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碎片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学会筛选和整理重要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常识# #职场技巧# #知识技能更新#
封面图片来自: 科普中国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本科生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是简单而单调的,忙着功课忙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上的琐事大部分被挡在了校门之外。(特殊情况暂且不表)真的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以后,随着生活圈子日益扩大,人物关系日渐复杂,随之涌入的信息量也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若恰巧和爱人共同生活, 日后又有了下一代的话,需要处理的事情就更加多了。
生活的管理是让自己幸福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个人认为其中一方面是时间管理,一方面是信息管理,还有一方面是知识技能管理。时间管理和知识技能管理与想分享的主题关联有但是不大,所以就暂且不过多提及。
信息分类
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分类法则,但是对信息分类并且进行处理会提高检索和决定效率 (这也是为什么善用各种标签对于GTD和笔记本使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
我个人对信息是进行了如下的分类
从信息性质角度分类:生活工作通讯行业动态学习团队动态娱乐项目动态过日子通讯从信息重要程度进行如下分类:即时时效性;2/24小时时效性;待处理
主动性分类:被动接受的信息; 主动寻找的信息
管理
将如此多的信息进行管理听起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精简生活的过程。
1. 分类将电子设备 (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上的信息源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对于聚合阅读类平台,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我发现大部分竞品之间的差别和使用体验并没有大到无法共同存在的地步 (用了 Pocket 就用不了 Instapaper 了; 用了 Evernote 就对 OneNote 敬而远之)。对于小部分聚合信息平台,比如轻芒阅读,我一般会在应用内通过排序或者收藏进行分类。
几个例子: 邮件客户端: 个人邮箱与工作邮箱是非常容易分开的聚合信息平台: 轻芒阅读,我把工作相关的全部放到前面,生活相关的阅读放到了后面, 微信公众号同理
Teambition: 仅用来处理工作上的项目与备忘
Microsoft To-Do: 仅用来处理生活中的备忘
美食杰:过日子的应用,里面都是过日子的信息
Keep:过日子要用的
微信: 通讯软件,里面包含了生活和工作的很多信息
MOMO/ Lofter/小日子 等: 娱乐
优酷视频/BIlibili: 娱乐
2. 测试1) 找一天把所有应用和软件的所有通知都打开, 然后在一天结束的时候看看都有哪些是每次有通知都会点开的。比如微信,邮件客户端,Teambition 等。 有哪些应用的通知大概在通知栏里扫一眼就被划掉了。不用很精确,一般一天下来自己都有一个大致的感觉。
2) 找一天把所有应用和软件的通知都关掉,然后在一天结束的时候看看有哪些应用是被主动打开查看信息的。 比如微信,邮件,Teambition,Eikon。 有哪些应用一天也不会想起来去看:花田小憩, 火柴盒
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试就大概知道哪些是非常重要的被动接收的信息,一定需要处理的;哪些信息是因为工作和生活而需要主动寻找的。
3. 通知栏管理一般等这个时候就可以对电子设备上的通知栏,屏幕通知进行整理了。(Chrome 的通知也包括在内)
我个人一般是把测试里1)和2)里重合的应用通知都打开。因为那些是我 绝对不可以错过的信息,其中包括了 工作相关通讯(微信, 邮件客户端 ), 重要亲友恋人通讯 (微信), 工作项目管理和任务单 (Teambition, Google Calendar ), 个人每日备忘 (Microsoft To-Do)
然后关掉1)里面我打开了,但是2)里面我没打开的信息。 这里面包括了对我诱惑性很大的一些娱乐性应用,包括即刻, MOMO,知乎以-这样的信息我不一定会主动想起来,但是信息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会去查看。就像是减脂的人那恍若洪荒之力都控制不住的食欲一样,有的时候想吃东西只不过是因为食物摆在了面前而已。
再关掉1)里面我没打开,然后2)里面我也没打开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有是娱乐,没有对我没什么损失,基本上优先级是最下方的。我可以被动去被娱乐或者主动去寻找娱乐的信息。
最后对于我在1)里面没有打开,2)里面有打开的应用和软件,我也会关掉,然后把他们全部都塞到一个文件夹里。因为这些是我会主动去获取信息的渠道。这包括了Eikon, Bloomgerg,BBC,The Verge这样的新闻媒体也包括了科研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这样的微信公众号,知乎上关注的某个问题的更新等。也包括美食杰和Keep这样的生活相关账号。
这样我所有的信息源大概就被分为了四个等级
1)没有太大的主动权(当然备忘是可以主动查看的),但是绝对不可以错过,错过了对工作或者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非常重要信息。(我是那种要不然随性而至要不然敲定了计划就不喜欢再改的人-矫情)
2)有主动权,没什么太高时效性,可以养成主动查找习惯,灵活度比较高的可安排的锦上添花信息。
3)诱惑性很大,但是娱乐性远大于个人提高的干扰信息。(对于西窗烛,日课这种,我是放在2)里面的次级重要-是爱好,对于个人修养提高也很有帮助,但是优先级还是次于我要成为一个行业精英所需要的过硬行业只是和动态的-所谓都是为了一口饭)
4)不知道这些信息我完全不会缺少点儿什么的垃圾信息。 不是说信息本身垃圾,只是这些信息对我个人来讲,是单纯娱乐性的,在娱乐信息里面优先级都排不上的-非常吸引人的娱乐信息来通知了我肯定是会看的,GOT更新了不开信息我也会主动去查。
当然,这里面包括了一些纯工具类软件的信息推送:上传完成,同步完成,大概属于你不用它也不随便跳出来打扰人的。要开要关随意。比如Dropbox, OneNote 等。
4. 这些应用源是进行处理:最重要几个应用都是放在Dock, 任务栏,手机 Home 页。
可安排的锦上添花信息我会单独扔在一个页面或者文件夹里。
干扰信息和垃圾信息来源处,如果不和前面的重复,比如微博,就单独放在哪儿,比较随意。如果和前面的重复,比如知乎,那就跟随前面的放置,反正通知都是关着的。
大概每天的碎片时间会用来处理一些娱乐性的和轻思考类的”锦上添花信息“ (跑步机上看剧看视频, 做饭收拾东西的时候听 Podcast 以及通勤的时候刷知乎),然后有大块的时间来处理重思考类的”锦上添花信息”-学习时间。
把“有急事儿打电话”的概念慢慢植入所有老板同事的脑海里,然后在陪伴家人爱人的时候如果没人打电话就忽略全部的通知-对方时实传达的信息其实需要更多的脑力来进行分析处理。
5. 多设备上的信息个人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手机,还有一台 iPad Pro 12.9
因为手机不离身,重量级任务都是在公司和家里电脑上完成,iPad 只是负责作为专注阅读或者专注娱乐的工具兼职电子笔记本的功能,并且每天看最多的微信公众号不是完全云同步到 iPad 客户端的,所以 iPad上是不开推送通知的,保证我阅读,看剧,写笔记时不受打扰。
主要信息通知是在电脑和手机端进行接收的。
6. 信息阅读-微信公众号相信不少人都有这个问题,总是用手机看微信其实阅读效率挺低的,而且时间长了容易脖子疼。在此推荐搜狗微信查阅:
http://weixin.sogou.com/
这个可以单独做个课题了,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优秀答案,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分享下我自己在用的:OneNote, XMind, Poket 以及五花八门的 ”收藏 & 标签“ 组合
结语:
信息整理和收集是个非常私人的事情。有的人可能觉得杀鸡焉用牛刀,第二部的测试其实没有必要。对于很多对自己十分了解的人来讲,我是非常同意的。有很多人从刚开始就可以很好的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但是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讲,经常会手一抖,脑子一抽就打开了一些应用通知,还有一些网站通知,也经常觉得某些信息其实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发现,真的对我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行业大牛,老板和家人,信息更应该重质不重量。行业信息和工作信息,逻辑和思维结构是核心竞争力,是骨, 虽然要有知识储备来支持,但是大部分不是从这些碎片信息得来的, 得来也是从“可安排的锦上添花信息” 得来。(持续性的学习才是正道理)家人的话,面对面个人传达来的信息远比各种碎片化信息要重要得多。(这事儿细究可以写出来一篇更长的报告了)。赢在过知识面广这方面,也在这里吃过亏,把握住度是最重要的。
网址:工作生活碎片信息管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35559
相关内容
生活、信息和碎片时间作文1000字提升工作效率的碎片化时间管理课程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与策略研究
生活中信息系统和常用信息管理工具
生活中信息管理的例子
微信笔记使用攻略:高效管理生活与工作信息的必备工具
碎片化时间管理秘诀|时间管理系列之七
碎片化生活
个人信息管理.doc
硬盘碎片整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