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好像或多或少削弱了幸福感。如何才能增加生活的快乐,似乎成了大家上下而求索的问题。平凡生活中如何撷取快乐?我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线上世界,如何带给我们快乐?帮助别人反而会让自己快乐?这些有关快乐的奥秘,想必你也曾在某一瞬间领悟。
如今,身边常有朋友抱怨,生活压力大、不快乐,获得幸福似乎显得越来越难了。但大家又极其渴望幸福,感叹在功成名就之外,那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幸福,听起来很抽象,下面这8个心理学研究,帮你让幸福“落地”。
1. 互助让人快乐
全球范围内,人们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都会如何面对?遇到失业、亏损的时候又是如何调整?
答案是,人们互助取暖。
这项发表在《幸福研究》期刊上的研究,调查了来自美国255个较大城市的居民,数据显示:那些生活在和睦互助的社区的人——感到更快乐,社区中的人们互相帮忙,比如帮助年岁大的邻居出门。人们会因为觉得自己做了对的事情而感到快乐。
2. 小目标让人更快乐
拥有“小目标”会让人感觉更快乐,但是人们往往会搞错,不知道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具体的目标(比如,让一个人笑)比抽象的目标(让某人快乐),让人更感踏实。你知道设立目标的秘诀了吗?
对幸福这个目标的具体思考,会让我们缩小期待(expectations)和真正有可能实现的事情(what is actually possible)之间的差距。
3. 性格开朗会更快乐
这对内向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任务”。一项对来自美国、委内瑞拉、菲律宾、中国和日本几百名参与者的调查显示,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或者感觉自己越外向开朗的时候,他们越感觉积极。
调查的参与者被要求在10分钟里以外向的方式表现自己,之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对平时喜欢独处的内向者来说,他们也认为开朗处事让他们觉得更快乐。
4. 线上的幸福会传染
网络上被表达出来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会传染的。一项关于脸谱网(facebook)的大型研究,用软件检验了两年里发布在上面的十亿条推送的情绪内容。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比消极的情绪传播力更强,积极情绪的内容传染力更强。
5. 快乐随年龄变化
随着年岁增长,人们越来越能在每日的平凡生活中发现乐趣。在一项近期的研究中,有200名19岁到79岁的民众参与了调查,他们需要回答,曾经历的平凡和非凡的事情。
在不同的年龄组,人们都表示自己会在不同的经历中找到乐趣,不论是平凡的还是非凡的经历。但是,那些年龄稍长的人,更能从相对平凡的体验中提取乐趣。比如陪伴家庭、凝视爱人或是在公园中散步,年龄越大,越能从这类平淡小事中找到幸福感。年轻人,则认为从不凡、刺激的经历中收获更多快乐。
6. 重物质的人更难快乐
物质主义的人之所以会觉得不快乐,就在于他们总是关心想要拥有的,而不够珍惜已经拥有的。最近的一项发表在《个性和个体差异》期刊上的研究还发现,物质主义的人也更少感恩,所以满足度也更低。
这项研究引用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话:不要因为对自己没有东西的渴望,毁了对自己已有事物的珍惜;记住,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之前渴望的。
7. 积极的人际关系让人快乐
比起学业成功,人际关系更影响着人的幸福。一项包含有804名新西兰人作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跨度长达32年,到这些人38岁为止。研究结果显示,学业成绩和成人后的整体身心健康并无特别的联系;而那些从小在社交上自信、有朋友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快乐的成年人。
8. 不期而遇的快乐往往来自平凡瞬间
《心理科学》期刊2014年刊登的一份研究中,135名学生参与者被要求在夏天开始的时候,做一个时间胶囊,胶囊里包括这些内容:
最近的一次交谈
上一次参与的活动
论文中的某段摘抄
最喜欢的三首歌
做时间胶囊的同时,他们还预测了一下自己在三个月之后对这些问题涉及的事物的感受。
尽管这些问题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但是学生们还是大大低估了他们打开胶囊时的惊讶。过去被看作平凡的瞬间,日后看来也可能津津有味。这项研究提醒我们,人们往往会低估平凡生活可能带来的快乐。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周成刚在路上”编译(zhouchenggang0311),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