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场景应用培育、完善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06-30 23:32

建议:寓教于乐,生活场景中培养礼仪 #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误区纠正#

提案内容

近年来,我区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吴中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企业达800余家,基本形成了涵盖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智能装备、系统集成和终端应用等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发展格局。2022年我区机器人及相关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达1021亿,同比增长27.6%。

在机器人+场景应用上,凯博易控的汽车行业智能物流场景,超群智能的轻工行业注塑加工场景,绿的谐波的机械行业高端精密部件加工场景,科沃斯的服务行业清洁机器人应用场景,琪俐纺织的服装行业仓库管理场景等让人直观感受机器人场景应用的最新成果。机器人场景应用培育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极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了机器人商业社区服务、机器人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建筑等十大应用场景,为相关领域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机遇。

我区在打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机器人+场景应用培育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机器人产业相关人才储备还不够充足,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一流品牌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精密谐波减速机、机器人控制系统、配套仿真设计软件等方面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场景应用上开发研究新产品、新设计、新解决方案上能力还不够强。

二是政策指导不细,场景规划培育需要加强。我区机器人应用场景建设整体上还处于相关企业自需自建、各自为战的场面,整体上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缺乏“一企一策”重点培育计划,存在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机器人创新产品及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也尚无专项政策来支持开展应用场景率先示范探索及开放展示。

三是品牌宣传不够,市场推广应用导向不力。在机器人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整体上仍存在顶层规划不足、企业协作建立区域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一些产品市场知名度还不够高。举办机器人+场景应用展览、论坛等,宣传我区机器人产业优势、场景应用成果,扩大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力度还不够大。

当前,我区要紧抓机器人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爆发的战略窗口期,推动“机器人+”场景现状调研,摸清家底,积极建设完善各类应用场景,全面展示吴中机器人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不断促进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产业融合,推动“机器人+”应用不断走进企业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一要加强“机器人+”场景打造。围绕3C、新能源、医疗器械、新型显示等领域,支持区内汇川、灵猴、海通机器人等企业联合智能装备集成商,与用户企业联合开发定制化工艺,打造一批带动效应显著、示范意义突出的“机器人+生产”场景应用案例。依托科沃斯、追觅等服务机器人龙头企业,推动服务及特种机器人示范应用,重点布局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培训、商业社区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带动性、示范性强的“机器人+生活”场景应用案例。

二要加强场景体验与验证。建设专注于“机器人+”场景的体验与验证平台,汇集区内机器人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的“机器人+”产品或服务,展示面向制造、家庭、商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化解决方案,总结典型场景的应用情况和创建经验,发布“机器人+”场景案例集等。鼓励机器人龙头企业与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合作,建设具备机器人应用技术标准试验验证、质量检测、创新孵化等能力的试验验证中心,加大应用数据积累,提升机器人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等水平。

三要着力打造应用供需平台。筹划建设“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充分利用智改数转政策东风,持续推动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继续做好诊断服务对接、标杆示范引领、领军服务商培育、平台体系升级、工业互联网赋能等系列工作,将机器人的应用推广作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指标。加强重点机器人+应用场景品牌宣传推介,推进机器人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鼓励机器人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加强合作,搭建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完善服务机器人应用和维护体系,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推动居民生活享受机器人+服务。


答复内容

针对提案中提出的加强“机器人+”场景打造、加强场景体验与验证、着力打造应用供需平台等建议,我局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深化拓展应用场景。为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我局将围绕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医疗健康、商业社区服务等领域,探索采用“揭榜挂帅”、优秀场景评选等方式征集“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以需求牵引促进供给创新。截止2023年吴中区机器人本体制造方面产业规模414亿元,同比增长25.7%,聚集了一批规模快速增长、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的科技型企业,探索出“机器人+”应用场景20余个。

二是激发各类平台活力。积极引导科沃斯机器人科技馆、汇川工控博物馆等企业展示馆建设添加 “机器人+”场景的体验项目,展示面向制造、家庭、商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化解决方案。筹建吴中区机器人展示馆,汇集区内机器人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的“机器人+”产品或服务,对外展示吴中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打响吴中机器人品牌。发挥高水平“机器人+人工智能”研发载体牵引带动、资源整合作用,加快突破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哈工大苏州研究院、苏州赛迪研究院、信通院江苏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战略合作,高水平建设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创建江苏省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纵深推进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迈上新台阶。

三是建立供需对接平台。目前已建立分领域、分行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线上对接平台,入驻平台的区内服务商超50家,涵盖了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系统集成、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服务于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推广。线下开展“机器人赋能智能制造”等智改数转系列活动及“吴优链、链无忧”系列供需对接活动,促进服务商和企业在数字化改造方面深度合作。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已帮助区内500余家工业企业对接相关专业服务商,推动“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落地。

四是政策扶持助力转型。充分发挥各级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相关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资金保障体系。落实各级智能制造贷贴息奖励政策,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在数字化改造方面的贷款政策,满足企业改造融资需求。强化政策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降低企业转型门槛,激发企业转型意愿,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近三年,区级发放相关改造补贴资金近3亿元,惠及企业项目数达508个,进一步降低企业改造门槛,调动企业使用“机器人+”场景的积极性。

五是大力引育对口人才。依托东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和上级重点人才工程,引进国内外“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建立国内外重点城市引才网络,发挥苏州吴中硅谷创新平台、苏州(牛津)海外创新中心引才作用,拓展海外引才渠道。依托院所和企业技术平台,吸引各类优秀研发、运营团队来吴中开展科研和技术合作。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机器人+人工智能”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多层次的智能装备制造技能赛事。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开设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培养机械工程、深度学习等领域复合型人才。

网址:关于加快场景应用培育、完善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建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12907

相关内容

关于加快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
政策力促“AI+消费” 赋能新场景培育新业态
黄荣怀,陈莺,Ahmed Tlili:教育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场景及技术治理
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
关于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
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加速应用 业界探索专业化转型
厚植产业生态 发展优质企业|推动服务场景智能化转型 深圳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帮机器人适应新场景
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从工业场景到生活服务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花齐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