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之道
《饮食养生》- 中医食疗,教你健康饮食之道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中医保健知识#
学 与 用
编者按
《易传-序卦传》: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于讼。讼必有众起。
我们所讨论的饮食与道的关系,来自以上这段《序卦传》的原文:“需者,饮食之道也”,其前面是蒙卦的“物之稚”,其后是讼卦的“必有众起”。
由此可以看到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需卦的这个卦串里清晰的给出了一个界定,是一个关于儒家文化是在为何所用的界定。
蒙卦,是天下初定,指代修生养息;
讼卦,是民心动荡,指代兵戈起义。
这范含了一个朝代成与落的两端。
而需卦在其中的直接关联,提示了一个政体在盛与衰之间的把握,才是儒家圣贤所要着力研究的内容。而这一切也都要经由“民以食为天”的饮食之道这里展开。
在“ 水天需” 这个卦象里,
应当是先看清水的忧患,才能受益于天的光明。
忧患与光明,取决于民心所向,百姓要的只不过是安稳,有口饱饭吃。自古以来,儒家所推导的人需系统,是社会与天之间的呼应关系。
君王代天行道,行若在道上,国泰民安,奉为天子;行若不在道上,百姓揭竿,自有众起,替天行道。而天,始终只站在公理这一边。
读史我们会发现,时下世人的喜欢与厌烦都无法鉴别孰对孰错,只有当史书翻过了这一页,后人才能清晰的看到,有的人是在力排众议,力挽狂澜;而有些人确确实实是搅浑了一个时代。
所以到底什么是与道为义的前提呢?
大概是首先要超越感性的情怀主义吧。然而再回过头来看历史,对与错也都应有它的价值。
中国人习惯把交流说成是“聊天”,耐人寻味。
聊,卯时的耳朵。每天早上醒来观照的第一件事,从要吃什么到要做什么,一定是最基础却又最重要的事。这些事情关联着我们能否活着、活好,甚至活 得有价值,人们以此为“食”,以此为“天”。交谈的内容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无时无刻与“天”息息相关。
只是人们对生命认识的差别,会导致我们所追求的“食”产生差异,才有了话不投机或是一拍即合的缘由。
人文是生命追求的极致化结果。
聊天内容的差别粗略的分,可能是在为私或是为公;是在为眼前还是着眼于未来。人之常情,不存在对错。
只是“聊天”若是真与“天”无关,那么“饮食”自然就与道相距甚远。
饮中有“欠”,食中有“良”,饮食看似是摄取,实际上是一种转化。
基础的转化是物质与力量的转化,嚼细了再体会,则看得到资粮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欠即是缺,缺了什么,就需要补充什么,不知道自己缺了什么,当然“补充”这个动作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良,艮上的这一点,是生而为人最为生动的标记。
当我们能够真心的体察自己的障碍与缺失的时候,我们所表现出的谦逊和敬畏才能生长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反之如果对自己的障碍和缺漏无知无觉又或是刻意掩埋,那么所有类似于谦逊和礼貌的传统美德也就只能流于外在的修养。
就美德本身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模仿,而是自我觉察后的体认。文化的断层太多是由这里产生的缝隙。
将饮食之道立在良知之上来观照生活,会发现每一次心安理得的摄取,都需要智慧的转化和资粮的护持。
虽然“病”的层面包罗万象,但病从口入的原理是本来如一的。无论吃什么都有可能会生病,而生命本身也不可能避免老、病及死 。
但想清楚为什么而吃,会让每一个摄取与付出的回合产生意义和价值。这样我们的苦集灭道才会是在一个精进的状态里。所谓的堕落并非是不勤劳,更多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勤劳的勤劳。
当饮食男女都变成一种欲望的机械惯性,那么人在艮之上的这一点标记就被慢慢擦掉了,无知无觉的例行,一定会迎来无可奈何的意外。
经典有这么一段话:“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实际上,谋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但是最好不要仅为谋食而谋食,更不能为谋食而害道。
小日子可以过得悠哉,随顺,但要在饮食之道上护持好自己的良知。
这样即便是日子清贫,也贫而不穷,不富亦可贵。哪怕在世道不好的时候,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不能正常运营生产,即便谋道,也很难“禄在其中”。
但只要能够观照好我们的“饮食之道”,自然可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网址:饮食之道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37547
相关内容
饮食之道饮食之道养生
饮食养生之道
饮食之道(卷首语)
解读轻饮食,探秘健康饮食之道
长寿之道在于饮食之道
养生的饮食之道
四季饮食养生之道
四季饮食与养生之道
传统饮食与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