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建筑“灰空间”的美学思考: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 | 林琼华 | 时代建筑2020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5-07-08 12:45

日本京都的古建筑群,了解东方禅意美学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背包客必去地点#

禅意建筑“灰空间”的美学思考

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

Aesthetic Thinking on "Gray Space" of Zen Architecture

MOMA Lotus Resort, Jiuhua Mountain

林琼华 LIN Qionghua

Abstract

文章通过对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的研究分析,阐述“灰空间”在禅意建筑中的必要性,并结合建筑美学对该项目进行美学思考。针对弥补建筑机能不足、丰富建筑与空间层次、烘托环境中的情感意境这三项要求,该项目以禅意建筑“灰空间”作为设计策略,并以入口空间、合院空间、阳台空间、交通空间这四种空间类型为切入点进行美学思考。

远望建筑

项目名称:正清和雅·禅院酒店

项目地点:中国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

业主单位:当代置业(安徽)

设计时间:2018年2月—2018年6月

竣工时间:2018年

基地面积:5 605 m²

总建筑面积:2 850 m²

建筑设计: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宋照青、熊星、林琼华、章志武

摄影团队:是然建筑摄影 Schran Images & 张骑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可以用来理解建筑与空间的关系。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故而,“有”给人以便利,“无”则发挥了作用。[1]

“建筑”与“空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有”和“无”的关系[1],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之间存在着过渡性空间——灰空间。本文以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设计为例,从灰空间的建筑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

基地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柯村,毗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2],距离铁路池州站30.6 km,距新河镇站26.6 km,距九华山机场30.4 km;西侧边界为九华山风景区主要道路——佛光大道,是该地区与外界连接的重要通道。

左图:远望建筑

右图:总平面图

1 禅意建筑的原生理念

“禅”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庄子·寓言》一书,“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相环,莫得其伦,是为天均”[3]。从古至今,“禅”在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哲学思想,可解析生命价值和自然本质。禅意是一种意境空间,是“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多重空间感受,可以实现人与空间的联想共鸣。

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致力于打造人与空间共鸣的情感意境,解读禅意深层次的哲学内涵,使之贯穿于建筑环境的始终,使得建筑兼具功能性、艺术性、美学性。

2 “灰空间”在禅意建筑中的必要性

“灰空间”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比如柱廊、檐下、阳台、院落空间等,多为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形式[4],虽然最早提出“灰空间”理论的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但是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具有“灰空间”意味的构筑物,如亭、台、榭、廊、坊、轩,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界线,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5]。本项目以“禅意”为设计主旨,延续九华山当地文脉,运用灰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整体空间的意向氛围更富有情感与想象力。

2.1 弥补建筑机能的不足

在本项目中,灰空间可以丰富建筑功能[6],有效连接内外空间,形成有机过渡带,赋予空间引导性功能;丰富使用者的身体体验[6],从门厅步入前堂区域的过渡地段,可缓解体验者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的生理冲击;丰富使用者的心理体验[6],在体验者进入客房之后,既要保护体验者在客房中的隐私,又要让体验者仍能感受九华山文脉的氛围。

2.2 丰富建筑与空间层次

灰空间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空间,通过增加过渡形式、创造连接形式、充实介入内容三种方法助推内外空间的融合[6]。

在本项目中,建筑入口通过增加过渡形式,使其在原本的遮风、挡雨功能外,还丰富了空间层次,在吸引人流来访时形成了具有美学性质的视觉焦点;合院空间通过走廊等形式,化解院落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冲突性,在将建筑纳入院落时,也将院落空间还给建筑;阳台通过对九华山的风景进行框景,使四季之景纳入客房之中,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使得空间更具趣味性。

2.3 烘托环境中的情感意境

建筑屹立于环境之中,人类将自己受环境所影响的感官认知附着于建筑之上,使得建筑有了人类想象中的情感,烘托环境意境便成为了实现建筑情感的必要条件。灰空间通过承载物、艺术构图与空间推递三种方式烘托环境氛围,诠释建筑情感[6]。

“象”为形象,通过承载物进行情感演绎达到象外意境;艺术构图依托于中国山水画“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构图方式,营造空间远近、透视延伸的意境;空间推递围绕行进路径开展,依靠光影渲染、空间拉伸、玻璃反光等形式,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项目位于九华山下,千年的九华山、百年的徽派院落、几十年的佛像,均是九华山地域文脉传承的一部分,由山脉衍生出文脉,历史在演变中留下了独属于九华山当地的时代印记,一个好的环境意象能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3 禅意建筑“灰空间”的设计策略

九华山脚下,地藏王菩萨像,这些环境要素形成了建筑、佛像、山峰的强烈对比,然而三者之间又相互构成了视觉框景,基于以上分析,酒店在建筑整体形态上采用一个完整体量,空间手法上采用“灰空间”形式,使建筑与空间、环境相互渗透、延伸。

3.1 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视觉最先寻找的聚焦点,具有交通引导、人流疏散、遮阳、挡雨等功能[7],是体验者的第一重空间体验。酒店入口位于建筑的西南角,西立面亦是沿街主立面,平行于佛光大道,入口处沿着视觉点向内延伸至建筑内部,形成“三角形灰空间”,以灰空间惯用的连廊手法作为外围、门厅、庭院的过渡段,收于“三角形灰空间”深处。当视觉沿着入口方向继续往里探寻时,内庭院空间若隐若现,然而,因相隔水岸又不可直接迈入。进入建筑的路径没有直接对着门厅,而是面向这个“三角形灰空间”,间接引导体验者进入建筑内部的同时丰富空间层次,令体验者在探寻主入口时更具有趣味感。

主入口近景

主入口远景

3.2 合院空间

酒店的合院空间是四个小庭院围绕一个大庭院的形式,大小庭院均为不规则矩形空间,是体验者在行进路径中的第二重空间体验。

自入口空间进入禅院内部,庭院是不规则的矩形空间,竖向设计上进行了拉伸处理。庭院的东南角为视觉最高点,高14.50 m,东北角高为9.32 m,西北角高为10.60 m,西南角高为10.65 m,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峰,建筑高低错落盘旋而上地环绕在庭院四周,给体验者一种被包裹着的安全感。

映入眼帘的水院中庭,漂浮着两座落叶形状的“浮岛”,大小不一,位于中间位置的浮岛上有一棵枯树,建筑的屋檐在水院中形成了山峰状的倒影,为枯树提供了背景。

庭院外部,沿佛光大道自北向南观看,建筑的最高点依然是合院的东南角,本应封闭的合院,由于垂直空间的拉伸,使得全包围、隐秘的合院被外界看到如山峰棱角般的一角。屋顶的竖向垂直拉伸,将内部空间变得高挑,并附带强烈的包裹感,在佛光大道上若隐若现能探得庭院一二。

禅院深处延展到四个小庭院空间,均采用“四水归堂”设计手法,天井采用传统斗栱形式做法,墙面是贴面小青砖,每皮一顺一丁式。堂内设计上,四个小庭院分别采用水院、湿地、水塘、枯山水的处理手法。

入口空间与水院中庭之间的“四水归堂”,堂内空间连接水院中庭,将体验者的视点从入口引入禅院酒店的内部;沿着水院中庭的南侧连廊继续行走,端头是第二个“四水归堂”空间,堂内运用枯山水手法,摆放传统构筑物进行装饰;沿水院东侧连廊继续行走至尽端是第三个“四水归堂”空间,堂内为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鱼塘,使空间更为动感活跃;第三个“四水归堂”空间是通过玻璃盒子形式的茶室进行衔接过渡,茶室坐落于水院一隅;穿过北侧接待室,峰回路转,接待室与禅堂衔接处是第四个“四水归堂”空间,运用枯山水将内外空间过渡,实现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灰空间庭院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小庭院

“四水归堂”空间

水院中庭

3.3 阳台空间

阳台空间是体验者行进路径的第三重空间。阳台空间起到如下作用:其一为框景,让体验者进入室内后,通过阳台的构图形式,将九华山的风景框入视野之中;其二为借景,借九华山四季之景,将阳台空间作为媒介,用九华山四时变化烘托客房的室内氛围。

阳台空间

阳台空间属于体验者的私密空间,如果将阳台空间设计得过于封闭,那么就会失去框景与借景的乐趣;如果阳台空间过于开敞,那么就会缺乏私密性。将玻璃与格栅进行搭配,利用体块穿插手法,将格栅半包裹在玻璃盒子之上,并穿插于整体建筑的二层部分,既为一层提供了雨棚,又为二层提供了观赏风景的平台,保证开阔视野的同时,实现了阳台空间隐私性。

3.4 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贯穿于行进路径的始终,随着时间位移在视觉审美上不断进行着变化。该酒店在平面布局上多为一层,局部二层。水平交通空间以连廊的形式串联建筑,分布在内庭院周围,垂直交通空间以楼梯形式连接一层、二层建筑,位置为建筑的东南角,同时也是庭院内的最高点。

交通空间

水平交通空间临近水院一侧,采用枯黄色竹帘悬挂于二层建筑底部,既可缓解二层架空对空间产生的影响,又可起到遮阳效果;垂直交通空间临近水院一侧承接水平交通空间的竹帘装饰,南向外侧采用仿古木纹格栅垂直于地面,贯穿于整个南向交通空间部分,从室外看向室内,隐约看到梁柱的关系,使得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4 禅意建筑“灰空间”的美学思考

本项目的美学思考,一方面是针对建筑美学进行研究分析,对建筑形体及空间体验进行理性逻辑思考;另一方面是寄情于体验者的鉴赏与共鸣,来达到对正清和雅·禅院酒店“灰空间”的美学呈现。由此,本文主要从符号语言、选材形式、色彩感知、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8]。

符号语言方面,景观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点落式”符号语言形式,尤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建筑设计上运用合院形式、斗栱构建、一斗一眠的贴墙做法,提炼传统元素的意向来承载物。室内设计上,家具风格为复古形式,吊灯选择具有蜡烛元素符号的淡黄色进行装饰,零星错落排布,倒映在水院之中,使得水院空间更有穿透力。

建筑内部空间

选材形式方面,运用灰砖贴面、仿木铝板、铝格栅、菠萝格木斗栱构建、小青瓦、玻璃、竹帘等材料,将空间氛围烘托为返璞归真的意境,趋于质朴。

色彩感知方面,建筑整体基调为外冷内热。从场地外看建筑,小青瓦铺面屋顶与小青砖贴面围墙将建筑的基调定格为冷色调;内部空间采用木色基调进行选材,将围合的内部空间基调定格为暖色调,给人亲切、舒适的意境氛围。

生活方式方面,根据体验者的情感追求,进行建筑美学鉴赏,通过情景带入,引领体验者精神情绪,为体验者打造端正的态度、清静的心智、和谐的氛围、雅致的情趣,是本项目对于建筑美学的追求。

美学本就是哲学的范畴,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9]。在本项目中,从体验者的行进路径中进行解剖分析,第一空间为远景,体验者从车站一路行进到九华山脚下,站在场地入口,面向整个场地时,这一过程经历了九华山的山、水、房屋、环境,这段空间位移给体验者最直接、具象、物质的感官体验;第二空间为中景,体验者从场地入口走入禅院酒店中庭,建筑遮挡周边环境,但是禅院中的水院与玻璃幕将周遭环境映入其中,虽然看不到具象的九华山但是能清楚地感受到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是由空间观念进行再表征的,这一过程产生了我们所赋予的空间美的定义;第三空间为近景,当体验者进入室内,开窗与阳台的结构对九华山的美景进行框景,借九华山的景丰富室内空间,这层空间体验既有物质感又有想象感。如果说,第一空间是真实的,第二空间是想象的,那么当我们走入第三空间时,就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

5 结语

总而言之,禅意建筑“灰空间”的美学思考主要针对主体“人”的感官体验。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的设计,明确表达了禅意建筑“灰空间”在实际项目中的应对策略,它从入口空间、合院空间、阳台空间、交通空间四个方面入手,并着重运用合院空间解决了内外空间氛围不协调的过渡问题,实现了“灰空间”在禅意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意义。

(图片来源:图纸来源于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照片来源于是然建筑摄影)

[1] 赵洋.现代住区建筑外部空间序列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2] 新浪旅游.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这座山因为李白而改名[J].中国航班,2019(01):1.

[3] 张岩,顾思晨.用意象来表情达意——《庄子》寓言简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90-95.

[4] 许惠萍.居住区户外灰空间营造基本原则探讨[J].群文天地,2011(06):76-76.

[5] 王金龙.建筑的灰空间[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1):页码不详.

[6] 熊芬芬.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作用[J].艺海,2011(06):89-89.

[7] 蒋波.传统与现代建筑入口空间功能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08):214-214.

[8] 武郑芳.禅宗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543(34):94-95.

[9] 崔颖.从空间批评理论角度解析《跨界》主人公简四的文化身份认同[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3.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0年第5期 面向未来的健康建筑林琼华《禅意建筑“灰空间”的美学思考: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林琼华,女,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资深设计总监,第十事业部 部长

网址:禅意建筑“灰空间”的美学思考: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 | 林琼华 | 时代建筑2020年第5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3131

相关内容

设计赏析:东方禅意美学庭院空间——福建悦武夷茶生活美学酒店
华高莱斯丨文旅瞭望:禅修旅行(三)——探寻禅意之境
南中国首家“禅文化”主题酒店,回归禅意生活
基于禅意美学的综合性陈设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研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空寂之间:日本建筑的极简禅境
待万物和平时,去过清音流水、暮鼓晨钟的禅意十足生活
室内装修风格禅意
回归禅意生活 体验开封首家禅意文化主题酒店
建筑学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