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浦桥街道丨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汇龙居民区探索“智慧社区”服务新模式
智慧社区整合公共服务,方便居民生活和社区治理。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智慧城市#
+关注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汇龙社区,一场由居委工作人员自发推动的“AI+社区”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探索出一条老旧社区智慧治理的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汇龙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面临着服务需求多元且琐碎的治理难题。在“四百”大走访中,居委干部听到了居民的真实声音:“社区食堂几点关门?”“楼前绿化带枯黄了该联系谁处理?”有医疗需求的居民也吐露心声:“晚上突然想起个用药问题,想在社区医生群里问问,又怕打扰医生休息,自己查又摸不着头脑。”这些需求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群众获得感。
面对这些民生关切,汇龙社区系统梳理出居民反映集中的高频需求,探索“AI+社区”智慧模式,通过智能工具将居民海量、碎片化的需求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并集成至“汇龙家园”微信公众号平台。该平台搭载智能问答系统,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居民随时发送咨询,AI助手即时响应,精准解答政策咨询、办事流程等常见问题。针对老年群体,还贴心设置公众号语音问答功能,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这一创新既解决了居民“急难愁盼”的即时性需求,又为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路径。
成效的背后,是社区工作者从零开始、自我突破的“数智化”转型历程。面对这一全新领域,汇龙居委干部拿出“啃硬骨头”的精神,主动啃书本、查资料,自学AI模型对接与数据训练逻辑,逐渐从对AI一无所知的“技术小白”,成为能训练模型、维护知识库的“数智专家”。
“最开始连‘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这样的专业术语都不理解,只能一边查资料一边摸索。”汇龙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文亮回忆道。团队利用午休时间研读相关书籍,下班后集体调试API接口,甚至将居民问题分类编码,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攻克技术难关。
为了让AI更“懂”社区,居委干部们还把多年积累的“社区秘籍”——零散的活动记录、政策文件、服务指南等,一点一滴地整理成结构化数据,构建起专属知识库,为AI系统提供持续的数据“养分”。这种将日常工作成果数字化的实践,不仅突破了技术应用瓶颈,更培育出一支既懂社区工作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如今的汇龙社区,智能化服务已深度嵌入居民生活的各个场景:
在健康领域,“汇龙绿色健康生活”公众号的AI健康管家提供7x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居民轻点对话框输入健康疑问及饮食建议,即可便捷获取准确解答和贴心提醒,让健康关怀真正实现了“医食同源”的智慧化覆盖。
在生态与居住环境方面,社区打造的“家门口”生态科普园,不仅直观展示环境治理成效,更巧妙融合科技与生态:居民扫描二维码即可学习植物认知、低碳设备等知识;智能土壤监测设备如同“绿色哨兵”,实时回传湿度、温度、PH值等关键数据,指导物业实现科学精准的绿化养护,告别“凭经验”管理,以科技力量守护每一片绿意。
在低碳出行领域,智慧赋能同样贯穿始终。居委会积极推动硬件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更换7000余支LED光源和22根传统高杆路灯为太阳能路灯,构建起“智慧节能照明网”。不仅显著降低能耗,年节电超10万度,其智能调控特性也优化了夜间出行环境。考虑到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夜间辨物困难,社区还在道路节点同步增设了太阳能自发光路牌,提升了夜间出行的安全与便捷。
“技术始终是服务民生的工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是根本目的。”据悉,接下来,汇龙社区还计划进一步升级AI系统,接入更多民生服务场景,如将物业法规、医保政策等常见问题整理成标准化问答,输入到AI智库中,确保回答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智慧、更温暖。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打浦桥街道丨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汇龙居民区探索“智慧社区”服务新模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21982
相关内容
打造智慧社区 赋能基层治理“智慧街区”赋能基层治理,居民畅享“数智”新生活
合肥:打造智慧社区 赋能基层治理
基层探索 | 天衢新区长河街道:打造智慧社区 赋能美好生活
建设智慧社区 擦亮幸福底色 ——张湾区汉江路街道阳光社区打造社区治理新模式
智慧这样改变社区生活 浦东首家“翼家云社区”落户塘桥
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 浦东社区构建全方位可视化安全防护体系
以“智慧社区”为抓手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社区治理新模式!物业“智慧化”助力老旧小区软硬件改造升级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