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成长路上的心灵指南
用心感受生活,感悟心灵的成长之路。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心灵成长感悟#
壹心智化的不恰当使用1.精神等同模式
有些人会把对他人,对自己想象性的解读等同于外在现实。在精神等同的状态里面,你心里面感受到的事情被感觉成外在生活中、外在现实中真实发生事情的拷贝、复制品。
比如:精神病理中的偏执妄想会跟精神等同有关,同时跟过度心智化也有关系。
2.目的论模式
它是一种以目的导向的行动方式,在这种目的论模式下,一个人不再反思了,不再思考了,不再试图去理解自己了。
比如,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人对别人生气的情况下会割伤自己,当他有情绪的时候,他没有用语言去表达,也没有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试着理解自己,而是直接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生气。我们常常在边缘性人格障碍中见到这种现象,他们常用自伤、自残来表达情绪。
3.伪装模式
这是指缺乏现实感,缺乏情感上的确定、确信感。这些人常常使用理智化的方式来伪装和隐藏情绪。比如:有些人会看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使用心理学的术语,他们可以一直用一些术语讲话,但是缺乏对自己真正的理解和确信。
伪装模式的人会可能说这样的话:我有自恋性的人格特质,所以我会理想化他等等。这种说法让我们感觉听不到真实的内容,感受不到他的情绪。
咨询中常常见到防御性非常强的人,他们会跟你讨论很多术语,可是却很难接触到他真实的部分,就好像他们假装在做心理咨询一样。
心智化是人发展的最终目标吗?
不是,心智化只是一个中间站,并不是人发展的目标。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心智化一下,也挺累的。
心理咨询最终不是要让人在每次想要杀人之前都停下来反思反思,然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要让人自然而然地做出真诚、善意、利己利他的举动——这个过程,不需要经过大脑,更没有什么心智化。
心智化是工具,是对内在世界的认识、表述,它和人本真的存在状态,仍有距离。

完善的心智化能力代表个体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自我意识,以及可靠的人际关系模式。心智化能力使得个体的内在和外在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连结,并且触动内在觉察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 “关注、接纳与信任自己的感受”以及 用善意的方式理解他人。它将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心智化家庭教养
保持对孩子的好奇心,在亲子互动中引领孩子关注自身的情绪、想法与感受。
- 妈妈离开20分钟后,孩子哭泣。妈妈安抚道:你一个人呆的时间太久,想妈妈了,所以伤心的哭了,对不对?
- 孩子想要别的小朋友拿着的玩具,被小朋友拒绝,有些生气。妈妈耐心道:你很喜欢,很想要玩那个玩具,是吗?可是小朋友现在也在玩,想一想,这时候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可以跟他交换。
嗯... 交换是个好方法,那如果小朋友不愿意交换呢?你还可以怎么做呢?
我可以等他,或者明天再来。
嗯,真棒,交换、等他玩、或者明天再来,我们有许多主意了,那你去试一试吧。
(2)心智化社会交往
保持对他人情绪、意图的觉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当好友无故对自己发脾气时,试着回忆最近发生的事情,ta一向情绪稳定,从不轻易发脾气,突然这么生气,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与xxx、xxx、或者xxx有关,解释清楚就好了。
- 团体活动时,看到新来的同事静静的走在队伍的最后,不知该怎样融入。想到:刚开始加入新的圈子总会存在适应的过程,需要多cue一下,互相熟悉。
(3)心智化疗愈
通过觉察自身的行为意图、情绪感受,提升情绪稳定性,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中的变数。
- 忙忙碌碌2个多月,项目终于圆满完成,终于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双休,却在星期六的晚上莫名哭了起来。我现在感到有些伤心,有些委屈,可能是因为之前一直忙于工作、压抑情绪,知道放松下来之后才得以宣泄,这是正常的,这之后多关心、多照顾自己的心情。
- 当时为了寻求突破,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任务,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难逾越的阻碍,令人心情烦躁。想到:我现在感到非常的烦躁,是因为我的任务进展不顺,而这样的不顺,正是当时我做出决定时所期待遇到的,突破的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过程。
总的来说, 心智化使我们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看作是具有心理深度的人,不仅可以看到外在的、显性的行为,还能根据内在的、隐含的心理状态(思维、情绪、愿望等)使得行为更容易被理解,并为之后采取合适的应对行为提供心理基础。
当你可以用心智化的方式理解人性、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时,你所看到的风景也许会更加值得珍惜、值得眷恋。
1.在态度上
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是共情的,让我们的心灵更开放,更接纳,让心灵自由流动起来。
共情是我们去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以恰当的方式对情绪和想法进行反应。
比如,我们听一个人讲,在他6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外面疯玩,回家时找不到自己的外套了。妈妈非常生气,问他,外套呢?他说丢了,妈妈又问,丢哪里了?他说不知道,妈妈吼着,为什么丢?他说不小心的。
妈妈狠狠一脚踹过去,把他踹到了地上,开始大声地吼他。
听到这样的描述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直觉性的反应,他很痛,可能有委屈,可能有害怕,也可能有内疚。
这是一个直觉性的共情,我们还需要保持心灵的开放去听听他的感受。他可能会说,小时候只要他犯错,妈妈就问他很多问题,无论他怎么答,都会挨打,就好像刀子架在脖子上,反正还是会挨那一刀。
这时候我们想象如果有把刀子架在脖子上,让感受回答问题,我们的感受可能是恐惧和害怕的,并且这样的恐惧和害怕还是持续的,直到那一脚踹出的时候。
我们感受到的恐惧和害怕跟他的感受和想法就贴近了,我们在态度上是共情的,是容纳和接纳他对妈妈害怕的感受和想法的。
2.调整情绪
处在强烈的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心智化的,要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就要在情绪不是很强烈的时候试着心智化自己的情绪,提高对情绪的觉察力和感知力。
几年前的一次咨询,当咨询进行到30分钟的时候,我被助理敲门叫出去,告诉我,我们咨询的声音大了,让我们小声一点。我回来,继续咨询,发现自己被强烈的负面情绪笼罩着,让我没有办法马上投入到咨询中。
这时候我觉察到,我愤怒了,我意识到我是可以愤怒的,然后跟我的愤怒呆了一会,大概一分钟之后我的负面情绪慢慢消失,我可以继续聆听我的来访者。
觉察、接纳、调整情绪,情绪不强烈之后我们才能心智化自己的情绪。
3.带着意图性
尝试带着好奇心去理解情绪和行为的意义,看到在这个情绪和行为背后的意义,试图去理解它。
就上面被打扰的例子,我试着去好奇一下我自己,我知道我咨询的设置是咨询“50分钟”,这50分钟对我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被打扰的,我心中有对咨询设置的执念,所以在被打扰的时候,我会变得很愤怒。
我继续联想到我过去一些类似的经历,它们跟现在的情绪和经验是相关的,然后把我类似的经历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感受和理解它们,由此完成了我对自己的心智化。
我们当然还可以心智化一些无法用逻辑和理智来理解的行为,比如,某些来访者,他在咨询中表现得很依赖和信任咨询师,可是他会经常迟到,结束后又不太愿意离开。这些矛盾的行为可以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试图心智化他们无意识层面的内容。
4.带着不同视角
每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解读,这些解读的视角、立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持续地去体会和思考他人看问题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是上面被助理打扰的事,后来跟助理沟通,我了解到事件发生的当时,她一方面受到隔壁咨询室咨询师的投诉,很有压力,另一方面她在着急地处理另一件事情,没有思考太多就直接敲了我的门。从她的角度来说,她觉得咨询被打扰好像没有问题。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她和我对待咨询设置是有完全不同的视角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是有不同的解读和立场的。
5.现实检验
心智化他人,能够使你关注到他人的心,尝试思考他人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但是你还需要想象其他视角的可能性,进行现实检验,了解对方真实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从尝试性的假设转向去验证自己假设是否成立。
比如,前面那个6岁被妈妈踹一脚的小男孩,通过他开始的描述,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直觉性的共情,他很痛,可能有委屈,可能有害怕,可能也有内疚。
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知道可能还有其他视角的可能性,我们再去问问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告诉我们他的感觉是像刀子架在脖子上,那么我们知道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恐惧和害怕。
我们贴近他更真实的感受之后还需要问他,你被打的时候是不是感受到的是恐惧和害怕,他说,是的,我对我妈妈很害怕也很恐惧。经过验证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的心智化是否有效的。

网址:心智化:成长路上的心灵指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11990
相关内容
一本心灵成长指南《女性智慧阅读指南:提升心灵成长的书籍推荐》
成长路上的智慧语录 深刻启发心灵
少有人走的路,心灵成长的哲理指南,婴儿自我界限的建立,青春期心智的成熟历程,真爱超越幻觉,需要心灵共鸣
心灵职场秀|内在成长|你的职场生活指南
青少年心理健康小贴士:成长的心灵指南
《经济犯狱中阅读指南:心灵成长的良药与智慧之窗》
塔罗牌预测:探索灵性与培育心灵成长的指南
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
关爱心灵,助力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