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道点窍,日常生活中的入静止念之法!
禅意生活之道: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禅宗的冥想和平衡观念,如静心、无欲。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慢生活艺术# #禅意生活之道#
道家丹道点窍,日常生活中的入静止念之法!
发布时间:2024-09-18
壹
事来则应,事去则忘,心静应对,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须全身心投入,切不可三心二意。
关键在于认真与专一,切勿生出杂念。
做一件事情,尽力做到完美,以免留有牵挂,但又不可执求完美,归根结底,认真一心便是。
丹经云:守心如一曰真人。
故认真专一,实为入静之妙方,大道之内涵也。
平常中出非常。
如何做到专注,诀云:“不思前,不忆后,执守当下这一刻。”又云:“审视现在而超越古今”。
在处理事情时,情绪不可起伏太大,如果杂念过多,可灵活运用前四法。
事情过去后,能忘则忘,切忌挂念于心,尤其是不好的经历,更要及时抛却。
得到,则欢喜;失去,则忧伤。
常人对于事物的心理反应,得之则欢,失之则苦;得失之间,情感随之波动,自心却成了外物的奴隶而不自知,自心无主,甚至要受到外物的支配。
其实得失本是相对的,祸福相互依存。
“生态”意味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而生态伦理即是人们对生命存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与基本规范。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环境危机的深刻认知,生态意识开始走出专业范畴,进入公众视野,承载着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全球显学。
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独特而无可替代,故能够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在伦理意识方面,道教关注生命的乐趣、宁静、恬淡与心灵的充实与扩展,强调自我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内容简单而深邃,具有丰厚的趣味;在实践层面,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在情感、行为与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实现生命的长存。
因此,道教在理解自然生态与人际关系时,呈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性、与自然对象的统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
道教所强调的“自然之道不可违”以及“顺乎自然之道”,均指事物本质的自然、人生的自然及社会的自然。
参悟这些本质,追求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与态度,便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基石。
相关于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
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其宗旨在于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得道即通过修炼与大道融为一体,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宗教中尤为重视现实生命。
世间万物皆为一体,自然之存有其合理性,而人则是天地万物之一部分,理应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
人类应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理想的太平世界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状态。
在道教思想家葛洪的论述中,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显得更为鲜明,透过修炼,人可达“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境界。
道教还强调“生道合一,重人贵生”,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切表明道教从宇宙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抱负。
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诫人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
此精神与万物一体的思想紧密相连,道教认为,人生的至高境界与标准即是生成万物而不占有。
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与精神的完善之最高境界即为“道”。
葛洪指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而老子则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要义在于道的尊贵与德的贵重。
高尚的道德体现在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强制控制。
唐代道家与医学家孙思邈践行这道德规范,他的医学理论基于“天人一体、生而不有”的信念认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
这表明,道教的生而不有精神,具备相当的实践性与普世意义,倡导世间事物的平衡发展,阐明人类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适时行事才能得心应手,获取成果;若强取则反而事与愿违,破坏和谐,难以达高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
在道教以前,《周易传》中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此论述强调天道与地道既相对又协调,其协调由人作为中介。
老子将人置于重要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不是依附于自然而受制于自然,而应驾驭规律,与宇宙万物依存共生。
道教强调人应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道而不妄自作其事;若逆道而行,必然败坏心性,甚至危害自身。
道教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感应相通,相应之基础在于人和万物皆有灵性。
宇宙演化中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的一部分,应促进宇宙和谐美满的目标,而非以毁灭自然物掩杀宇宙生机。
因此道教不仅给予人信仰信念以安身立命,还将其教义具体化为多种道功、道术,形成实践体系,指导信徒践行。
道教注重道、术、行,既提升“道”,又倡导功法和修炼。
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掌握,不仅限于对基本宗旨的理解,或信仰的具备,更需进行道术的修炼,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止境,深化纯正信仰。
这样道教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共生。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
道教强调的合而不同的精神继承了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思想。
《太平经》中指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万物皆含阴、阳与和三要素,合成一体,所以名为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治有三名:君、臣、民”。
三名同心构成理想的太平世界,而阴阳之道则体现天意,因此人应顺应阴阳之理,自然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才能消灾去异,推进世界太平。
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与仪式规范的过程中,发展了和合思想,使人们领悟世间万物多样化存有的重要性,保护事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
传统中国人确立了以“大”和“久”为目标有效利用自然,认为必须具备中正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来节制人的贪欲,避免给自然与人类带来伤害。
《周易》提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
道教亦发展类似思想,认为对生命及其存在条件的确认乃是圣人智慧之德,是现代人理想生活的美好目标。
而在那样的社会中,生命得以循环、生生不息。
早期道教认为得仙者能变化,自在于世,甚至化身为异形,后来的道教融合了更多人伦日用思想,将“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视为神仙之道。
五代道教学者谭峭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整体社会与人生的兴盛恰在于变化与统一的过程。
道教在物资利用观念上,倡导人类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等观念相一致。
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应为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应顺应与调适,而非强行占有。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
道教思想长期以来认为,自然是一充满生命的巨大系统,所有事物有机地联系,宇宙的运行乃是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结果。
从老子和庄子时期开启探讨,揭示自然界固有的整体性关系。
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
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也就是说,大道滋润万物而无私心,犹如伟大的母亲爱护所有的生命。
善待自然界是因为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因此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这一论述表明万物都源于特定物种,但在不同物质之间也存在联系。
道教认为道为宇宙本原,是创造一切生命的动力,唐代道士吴筠曾述:“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
这段论述表明道德的本体对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隐含着生态伦理智慧。
大道为宇宙本原,亦是观察天地万物的起点,站在大道角度观察万事万物,体现天人合一、物我无分的理念。
尽管事物形态迥异,然若从根本来看,各自遵循其性,自得其安,这便是差别中的统一。
若能恰当地领悟到其中的本质,便是融入大道。
总之,上述各种观点的现实落实逻辑,为生物物种的保存、环境的美化提供了基础,以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道教的生态伦理具备现代性转化的可能。
而这种转化的契机,则在于塑造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人格。
依据道教观点,人经过修炼而达成的崇高境界并不遥不可及,至高无上的神仙也不过是人在世中的造化与修行的反映。
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把道教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一是生命力旺盛,得以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脱离“小我”而成就“大我”,精神便可永恒;三是智慧超凡,为洞察与预见而生,却又显得大智若愚;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五是潇洒自如,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常保持愉快的心态。
若皆能做到这些,便可称之为活神仙。
所谓神仙境界,幸福快乐的人生加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睦幸福生活,这便是人间桃花源的美好生活。
贰
修炼有成者,内心境界高尚,少一尘埃,万虑皆空,喜不因物而至,悲不因己而生。
因此修行者应跳出世欲的圈子,不为外物所困,虽身处尘世忙碌,心中却自有清净。
谦逊谨慎,诚信待人,大道贵简,忌多虑。
谦者才能与他人共享乐趣,虚者才能容纳万物于心中。
谨慎能够避免小人的侵扰,寓意“水善下”。
修炼时要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均不可自负自大。
这样的推己及人,不是软弱,而源于心中的包容。
日常生活中更应诚信待人,对承诺必达,否则在修行中将留下阴影,阻滞进展。
总而言之,日常生活的修炼与专注于功夫同样重要,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中,须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与人生使命。
大道为公,含义深远,日常心法是维持与提升修为的关键。
丹经云:打坐不一定是形式,心静即是坐,应随万物,心宁自生。
网址:道家丹道点窍,日常生活中的入静止念之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57482
相关内容
正念生活 减压之道:快速回归平静的五分钟静观呼吸法探索止息:身心的宁静之道
道家房中术内丹妙法与居家修炼
日常生活小窍门你知道多少
十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小窍门,你知道几个?
入道求学三经之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修改版)
※≌☆快乐生活一点通【收集】生活窍门之日常点滴
生活之道—宁静
《生活小窍门丛书(套装共9册)》陈晓丹 PDF下载 详情介绍 PDF书籍之家
宁静致远——季羡林的养生之道(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