯通起来。这是以往西方美学史、西方艺术理论史上从未有过的。
其三,否认时间意识及其时体,导致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交互作用的绝对封闭论。海德格尔在反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耽搁了对生活意义的寻求的同时,出现了因噎废食,其审美时间哲学的主要缺陷就是不再使用时间意识这一概念,也不再对审美生活如何从始至终进行构成分析。这就形成了一个错误的链条,即由忽视审美生活自身的意义与整体性,到把艺术作品视为一个绝对封闭的自足体,再到完全遗漏审美时间意识域的时体,当然也就造成了审美时间意识域之时段及时量的遗失。
现象学美学家们常常在时机、时态、时体、同时性这四个环节上出现一个甚至多个错漏。是否可以通过对两条路线的合并,就能够得出一个完善的结果呢?答案是否定的。要实现对审美生活之时机化、时态、时体、绝对同时性的完满结合,就会产生新的美学、艺术理论。这就远远超出了艺术现象学,最根本的还是艺术理论作为一个学科在逻辑上的生长。 审美时间哲学是美学的未来,也是美学的富矿。
采编:艾若
排版:南山
审核:永方
美工/VI:小周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背后是一种思想流行病
●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概览
●人如何沦为群体意识的囚徒
●哲学家眼中的九种蠢人
●被异化的爱情,该如何挽救?
网址:现象学审美时间哲学:为西方美学补“时间之钙”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13169
相关内容
从现象学到生活艺术哲学王俊:从现象学到生活艺术哲学
生活世界与美的哲学——叶秀山现象学美学初探.pdf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美学现象研究论文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美学现象研究论文(整理14篇)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审美关系
从哲学美学走向生活美学与艺术美学
时尚哲学:美学与实用的结合
论哲学、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的关系
【刘彦顺】“时间性”何以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