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叶朗:美和美感的社会性、自然美、社会美

发布时间:2025-07-02 00:51

社会文化美学考察社会历史背景对美的塑造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美学理论#

原标题|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

作者|叶朗

归档|学术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3期

(受篇幅所限,本文只节选原文的三个部分)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1.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因为第一,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2. 美是历史的范畴,没有永恒的美。

3.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从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

4.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的因素是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

5.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一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审美趣味既带有个体性的特征,又带有超个体性的特征。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品味)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都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6.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审美风尚(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时尚的一个特点是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时尚的另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对于社会中的很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的过程。这种“装模作样”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上占越来越大的比例的中小资产阶层群众追随上层精英分子的生活风气的一种表现。在当代,这种社会大众掀起的追求时髦的运动,越来越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气。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时代特色。

自然美

1.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

2.自然美的生成(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要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物不能“全美”(所谓“全美”即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能生成意象世界)。“肯定美学”提出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的。“肯定美学”在理论上错误的根源在于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他们主张一种完全脱离文化世界、完全排除价值内涵的所谓“纯然的必然性”和“解人化的自然”,其实那是不可能存在的。

3.自然美和艺术美一样,都是意象世界,都是人的创造,都真实地显现人的生活世界,就这一点说,自然美和艺术美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4.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自然美的发现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西方,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

5.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的所谓体现纯然必然性的意蕴是根本不存在的。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社会美

1.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一般来说,在社会生活领域,利害关系更经常地处于统治地位,再加上日常生活的单调的重复的特性,人们更容易陷入“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所以审美意象的生成常常受到遏止或消解,这可能是社会美过去不太被人注意的一个原因。

2.人物美属于社会美。人物美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观照:人体美,人的风姿和风神,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这三个层面的人物美,都显现为人物感性生命的意象世界,都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带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

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尽管天天重复,显得单调、平淡,但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会生成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包含有深刻的历史的意蕴,显现出老百姓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4.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社会生活形态,如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等,在这些社会生活形态中,人们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利害关系的习惯势力的统治,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摆脱了“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在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获得审美的愉悦。这些社会生活形态是社会美的重要领域。特别是节庆狂欢活动,那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柏拉图、歌德、尼采、巴赫金都指出,在狂欢节中,由于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和功利性,人与人不分彼此,自由来往,从而显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生活回到了自身,人回到了自身,“回复到人类原来的样子”。人在狂欢节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动中体验到自己是人,体验到自己是自由的,体验到人与世界是一体的。人浑然忘我,充满幸福的狂喜。这是纯粹的审美体验。

做学问 追梦想 爱生活

创作者,都是食桑吐丝

懂得赏丝的,也是呕过心血的

文艺学[一起写故事]

期待您的加入

一起写出宇宙无敌好故事

——青猫 267316118@qq.com

网址:理论|叶朗:美和美感的社会性、自然美、社会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17800

相关内容

审美领域——自然美和社会美.ppt
吉林大学:《美学》第四讲 自然美 社会美.ppt
朗诵 | 生活需要赞美:学会赞美 提升自己
自然美、社会美、生态美——从实践美学看生态美学之二,兼答李庆本博士
感悟自然的唯美 感悟自然心得体会(实用14篇)
()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
感受自然之美的句子 感受大自然心得体会(汇总9篇)
在世园会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教育
【妥建清】生活即审美:晚明社会生活美学探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