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适应性考试卷
驾驶执照考试:科目一理论-科目二路考-科目三路考 #生活技巧# #工作学习技巧# #技能认证指南#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适应性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鹰,我在浩渺的天空肆意地震羽盘旋兴之所至时喙边会流淌出悠然的曲调;我最爱身下累累(léi)沙丘明媚硬朗的颜色,最喜烈烈朔风在我身上摩挲(suō)出命运的纹路。
B.我思忖(cǔn)中国传统文人的共性:他们不管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yníg)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肥粉渍,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独特的毛笔字。
C.在大观园中精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jiáo)揉,毕竟农舍野趣只在最惬(qiè)意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发阵阵惊叹,但最让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市井服饰的整体鲜亮。
D.不得不说,人的生命状态的构建是极其复杂的,面壁十年,博览诸子,形迹万里,宦海沉浮,人格精神的吐纳几乎是一种混(hùn )沌的存在,暧昧飘忽,不可轻易觇(chān)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甲】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的时代。
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乙】金庸的大多数作品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书剑恩仇录》(小说)《绝代佳人》(剧本)就继承了晚清以来的通俗文学传统,但最终融入了主流文化。
【丙】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
(1)文段中的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圭臬 B.本来 C.泥沙俱下 D.亚文化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已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完善取决于对必然性律令的遵守、仁爱之心的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加深。
C.瓦妮莎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成立一个曼巴体育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一起帮助在这次直升飞机失事中的其他遇难者的家庭。
D.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到“青山一道同云雨”,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古诗,人道主义得到弘扬。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社会要求人们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必须态度崇敬和行为有止的伦理规范。“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要“自强不息”, 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它告诫人类应 ①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 ② ,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5.以下分别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标识。请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三个标识在设计元素上的共性,并分述各自的标志性元素。
共性:
分 述:
中 行
农 行
工 行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正如机器取代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的重复脑力劳动,司机、翻译、客服、快递员、裁判员等都可能成为消失的职业,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也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与趋势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必须褪去工业社会的功利烙印。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挣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将不再重要。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将加速推动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
——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材料二:
面向未来社会,学校课程应该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面对同样必修的课程,让不同水准的学生学习不一样层级的课程;让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效率快慢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必修的课程;面对不同兴趣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学习;面对有特殊天赋、特别潜质、特殊兴趣、特别需求、特异才能的学生,为之量身定制开设特需课程给予特定的时间空间、特殊的教育资源、特别的教师指导。
开放的空间给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学术课程主题整合,主题就是依据。要实现整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提出这个学科或跨学科的本质问题与概念,这既是衡量其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学术课程主题整合的关键所在。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真实的学习有三个关键要素:情境一现实的需要;实践一方法的掌握;思维一发展与提升。实践课程既提供了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同时在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并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在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完善产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而项目课程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创造等高阶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地理解知识概念,实现跨越情境的成功迁移,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进而形成素养。优秀的学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统一,智慧的教学是学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
材料三: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时代紧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改革和教育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性,但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前段时间,有学校给学生发了一个类似“紧箍咒”一样的东西,戴上之后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专注听讲。我觉得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新技术应用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读懂学生、发现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曹培杰《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1)下列对材料中“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一句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前所未有的活跃,但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
B.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统一和标准化教学流程,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智慧。
C.给学生戴上“紧箍咒”来监控学生是否专注听讲,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
D.新技术应用是为了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回归人性本质,全新的育人目标将加速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等。
B.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教师将摆脱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更加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定制学习方案。
C.学术课程整合要以主题为依据,教师要善于提出“大问题”“大任务”等知识概念,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
D.项目课程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形成素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将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改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先生
斯继东
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
介绍人朝我做手势,俩人就噤声立在油冻的石门槛外。
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声音就是从板上发出来的,叮一声咚一声,无心搭脏,却每一记都不含糊。不能说不好听,却也说不上来是怎么个好听法。
那个人就是曾先生,那块板就是曾先生的琴——晦庵。
那年冬天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
曾先生收声立起。介绍人上前招呼,又急急忙忙说了我的不少好话。曾先生问我怎么称呼。我说别人都喊我曹嫂,曹操的曹。曾先生用嘴呵呵手,连声说,这姓好这姓好。
这姓怎么就好了呢,拗口饶舌的。可姓又由不得人挑,对吧? 总之,事情就这样三对六面定了。
第二日一早我便踏着小三轮去上班。我出门都踏小三轮。小三轮比脚踏车多个轮盘,骑着安心,还有个车斗,轻便些上街买点小菜,负重时下田畈搁几袋化肥,不大不小,都服贴。从桃源村到曾先生住的八都,大约有七八里路,一大半是机耕路,一小半是水泥马路。雪野煞静,连只麻雀也没有。小三轮吃着雪吱吱嘎就半个来钟头。曾先生的住处也好找,后街中段拐进去,一条两边长满青苔的狭狭的弄堂,笔直踏到底就到了。曾先生祖上应该是大户人家,青石板砌的台门一门到顶,门楣上“竹芭松茂”四个砖雕大字有些年份了。给小三轮上链条锁时,我又听到了琴声。天寒地冻的,曾先生这么早就起来了?果然,曾先生又在老地方拨他的算盘珠了。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曹嫂。我轻手轻脚走过,他又续了一句,你忙你的,不用顾忌我。说这话时,他的头还是没有抬起来,一双细细长长的手顾自拨弄着丝弦。
我给曾先生沏了一杯茶,递过去时发现案几太小,我就搬了条骨排凳到案几横头。搁下茶后,我就顾自忙了。
那天的日头很好,确实是扫扫涮涮洗洗晒晒的好时节。我里里外外忙碌时,曾先生坐在道地里晒日头看书。日头挪一挪,藤椅就跟着挪一挪。
等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已到中饭脚跟。我就问曾先生晏饭想吃什么,曾先生说随便。我又问那夜饭呢,曾先生又回对了句随便。没办法我只好问他早餐。这句曾先生回答得倒是细,说是六点光景去大街上吃的,一张大饼两根油条,加一碗咸豆浆。我再问,那么曾先生,中饭简单些,放碗麦面,夜里烧饭,一荤两素,侬看好不好?曾先生嗯了声。
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煤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等大件都是预备的,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十个人是吃,一个人也是吃,少了哪件灶间都不是灶间。我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头,曾先生把我打断了,你看着买吧。
曾先生放下书本站起来,口气更和缓一些:曹嫂,以后屋里缺什么,该需该用,你都直接添置吧,不用跟我商量。
等我踩着雪七袋八袋从市场返归来,就看见曾先生在屋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方步,像个小孩一样。曾先生显得有些兴奋。
清爽,清爽,煞清爽梅兰芳。曾先生说。
这不是大圣遗音过了管平湖先生的手吗?曾先生又讲。
梅兰芳我知道,曾先生这是在夸赞我。但后面那句我就听不懂了。大圣遗音是啥,管平湖先生又是哪个啊?
曾先生耐耐心心地告诉我说,大圣遗音是一床唐琴,国家一级文物,但之前因皮相破败不堪,一直被弃置在故宫的库房里,无人理睬。后来真身得以重现,靠的是王世襄的慧眼和管平湖的妙手。据说管平湖用了数十天的时间擦拭磨褪,一千多年过去,金徽与面漆居然都完好无损。看似灰白无光、漆皮尽脱的琴面,其实只是因长期水沤而凝了一层泥浆水锈。
呵呵,原来曾先生是调笑我把他家的陈年夹垢都洗掉了。
(节选自中篇小说《禁指》)
(1)第一段是如何刻画曾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2)划横线两句分别表现曾先生怎样的心理?
①他又续了一句
②曾先生把我打断了
(3)曹嫂工作称职,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4)本文在叙述上很有特色,试作简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录二叟语
宋·何耕
立春日,通天下郡邑,设土牛而磔之,谓之班春,所从来旧矣。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黎明,尹率掾属相与祠句芒(传说中掌管草木的神),环牛而鞭之三匝,退而纵民磔牛。民欢哗攫攘,尽土乃已。俗谓其土归置之耕蚕之器上,则茧孳而稼美,故争得之,虽,一丸不忍弃。岁率以为常。
绍兴丙子余往观焉,见二叟立牛侧。一叟抚牛而叹曰“是孰象似汝?孰丹垩汝?孰引群俎豆而罗拜汝?方旗旄、金鼓、俳优、侏儒、百伎之戏,杂然而前陈,以导汝至此,而空一府之人以观汝也,不亦荣而甚可乐欤!俄而挺者竞进,击者交下,而汝始碎首折骨矣!譟者、夺者、负者、趋者,而汝始荡为游尘,
散为飘风矣!呜呼,悲哉!今夫富贵之家,倚势而怙宠,役物以自奉,嘘吸生风云,叱咤为雷霆,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有不似兹牛之始至者乎?及其权移而运去,大者殒身赤族,小者触刑抵罪,虽三尺孺子莫不闻而哀之,有不似兹牛之既磔者乎?吾悲夫庆吊之相蹑于俯仰之间也。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吾是以叹。”
一叟局局然笑曰:“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彼既不知其为牛矣,则虽象似之,丹垩之,俎豆而罗拜之,与夫旗旄、金鼓、俳优、休儒、百伎之戏,迎而致之,空一府而观之,彼且何荣而何喜乎哉?彼既不知其非牛矣,则虽击之,碎之,败之,负之,彼且何惧而何戚乎哉?牛固无所喜愠,而世之人方且认外物以为己有。其未得也,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其有愧于兹牛多矣,而造物者初何与焉?庄子曰:适来,时也;适去,顺也安时而处顺,忧乐不能入也。“子何庸叹?尝试以是观之。”
余竦然异其言,迫而问之:“若何为,者也?”二叟皆不告而去。余归而录之。蜀固多隐君子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 谨:认真从事
B.孰丹垩汝 ? 丹垩 : 涂 抹 装 扮
C.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 偃然:骄傲自得
D.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 术:技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一丸不忍弃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杂然而前陈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则虽象似之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D.若何为者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班春”活动时,民众争相夺取碎牛的土片,人们认为将这些土片拿回去放在耕地养蚕器具上,可以使蚕茧繁生,庄稼茂盛。
B.土牛始而光荣,继而被击毁成游尘,第一位老头以此来比喻那些仗势役人的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下场,表达了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感叹。
C.第二位老头否定了第一个老头的感叹,认为世人对外物或快乐或忧愁的行为是可悲的, 要像庄子说的那样安时处顺,忧乐就不会在心。
D.文章写两位老头的语言,句式灵活多变,行文生动,很具感染力。在正反对比中,作者批驳了第一位老头的意见,张扬了庄子式的超脱。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 何 言 之 陋 邪 是 安 从 生 自 土 而 为 泥 自 泥 而 为 牛 土 不 知 其 为 牛也 自 牛 而 遭 磔 磔 而 复 为 土 土
不 知 其 非 牛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吾是以叹。
②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时世行》两首
唐·杜荀鹤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两诗都反映百姓穷苦境况,共同原因是 和 。
(2)两诗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子曰:“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孔子家语》)
陈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后汉书》)
(1)“道之以政”的“政”在句中的意思是 ;“有耻且格”的“格”在句中的意思是 。
(2)孔子与陈宠对“刑”“礼”关系的主张有何不同?试作简析。
四、古诗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岂无山歌与村笛? 。 ,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琵琶行》)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 (李白《蜀道难》)
(3) ,弃脂水也; ,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4)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论语》)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梦入神山教神妪, 。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五、作文(60 分)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 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了此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A.“震羽”中“震”应改为“振”;C.“矫揉”中的“矫”应读作“jiǎo”;
D. 形迹应为行迹B.全部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对字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多音字、易误读字、形近字、方言字等。记忆时要注意多音字的不同意义,据义定音;注意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做到准确识记;注意形近字的不同读音,可以据形定音。解题时,需要结合平时的积累逐个辨别,做到准确无误。
2.【答案】(1)A
(2)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彩等。A.圭臬: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语境是网络文学被我们奉为经典,应把“圭臬”改为“经典”;B.本来:原有的;原先,先前;表示理所当然。语境是说金庸作品是通俗文学,这种看法是理所当然的,使用正确;C.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语境是网络小说好坏混杂,使用正确;D.亚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语境是网络文艺是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使用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常考的标点符号有9种:问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书名号以及破折号。本题着重考查顿号,应了解顿号的用法结合原文辨析使用是否正确。“电影”和“电视剧”是词语,是并列关系,都是“看”的宾语,“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应用顿号。故选A。
故答案为:⑴A;⑵A;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司语意义及用法。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运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3.【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辨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A.成分残缺。“具有由已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具有……的特点”;B.搭配不当。“社会责任感的加深”表述有误,“社会责任感”和“加深”,不搭配,应改为“加强”;C.正确。D.结构混乱。“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古诗,人道主义得到弘扬”应改为“弘扬了人道主义”。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另外,还要考虑到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日常用法等。
4.【答案】①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②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语段对“敬畏伦理”的观点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一处根据语段中对“敬”的含义解释中“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及后面的分号推断,后面对“畏”的解释应该与之相对,应该是“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第二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推断,应该应该与前句构成转折关系,应该是“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
故答案为:①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②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5.【答案】共性:都借用了中国古币铜钱外圆内方的造型,代指金融之意。;分述:中国银行,中间为“中”字的变形;农业银行,中间为麦穗(或田字)造型,代表农业;工商银行,中间为“工”字的变形。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解答此题需要先审清题目,图中有三个银行的标识,与中国古币铜钱相同,但是图案又不同,中国银行里面是个“中”字;农业银行中间是个麦穗,也像个“田”字,工商银行中间是个“工”字,根据这些发现与理解概括出他们的共性与不同点即可。
故答案为:共性:都借用了中国古币铜钱外圆内方的造型,代指金融之意。分述:中国银行,中间为“中”字的变形;农业银行,中间为麦穗(或田字)造型,代表农业;工商银行,中间为“工”字的变形。
【点评】 高考图(表)文转换题特点如下:
1.考查的综合性明显
图文、表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2.考题选材生活化突出
近几年图文、表文转换题的选材非常生活化,内容涉及亲情、节约水资源、网络语言等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由此可见,该题型走向生活,体现实用性、人文性、情趣性的趋势较为明显。
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是高考图表题的两大类型,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性较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表面上是“看图说话”,实际上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准确、鲜明、生动、连贯等多个考点,其实是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而这两个类型又包括多种考查形式。
表文转换:表格文字转换、柱形图表文字转换、曲线图表文字转换、饼式图表文字转换、结构图表文字转换。
图文转换:徽标文字转换、图片文字转换、漫画文字转换。
本题便属于“徽标文字转换”题型。
6.【答案】(1)B
(2)B
(3)①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从原文中“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可得出结论。②人工智能使学校课程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原文中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可得出结论。③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从原文中“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可得出结论。
【知识点】新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要回到原文中,仔细辨别选项的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关键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仔细辨别正误。B.据原文“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并非选项中的“完全取代”。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根据材料一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从原文中“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可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二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使学校课程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原文中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可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三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从原文中“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可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 ①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从原文中“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可得出结论。②人工智能使学校课程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原文中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可得出结论。③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从原文中“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可得出结论。
【点评】(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和深度思考某种特点的综合分析能力。做题时首先找到每个选项的在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每个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是否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每个选项常见的错误:绝对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7.【答案】(1)①用“我”的视角与观感,侧面展现曾先生形象,“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刻画曾先生的给“我”的第一印象。②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亮晶晶”暗示人物晶亮纯粹的形象。③从外貌、动作方面来刻画曾生瘦颀、忙碌、专注的形象。
(2)①怕“我”犯难,续说一句,以打消“我”的顾忌。②对“我”信任,不想理会家里的俗务,全权托付给“我”。
(3)①守时,如“一早”去上班。②本分,怕打扰曾先生,如“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③工作态度细致、有主动性,如“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④勤快能干,陈年夹垢都洗掉。
(4)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用“我”的行动与心理串联起对曾先生形象的刻画。②采用第一人称,使叙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饱含情感。③叙述语言口语化,富有方言色彩,使文章别有韵味。④以顺叙为主,第五段有插叙,交代了“我”去曾先生家做保姆的缘由。⑤叙述雅俗相间,文末曾先生对大圣遗音的介绍,丰富了内容,给口语化的叙述增添了几分雅趣。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一段首先通过“我”的第一印象,侧面展现了曾先生的形象,如“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正面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表现曾先生的瘦颀、忙碌、专注;其次,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如“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晦暗的环境越发衬托出冰棱的“亮晶晶”,而“亮晶晶”暗示人物晶亮纯粹的形象。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①“他又续了一句”,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曹嫂”“你忙你的,不用顾忌我”,“我”初到曾先生家做事,有些不知所措,这句话体现出曾先生的细心,他注意到了“我”的状态,说这句话是为了怕“我”犯难,打消“我”的顾忌。②“曾先生把我打断了”,结合前后语境“我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你看着买吧”,“我”想给灶间添置东西,正在向曾先生汇报,而曾先生没有听完就说“你看着买吧”,说明他对“我”信任,也说明他不想理会家里的俗务,全权托付给“我”。
(3)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再整合概括。首先找出体现曹嫂工作称职的句子。如“第二日一早我便踏着小三轮去上班”,说明曹嫂“守时”;“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我轻手轻脚走过”,说明曹嫂恪守本分,怕打扰曾先生;“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煤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等大件都是预备的,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说明曹嫂工作细致、主动;“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我踩着雪七袋八袋从市场返归来”“原来曾先生是调笑我把他家的陈年夹垢都洗掉了”,说明曹嫂勤快能干。
(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的技巧的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文本的叙述是从“曹嫂”的视角叙述,采用的人称是第一人称我,这样写,以“我”与曾先生相处的过程中的见闻感受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叙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饱含情感。从叙述顺序来看,只有第五段“那年冬天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有插叙,交代了“我”去曾先生家做保姆的缘由;其余段落都是顺叙。从叙述语言来看,叙述雅俗相间,有口语化和方言色彩的,如“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服贴门槛脚跟”“壁壁角角”等,使得文章别有韵味;同时文中又有文言色彩的表达,如“大圣遗音是一床唐琴,国家一级文物,但之前因皮相破败不堪,一直被弃置在故宫的库房里,无人理睬。后来真身得以重现,靠的是王世襄的慧眼和管平湖的妙手”,文末曾先生对大圣遗音的介绍,丰富了内容,给口语化的叙述增添了几分雅趣。
故答案为: (1)①用“我”的视角与观感,侧面展现曾先生形象,“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刻画曾先生的给“我”的第一印象。②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亮晶晶”暗示人物晶亮纯粹的形象。③从外貌、动作方面来刻画曾生瘦颀、忙碌、专注的形象。
(2)①怕“我”犯难,续说一句,以打消“我”的顾忌。②对“我”信任,不想理会家里的俗务,全权托付给“我”。
(3)①守时,如“一早”去上班。②本分,怕打扰曾先生,如“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③工作态度细致、有主动性,如“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④勤快能干,陈年夹垢都洗掉。
(4)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用“我”的行动与心理串联起对曾先生形象的刻画。②采用第一人称,使叙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饱含情感。③叙述语言口语化,富有方言色彩,使文章别有韵味。④以顺叙为主,第五段有插叙,交代了“我”去曾先生家做保姆的缘由。⑤叙述雅俗相间,文末曾先生对大圣遗音的介绍,丰富了内容,给口语化的叙述增添了几分雅趣。
【点评】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再整合概括。
(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的技巧的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8.【答案】(1)D
(2)B
(3)D
(4)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5)①我又悲叹那造物主(自然)捉弄人,为什么要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②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D.术:权术。译文:玩弄权术,施展阴谋,一定要把它弄来。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连词,表让步,即使/连词,表转折,虽然。B.连词,表修饰。C.顺承连词,那么/转折连词,可是,却。D.动词,做/介词,为了。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D.作者对第一位老头的意见并未否定,也没有张扬庄子式的超脱,可从末段看出。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邪”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对称句式,分别在前后断开;“也”字句末语气词,在其后停顿;“磔”“土”顶针,在中间断开。译文:你说话怎么这样鄙陋呢?它是从哪里来的?从土变成泥,从泥变成牛,土不知道它成为牛了;牛被打碎,打碎了又变成土,土不知道它不是牛了。最终划分为: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①悲:悲叹;造物者:自然,造物主;胡为:为什么;是以:因此。译文:我又悲叹那造物主(自然)捉弄人,为什么要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②殚:竭尽;幸:希望;少:稍微;可……乎:怎能不……呢?译文: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
故答案为:⑴D;⑵B;⑶D;
(4) 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5)我又悲叹那造物主(自然)捉弄人,为什么要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立春这一天,普天下的州县,都要用泥塑一头春牛再打碎它,叫做班春,这种风俗由来已久了。有关的说法大都是先代重视农业的意思。立春这天清晨,府尹率领属吏一起祭祀芒神,绕着土牛鞭打它三圈,然后退下来由着百姓去打碎土牛。百姓欢笑叫嚷,你争我夺,把土分光了才算完。民间说把碎牛的土拿回去放在耕地养蚕的器具上,就会蚕茧繁生,庄稼茂盛,因此大家争相夺取,即使是一个小土丸也不忍心抛掉。每年都是这样遵照老习惯迎春。
绍兴二十六年我去观看班春仪式,见到两个老头站在土牛旁边。一个老头抚摸着土牛叹息道:“是谁塑造了你?谁替你涂抹装扮?谁带着一群官吏祭祀你,列队向你跪拜?当旗帜、金鼓、杂戏、乐舞演员、各种杂耍,乱纷纷地摆在前面,引导着你来到这里,一府的人倾城出动来观看你,你不也很光荣而且很高兴吗!过一会儿手持棍棒的人争恐后地涌上来,打击接踵而下,于是你开始头碎骨折了!人们喧闹着、抢夺着、背负着、奔跑着,于是你开始被毁为游尘,随风飘散了!唉呀,多么令人悲伤!现在那些富贵人家,倚仗着权势,凭借着宠幸,奴役别人供自己享乐,呼吸之间风云变幻,大发脾气如同雷霆,骄傲自得地以为没有什么人比得上自己,哪里不像这土牛刚到这里的情形呢!等到他们权势转移,好运离去,大则杀身灭族,小则犯法获罪,即使是三尺高的孩子听说了也无不哀怜他们,哪里不像这牛被打碎之后的情形呢?我悲叹那喜庆与悲哀在瞬间相随而来。我又悲叹那造物主为什么要把人捉弄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
另一个老头俯身大笑,说道:“你说话怎么这样鄙陋呢?它是从哪里来的?从土变成泥,从泥变成牛,土不知道它成为牛了;牛被打碎,打碎了又变成土,土不知道它不是牛了。它既然不知道它是牛,那么即使塑造它,涂抹它,祭祀它,跪拜它,用那些旗帜、金鼓、杂戏、乐舞演员、各种杂耍迎来它,倾城出动来观看它,它又有什么光荣什么喜悦呢;它既然不知道它不是牛,那么即使鞭打它,弄碎它,毁坏它,背走它,它又有什么害怕什么悲哀呢!牛本来没有什么喜悦、怨怒,而世上的人却把外物看成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得到的时候,玩弄权术,施展阴谋,一定要把它弄来;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他们有愧于这土牛的太多了!和造物主又有什么关系呢?庄子说:‘生命偶然而来,便顺时而生;生命偶然而去,便顺时而死。生时安于其生,死时便顺其死,哀乐就不能进入心里了。’您何必叹息?试着用这种眼光来看一看吧。”
我肃然起敬,觉得这些话非同凡响,靠近他们问道:“你们是做什么的?”两个老头都不答话就走了。我回来记下了他们的话。蜀地本来就有许多隐逸的君子啊!
9.【答案】(1)战争(战乱、兵灾);税收(赋税)
(2)第一首:①议论结尾,直抒胸臆。“任是”假设,突出无处可避的悲惨处境;“无计避征徭”,直接点明主题。②对比,假设的深山与现实的无可逃避形成对比,突出赋税之严苛。第二首:①描写场景结尾(答“以景结情”也可)。鸡犬星散,日落倚门,衬托出家破人亡的惨境。②比喻:用“鸡犬”来比喻妻离子散的境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在充分理解两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造成映百姓穷苦境况的共同原因。第一首诗中写到“夫因兵死守蓬茅”“桑柘废来犹纳税”,由此可知是战乱和赋税造成了百姓穷苦。第二首诗中写到“为著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很多家里的青壮年都死在乐战场上,这种情况下,官府的赋税一点都没少,所以也是战乱和赋税造成了百姓穷苦。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尾联内容具体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第一首诗尾联“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人说任凭再远的深山都没有办法逃避征税,写出了百姓的悲惨遭遇。直接表明造成百姓苦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沉重的赋税,直抒胸臆。另外将假设的深山与现实中的无处可逃形成对比,突出赋税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第二首诗尾联“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是写景,这种手法叫做以景结情。写的是平常百姓家中的鸡犬如今没了主人,都散落在外,而黄昏时只剩下老人独自倚门,这些都衬托出很多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境。“鸡犬”采用了比喻修辞,比喻百姓家庭妻离子散的惨状。
故答案为: (1)战争(战乱、兵灾)、税收(赋税)
(2)第一首:①议论结尾,直抒胸臆。“任是”假设,突出无处可避的悲惨处境;“无计避征徭”,直接点明主题。②对比,假设的深山与现实的无可逃避形成对比,突出赋税之严苛。
第二首:①描写场景结尾(答“以景结情”也可)。鸡犬星散,日落倚门,衬托出家破人亡的惨境。 ②比喻:用“鸡犬”来比喻妻离子散的境况。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在充分理解两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造成映百姓穷苦境况的共同原因。第一首译文: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尾联内容具体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第二首译文:经历了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这村子中事事都叫人伤心。因为修建军队营寨,村中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光了。因为组建乡兵,村中的青壮年都战死沙场,老头儿都断绝了子孙。在这种时候,官府的赋税却一点儿不能少,还像太平无事的年成一样征收。不但本乡如此,其他州县也未曾有过安抚体恤。
现在连鸡犬都星散而不知去向,只剩下老人在日落时孤零零地倚着柴门叹息。
10.【答案】(1)政令,法制,禁令;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2)孔子认为礼比刑更重要,陈宠认为礼与刑互为表里,同等重要。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对其意义进行揣测。“政”应是名词,可解释为“政令”“法制”“禁令”。“道之以政”意思是用政令来训导百姓。“格”应解释为“内心归附”“心悦诚服”。“有耻且格”是用道德和礼数来规范百姓后的结果,可译为“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孔子的观点对应原文句子是“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关键词是“太上”和“其次”,说明他认为以德教民比用刑罚教导更重要。陈宠认为“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礼和刑同等重要,互为表里,要相互配合。
故答案为: (1)政令,法制,禁令;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2)孔子认为礼比刑更重要,陈宠认为礼与刑互为表里,同等重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11.【答案】(1)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
(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
(3)渭流涨腻;烟斜雾横
(4)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呕哑嘲哳”“攀援”“萦”“腻”“悱”“隅”“蛟”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 ⑵ 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 ⑶ 渭流涨腻烟斜雾横 (4)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
12.【答案】【参考例文】
从楚王失弓说开去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可见他们的差异。
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很心痛。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国土上丢了东西,不过是让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会跑到其他国家去。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失与得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找也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在别人眼里,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弓,肯定是一件难过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所以,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他认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洒脱,但毕竟还囿于“楚”地,视野还不够宽阔。
而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孔子说“人失之,人得之”,虽然比楚王视野广大,但依然停留在人的范畴里,算不上天道。他看问题的眼光,显然又宽广了一筹。
从故纸堆里翻出这则故事,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掉书袋,而是觉得这件事对我们现代人有启迪。拉罗什夫科说:“各种人与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了才能判断得最好。”我们当然难与圣人相比,但是,他们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
当今社会,金钱崇拜,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太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心灵的自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由故事类材料、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该故事类材料又可分化为三个角度,分别代表对待问题(得失)的三种态度及思想境界。从楚王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的胸怀与气度。从孔子的角度看,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人失之,人得之”,胸怀更宽广。孔子的话主要反映的是他的政治思想,他主张突破国的狭隘概念,对应现在来说,类似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分国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彰显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老子的角度来看,在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平等共生的广大背景下,根本就无所谓得失。老子的话反映的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然万物平等,包括人在内,因此在天地自然之内,万物遵循它的规律运行,彼此间和谐共生,“我”失即“他”得,“我”得即“他”失。但从材料整体角度来看,楚王、孔子、老子对同一件事,关注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了他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又决定他看世界、看问题(得失)的方式,决定他的一言一行。我们不宜过多评论楚王、孔子、老子的思想境界的高下,三者对待得失的态度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的关注点可以更多,思想境界可以更开阔,视野可以更广远,我们的胸怀、视野最好不要固化。参考立意: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看淡个体得失,兼怀天下众生。得与失的辩证关系。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
【点评】 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阐释类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由故事类材料、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适应性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鹰,我在浩渺的天空肆意地震羽盘旋兴之所至时喙边会流淌出悠然的曲调;我最爱身下累累(léi)沙丘明媚硬朗的颜色,最喜烈烈朔风在我身上摩挲(suō)出命运的纹路。
B.我思忖(cǔn)中国传统文人的共性:他们不管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yníg)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肥粉渍,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独特的毛笔字。
C.在大观园中精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jiáo)揉,毕竟农舍野趣只在最惬(qiè)意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发阵阵惊叹,但最让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市井服饰的整体鲜亮。
D.不得不说,人的生命状态的构建是极其复杂的,面壁十年,博览诸子,形迹万里,宦海沉浮,人格精神的吐纳几乎是一种混(hùn )沌的存在,暧昧飘忽,不可轻易觇(chān)视。
【答案】B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A.“震羽”中“震”应改为“振”;C.“矫揉”中的“矫”应读作“jiǎo”;
D. 形迹应为行迹B.全部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对字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多音字、易误读字、形近字、方言字等。记忆时要注意多音字的不同意义,据义定音;注意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做到准确识记;注意形近字的不同读音,可以据形定音。解题时,需要结合平时的积累逐个辨别,做到准确无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甲】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的时代。
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乙】金庸的大多数作品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书剑恩仇录》(小说)《绝代佳人》(剧本)就继承了晚清以来的通俗文学传统,但最终融入了主流文化。
【丙】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
(1)文段中的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圭臬 B.本来 C.泥沙俱下 D.亚文化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1)A
(2)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实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彩等。A.圭臬: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语境是网络文学被我们奉为经典,应把“圭臬”改为“经典”;B.本来:原有的;原先,先前;表示理所当然。语境是说金庸作品是通俗文学,这种看法是理所当然的,使用正确;C.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语境是网络小说好坏混杂,使用正确;D.亚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语境是网络文艺是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使用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常考的标点符号有9种:问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书名号以及破折号。本题着重考查顿号,应了解顿号的用法结合原文辨析使用是否正确。“电影”和“电视剧”是词语,是并列关系,都是“看”的宾语,“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应用顿号。故选A。
故答案为:⑴A;⑵A;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司语意义及用法。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运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已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完善取决于对必然性律令的遵守、仁爱之心的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加深。
C.瓦妮莎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成立一个曼巴体育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一起帮助在这次直升飞机失事中的其他遇难者的家庭。
D.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到“青山一道同云雨”,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古诗,人道主义得到弘扬。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辨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A.成分残缺。“具有由已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具有……的特点”;B.搭配不当。“社会责任感的加深”表述有误,“社会责任感”和“加深”,不搭配,应改为“加强”;C.正确。D.结构混乱。“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古诗,人道主义得到弘扬”应改为“弘扬了人道主义”。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另外,还要考虑到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日常用法等。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社会要求人们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必须态度崇敬和行为有止的伦理规范。“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要“自强不息”, 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它告诫人类应 ①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 ② ,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答案】①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②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语段对“敬畏伦理”的观点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一处根据语段中对“敬”的含义解释中“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及后面的分号推断,后面对“畏”的解释应该与之相对,应该是“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第二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推断,应该应该与前句构成转折关系,应该是“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
故答案为:①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②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5.以下分别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标识。请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三个标识在设计元素上的共性,并分述各自的标志性元素。
共性:
分 述:
中 行
农 行
工 行
【答案】共性:都借用了中国古币铜钱外圆内方的造型,代指金融之意。;分述:中国银行,中间为“中”字的变形;农业银行,中间为麦穗(或田字)造型,代表农业;工商银行,中间为“工”字的变形。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解答此题需要先审清题目,图中有三个银行的标识,与中国古币铜钱相同,但是图案又不同,中国银行里面是个“中”字;农业银行中间是个麦穗,也像个“田”字,工商银行中间是个“工”字,根据这些发现与理解概括出他们的共性与不同点即可。
故答案为:共性:都借用了中国古币铜钱外圆内方的造型,代指金融之意。分述:中国银行,中间为“中”字的变形;农业银行,中间为麦穗(或田字)造型,代表农业;工商银行,中间为“工”字的变形。
【点评】 高考图(表)文转换题特点如下:
1.考查的综合性明显
图文、表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2.考题选材生活化突出
近几年图文、表文转换题的选材非常生活化,内容涉及亲情、节约水资源、网络语言等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由此可见,该题型走向生活,体现实用性、人文性、情趣性的趋势较为明显。
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是高考图表题的两大类型,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性较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表面上是“看图说话”,实际上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准确、鲜明、生动、连贯等多个考点,其实是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而这两个类型又包括多种考查形式。
表文转换:表格文字转换、柱形图表文字转换、曲线图表文字转换、饼式图表文字转换、结构图表文字转换。
图文转换:徽标文字转换、图片文字转换、漫画文字转换。
本题便属于“徽标文字转换”题型。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正如机器取代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的重复脑力劳动,司机、翻译、客服、快递员、裁判员等都可能成为消失的职业,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也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与趋势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必须褪去工业社会的功利烙印。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挣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将不再重要。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将加速推动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
——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材料二:
面向未来社会,学校课程应该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面对同样必修的课程,让不同水准的学生学习不一样层级的课程;让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效率快慢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必修的课程;面对不同兴趣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学习;面对有特殊天赋、特别潜质、特殊兴趣、特别需求、特异才能的学生,为之量身定制开设特需课程给予特定的时间空间、特殊的教育资源、特别的教师指导。
开放的空间给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学术课程主题整合,主题就是依据。要实现整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提出这个学科或跨学科的本质问题与概念,这既是衡量其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学术课程主题整合的关键所在。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真实的学习有三个关键要素:情境一现实的需要;实践一方法的掌握;思维一发展与提升。实践课程既提供了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同时在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并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在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完善产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而项目课程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创造等高阶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地理解知识概念,实现跨越情境的成功迁移,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进而形成素养。优秀的学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统一,智慧的教学是学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
材料三: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时代紧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改革和教育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性,但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前段时间,有学校给学生发了一个类似“紧箍咒”一样的东西,戴上之后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专注听讲。我觉得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新技术应用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读懂学生、发现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曹培杰《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1)下列对材料中“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一句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前所未有的活跃,但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
B.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统一和标准化教学流程,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智慧。
C.给学生戴上“紧箍咒”来监控学生是否专注听讲,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
D.新技术应用是为了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回归人性本质,全新的育人目标将加速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等。
B.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教师将摆脱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更加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定制学习方案。
C.学术课程整合要以主题为依据,教师要善于提出“大问题”“大任务”等知识概念,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
D.项目课程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形成素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将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改变。
【答案】(1)B
(2)B
(3)①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从原文中“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可得出结论。②人工智能使学校课程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原文中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可得出结论。③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从原文中“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可得出结论。
【知识点】新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要回到原文中,仔细辨别选项的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关键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仔细辨别正误。B.据原文“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并非选项中的“完全取代”。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根据材料一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从原文中“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可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二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使学校课程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原文中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可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三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从原文中“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可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 ①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从原文中“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可得出结论。②人工智能使学校课程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为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原文中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可得出结论。③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从原文中“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可得出结论。
【点评】(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和深度思考某种特点的综合分析能力。做题时首先找到每个选项的在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每个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是否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每个选项常见的错误:绝对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先生
斯继东
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
介绍人朝我做手势,俩人就噤声立在油冻的石门槛外。
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声音就是从板上发出来的,叮一声咚一声,无心搭脏,却每一记都不含糊。不能说不好听,却也说不上来是怎么个好听法。
那个人就是曾先生,那块板就是曾先生的琴——晦庵。
那年冬天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
曾先生收声立起。介绍人上前招呼,又急急忙忙说了我的不少好话。曾先生问我怎么称呼。我说别人都喊我曹嫂,曹操的曹。曾先生用嘴呵呵手,连声说,这姓好这姓好。
这姓怎么就好了呢,拗口饶舌的。可姓又由不得人挑,对吧? 总之,事情就这样三对六面定了。
第二日一早我便踏着小三轮去上班。我出门都踏小三轮。小三轮比脚踏车多个轮盘,骑着安心,还有个车斗,轻便些上街买点小菜,负重时下田畈搁几袋化肥,不大不小,都服贴。从桃源村到曾先生住的八都,大约有七八里路,一大半是机耕路,一小半是水泥马路。雪野煞静,连只麻雀也没有。小三轮吃着雪吱吱嘎就半个来钟头。曾先生的住处也好找,后街中段拐进去,一条两边长满青苔的狭狭的弄堂,笔直踏到底就到了。曾先生祖上应该是大户人家,青石板砌的台门一门到顶,门楣上“竹芭松茂”四个砖雕大字有些年份了。给小三轮上链条锁时,我又听到了琴声。天寒地冻的,曾先生这么早就起来了?果然,曾先生又在老地方拨他的算盘珠了。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曹嫂。我轻手轻脚走过,他又续了一句,你忙你的,不用顾忌我。说这话时,他的头还是没有抬起来,一双细细长长的手顾自拨弄着丝弦。
我给曾先生沏了一杯茶,递过去时发现案几太小,我就搬了条骨排凳到案几横头。搁下茶后,我就顾自忙了。
那天的日头很好,确实是扫扫涮涮洗洗晒晒的好时节。我里里外外忙碌时,曾先生坐在道地里晒日头看书。日头挪一挪,藤椅就跟着挪一挪。
等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已到中饭脚跟。我就问曾先生晏饭想吃什么,曾先生说随便。我又问那夜饭呢,曾先生又回对了句随便。没办法我只好问他早餐。这句曾先生回答得倒是细,说是六点光景去大街上吃的,一张大饼两根油条,加一碗咸豆浆。我再问,那么曾先生,中饭简单些,放碗麦面,夜里烧饭,一荤两素,侬看好不好?曾先生嗯了声。
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煤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等大件都是预备的,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十个人是吃,一个人也是吃,少了哪件灶间都不是灶间。我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头,曾先生把我打断了,你看着买吧。
曾先生放下书本站起来,口气更和缓一些:曹嫂,以后屋里缺什么,该需该用,你都直接添置吧,不用跟我商量。
等我踩着雪七袋八袋从市场返归来,就看见曾先生在屋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方步,像个小孩一样。曾先生显得有些兴奋。
清爽,清爽,煞清爽梅兰芳。曾先生说。
这不是大圣遗音过了管平湖先生的手吗?曾先生又讲。
梅兰芳我知道,曾先生这是在夸赞我。但后面那句我就听不懂了。大圣遗音是啥,管平湖先生又是哪个啊?
曾先生耐耐心心地告诉我说,大圣遗音是一床唐琴,国家一级文物,但之前因皮相破败不堪,一直被弃置在故宫的库房里,无人理睬。后来真身得以重现,靠的是王世襄的慧眼和管平湖的妙手。据说管平湖用了数十天的时间擦拭磨褪,一千多年过去,金徽与面漆居然都完好无损。看似灰白无光、漆皮尽脱的琴面,其实只是因长期水沤而凝了一层泥浆水锈。
呵呵,原来曾先生是调笑我把他家的陈年夹垢都洗掉了。
(节选自中篇小说《禁指》)
(1)第一段是如何刻画曾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2)划横线两句分别表现曾先生怎样的心理?
①他又续了一句
②曾先生把我打断了
(3)曹嫂工作称职,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4)本文在叙述上很有特色,试作简析。
【答案】(1)①用“我”的视角与观感,侧面展现曾先生形象,“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刻画曾先生的给“我”的第一印象。②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亮晶晶”暗示人物晶亮纯粹的形象。③从外貌、动作方面来刻画曾生瘦颀、忙碌、专注的形象。
(2)①怕“我”犯难,续说一句,以打消“我”的顾忌。②对“我”信任,不想理会家里的俗务,全权托付给“我”。
(3)①守时,如“一早”去上班。②本分,怕打扰曾先生,如“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③工作态度细致、有主动性,如“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④勤快能干,陈年夹垢都洗掉。
(4)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用“我”的行动与心理串联起对曾先生形象的刻画。②采用第一人称,使叙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饱含情感。③叙述语言口语化,富有方言色彩,使文章别有韵味。④以顺叙为主,第五段有插叙,交代了“我”去曾先生家做保姆的缘由。⑤叙述雅俗相间,文末曾先生对大圣遗音的介绍,丰富了内容,给口语化的叙述增添了几分雅趣。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一段首先通过“我”的第一印象,侧面展现了曾先生的形象,如“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正面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表现曾先生的瘦颀、忙碌、专注;其次,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如“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晦暗的环境越发衬托出冰棱的“亮晶晶”,而“亮晶晶”暗示人物晶亮纯粹的形象。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①“他又续了一句”,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曹嫂”“你忙你的,不用顾忌我”,“我”初到曾先生家做事,有些不知所措,这句话体现出曾先生的细心,他注意到了“我”的状态,说这句话是为了怕“我”犯难,打消“我”的顾忌。②“曾先生把我打断了”,结合前后语境“我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你看着买吧”,“我”想给灶间添置东西,正在向曾先生汇报,而曾先生没有听完就说“你看着买吧”,说明他对“我”信任,也说明他不想理会家里的俗务,全权托付给“我”。
(3)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再整合概括。首先找出体现曹嫂工作称职的句子。如“第二日一早我便踏着小三轮去上班”,说明曹嫂“守时”;“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我轻手轻脚走过”,说明曹嫂恪守本分,怕打扰曾先生;“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煤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等大件都是预备的,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说明曹嫂工作细致、主动;“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我踩着雪七袋八袋从市场返归来”“原来曾先生是调笑我把他家的陈年夹垢都洗掉了”,说明曹嫂勤快能干。
(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的技巧的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文本的叙述是从“曹嫂”的视角叙述,采用的人称是第一人称我,这样写,以“我”与曾先生相处的过程中的见闻感受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叙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饱含情感。从叙述顺序来看,只有第五段“那年冬天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有插叙,交代了“我”去曾先生家做保姆的缘由;其余段落都是顺叙。从叙述语言来看,叙述雅俗相间,有口语化和方言色彩的,如“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服贴门槛脚跟”“壁壁角角”等,使得文章别有韵味;同时文中又有文言色彩的表达,如“大圣遗音是一床唐琴,国家一级文物,但之前因皮相破败不堪,一直被弃置在故宫的库房里,无人理睬。后来真身得以重现,靠的是王世襄的慧眼和管平湖的妙手”,文末曾先生对大圣遗音的介绍,丰富了内容,给口语化的叙述增添了几分雅趣。
故答案为: (1)①用“我”的视角与观感,侧面展现曾先生形象,“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刻画曾先生的给“我”的第一印象。②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亮晶晶”暗示人物晶亮纯粹的形象。③从外貌、动作方面来刻画曾生瘦颀、忙碌、专注的形象。
(2)①怕“我”犯难,续说一句,以打消“我”的顾忌。②对“我”信任,不想理会家里的俗务,全权托付给“我”。
(3)①守时,如“一早”去上班。②本分,怕打扰曾先生,如“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③工作态度细致、有主动性,如“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④勤快能干,陈年夹垢都洗掉。
(4)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用“我”的行动与心理串联起对曾先生形象的刻画。②采用第一人称,使叙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饱含情感。③叙述语言口语化,富有方言色彩,使文章别有韵味。④以顺叙为主,第五段有插叙,交代了“我”去曾先生家做保姆的缘由。⑤叙述雅俗相间,文末曾先生对大圣遗音的介绍,丰富了内容,给口语化的叙述增添了几分雅趣。
【点评】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再整合概括。
(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的技巧的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录二叟语
宋·何耕
立春日,通天下郡邑,设土牛而磔之,谓之班春,所从来旧矣。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黎明,尹率掾属相与祠句芒(传说中掌管草木的神),环牛而鞭之三匝,退而纵民磔牛。民欢哗攫攘,尽土乃已。俗谓其土归置之耕蚕之器上,则茧孳而稼美,故争得之,虽,一丸不忍弃。岁率以为常。
绍兴丙子余往观焉,见二叟立牛侧。一叟抚牛而叹曰“是孰象似汝?孰丹垩汝?孰引群俎豆而罗拜汝?方旗旄、金鼓、俳优、侏儒、百伎之戏,杂然而前陈,以导汝至此,而空一府之人以观汝也,不亦荣而甚可乐欤!俄而挺者竞进,击者交下,而汝始碎首折骨矣!譟者、夺者、负者、趋者,而汝始荡为游尘,
散为飘风矣!呜呼,悲哉!今夫富贵之家,倚势而怙宠,役物以自奉,嘘吸生风云,叱咤为雷霆,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有不似兹牛之始至者乎?及其权移而运去,大者殒身赤族,小者触刑抵罪,虽三尺孺子莫不闻而哀之,有不似兹牛之既磔者乎?吾悲夫庆吊之相蹑于俯仰之间也。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吾是以叹。”
一叟局局然笑曰:“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彼既不知其为牛矣,则虽象似之,丹垩之,俎豆而罗拜之,与夫旗旄、金鼓、俳优、休儒、百伎之戏,迎而致之,空一府而观之,彼且何荣而何喜乎哉?彼既不知其非牛矣,则虽击之,碎之,败之,负之,彼且何惧而何戚乎哉?牛固无所喜愠,而世之人方且认外物以为己有。其未得也,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其有愧于兹牛多矣,而造物者初何与焉?庄子曰:适来,时也;适去,顺也安时而处顺,忧乐不能入也。“子何庸叹?尝试以是观之。”
余竦然异其言,迫而问之:“若何为,者也?”二叟皆不告而去。余归而录之。蜀固多隐君子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 谨:认真从事
B.孰丹垩汝 ? 丹垩 : 涂 抹 装 扮
C.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 偃然:骄傲自得
D.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 术:技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一丸不忍弃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杂然而前陈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则虽象似之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D.若何为者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班春”活动时,民众争相夺取碎牛的土片,人们认为将这些土片拿回去放在耕地养蚕器具上,可以使蚕茧繁生,庄稼茂盛。
B.土牛始而光荣,继而被击毁成游尘,第一位老头以此来比喻那些仗势役人的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下场,表达了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感叹。
C.第二位老头否定了第一个老头的感叹,认为世人对外物或快乐或忧愁的行为是可悲的, 要像庄子说的那样安时处顺,忧乐就不会在心。
D.文章写两位老头的语言,句式灵活多变,行文生动,很具感染力。在正反对比中,作者批驳了第一位老头的意见,张扬了庄子式的超脱。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 何 言 之 陋 邪 是 安 从 生 自 土 而 为 泥 自 泥 而 为 牛 土 不 知 其 为 牛也 自 牛 而 遭 磔 磔 而 复 为 土 土
不 知 其 非 牛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吾是以叹。
②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
【答案】(1)D
(2)B
(3)D
(4)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5)①我又悲叹那造物主(自然)捉弄人,为什么要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②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D.术:权术。译文:玩弄权术,施展阴谋,一定要把它弄来。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连词,表让步,即使/连词,表转折,虽然。B.连词,表修饰。C.顺承连词,那么/转折连词,可是,却。D.动词,做/介词,为了。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D.作者对第一位老头的意见并未否定,也没有张扬庄子式的超脱,可从末段看出。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邪”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对称句式,分别在前后断开;“也”字句末语气词,在其后停顿;“磔”“土”顶针,在中间断开。译文:你说话怎么这样鄙陋呢?它是从哪里来的?从土变成泥,从泥变成牛,土不知道它成为牛了;牛被打碎,打碎了又变成土,土不知道它不是牛了。最终划分为: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①悲:悲叹;造物者:自然,造物主;胡为:为什么;是以:因此。译文:我又悲叹那造物主(自然)捉弄人,为什么要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②殚:竭尽;幸:希望;少:稍微;可……乎:怎能不……呢?译文: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
故答案为:⑴D;⑵B;⑶D;
(4) 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5)我又悲叹那造物主(自然)捉弄人,为什么要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立春这一天,普天下的州县,都要用泥塑一头春牛再打碎它,叫做班春,这种风俗由来已久了。有关的说法大都是先代重视农业的意思。立春这天清晨,府尹率领属吏一起祭祀芒神,绕着土牛鞭打它三圈,然后退下来由着百姓去打碎土牛。百姓欢笑叫嚷,你争我夺,把土分光了才算完。民间说把碎牛的土拿回去放在耕地养蚕的器具上,就会蚕茧繁生,庄稼茂盛,因此大家争相夺取,即使是一个小土丸也不忍心抛掉。每年都是这样遵照老习惯迎春。
绍兴二十六年我去观看班春仪式,见到两个老头站在土牛旁边。一个老头抚摸着土牛叹息道:“是谁塑造了你?谁替你涂抹装扮?谁带着一群官吏祭祀你,列队向你跪拜?当旗帜、金鼓、杂戏、乐舞演员、各种杂耍,乱纷纷地摆在前面,引导着你来到这里,一府的人倾城出动来观看你,你不也很光荣而且很高兴吗!过一会儿手持棍棒的人争恐后地涌上来,打击接踵而下,于是你开始头碎骨折了!人们喧闹着、抢夺着、背负着、奔跑着,于是你开始被毁为游尘,随风飘散了!唉呀,多么令人悲伤!现在那些富贵人家,倚仗着权势,凭借着宠幸,奴役别人供自己享乐,呼吸之间风云变幻,大发脾气如同雷霆,骄傲自得地以为没有什么人比得上自己,哪里不像这土牛刚到这里的情形呢!等到他们权势转移,好运离去,大则杀身灭族,小则犯法获罪,即使是三尺高的孩子听说了也无不哀怜他们,哪里不像这牛被打碎之后的情形呢?我悲叹那喜庆与悲哀在瞬间相随而来。我又悲叹那造物主为什么要把人捉弄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
另一个老头俯身大笑,说道:“你说话怎么这样鄙陋呢?它是从哪里来的?从土变成泥,从泥变成牛,土不知道它成为牛了;牛被打碎,打碎了又变成土,土不知道它不是牛了。它既然不知道它是牛,那么即使塑造它,涂抹它,祭祀它,跪拜它,用那些旗帜、金鼓、杂戏、乐舞演员、各种杂耍迎来它,倾城出动来观看它,它又有什么光荣什么喜悦呢;它既然不知道它不是牛,那么即使鞭打它,弄碎它,毁坏它,背走它,它又有什么害怕什么悲哀呢!牛本来没有什么喜悦、怨怒,而世上的人却把外物看成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得到的时候,玩弄权术,施展阴谋,一定要把它弄来;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他们有愧于这土牛的太多了!和造物主又有什么关系呢?庄子说:‘生命偶然而来,便顺时而生;生命偶然而去,便顺时而死。生时安于其生,死时便顺其死,哀乐就不能进入心里了。’您何必叹息?试着用这种眼光来看一看吧。”
我肃然起敬,觉得这些话非同凡响,靠近他们问道:“你们是做什么的?”两个老头都不答话就走了。我回来记下了他们的话。蜀地本来就有许多隐逸的君子啊!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时世行》两首
唐·杜荀鹤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两诗都反映百姓穷苦境况,共同原因是 和 。
(2)两诗尾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1)战争(战乱、兵灾);税收(赋税)
(2)第一首:①议论结尾,直抒胸臆。“任是”假设,突出无处可避的悲惨处境;“无计避征徭”,直接点明主题。②对比,假设的深山与现实的无可逃避形成对比,突出赋税之严苛。第二首:①描写场景结尾(答“以景结情”也可)。鸡犬星散,日落倚门,衬托出家破人亡的惨境。②比喻:用“鸡犬”来比喻妻离子散的境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在充分理解两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造成映百姓穷苦境况的共同原因。第一首诗中写到“夫因兵死守蓬茅”“桑柘废来犹纳税”,由此可知是战乱和赋税造成了百姓穷苦。第二首诗中写到“为著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很多家里的青壮年都死在乐战场上,这种情况下,官府的赋税一点都没少,所以也是战乱和赋税造成了百姓穷苦。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尾联内容具体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第一首诗尾联“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人说任凭再远的深山都没有办法逃避征税,写出了百姓的悲惨遭遇。直接表明造成百姓苦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沉重的赋税,直抒胸臆。另外将假设的深山与现实中的无处可逃形成对比,突出赋税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第二首诗尾联“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是写景,这种手法叫做以景结情。写的是平常百姓家中的鸡犬如今没了主人,都散落在外,而黄昏时只剩下老人独自倚门,这些都衬托出很多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境。“鸡犬”采用了比喻修辞,比喻百姓家庭妻离子散的惨状。
故答案为: (1)战争(战乱、兵灾)、税收(赋税)
(2)第一首:①议论结尾,直抒胸臆。“任是”假设,突出无处可避的悲惨处境;“无计避征徭”,直接点明主题。②对比,假设的深山与现实的无可逃避形成对比,突出赋税之严苛。
第二首:①描写场景结尾(答“以景结情”也可)。鸡犬星散,日落倚门,衬托出家破人亡的惨境。 ②比喻:用“鸡犬”来比喻妻离子散的境况。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在充分理解两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造成映百姓穷苦境况的共同原因。第一首译文: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尾联内容具体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第二首译文:经历了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这村子中事事都叫人伤心。因为修建军队营寨,村中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光了。因为组建乡兵,村中的青壮年都战死沙场,老头儿都断绝了子孙。在这种时候,官府的赋税却一点儿不能少,还像太平无事的年成一样征收。不但本乡如此,其他州县也未曾有过安抚体恤。
现在连鸡犬都星散而不知去向,只剩下老人在日落时孤零零地倚着柴门叹息。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子曰:“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孔子家语》)
陈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后汉书》)
(1)“道之以政”的“政”在句中的意思是 ;“有耻且格”的“格”在句中的意思是 。
(2)孔子与陈宠对“刑”“礼”关系的主张有何不同?试作简析。
【答案】(1)政令,法制,禁令;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2)孔子认为礼比刑更重要,陈宠认为礼与刑互为表里,同等重要。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对其意义进行揣测。“政”应是名词,可解释为“政令”“法制”“禁令”。“道之以政”意思是用政令来训导百姓。“格”应解释为“内心归附”“心悦诚服”。“有耻且格”是用道德和礼数来规范百姓后的结果,可译为“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孔子的观点对应原文句子是“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关键词是“太上”和“其次”,说明他认为以德教民比用刑罚教导更重要。陈宠认为“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礼和刑同等重要,互为表里,要相互配合。
故答案为: (1)政令,法制,禁令;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2)孔子认为礼比刑更重要,陈宠认为礼与刑互为表里,同等重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四、古诗文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岂无山歌与村笛? 。 ,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琵琶行》)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 (李白《蜀道难》)
(3) ,弃脂水也; ,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4)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论语》)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梦入神山教神妪, 。 (李贺《李凭箜篌引》)
【答案】(1)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
(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
(3)渭流涨腻;烟斜雾横
(4)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呕哑嘲哳”“攀援”“萦”“腻”“悱”“隅”“蛟”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 ⑵ 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 ⑶ 渭流涨腻烟斜雾横 (4)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
五、作文(60 分)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 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了此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参考例文】
从楚王失弓说开去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可见他们的差异。
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很心痛。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国土上丢了东西,不过是让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会跑到其他国家去。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失与得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找也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在别人眼里,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弓,肯定是一件难过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所以,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他认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洒脱,但毕竟还囿于“楚”地,视野还不够宽阔。
而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孔子说“人失之,人得之”,虽然比楚王视野广大,但依然停留在人的范畴里,算不上天道。他看问题的眼光,显然又宽广了一筹。
从故纸堆里翻出这则故事,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掉书袋,而是觉得这件事对我们现代人有启迪。拉罗什夫科说:“各种人与事都有自己的观察点,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了才能判断得最好。”我们当然难与圣人相比,但是,他们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人生态度。
当今社会,金钱崇拜,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太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心灵的自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由故事类材料、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该故事类材料又可分化为三个角度,分别代表对待问题(得失)的三种态度及思想境界。从楚王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的胸怀与气度。从孔子的角度看,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人失之,人得之”,胸怀更宽广。孔子的话主要反映的是他的政治思想,他主张突破国的狭隘概念,对应现在来说,类似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分国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彰显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老子的角度来看,在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平等共生的广大背景下,根本就无所谓得失。老子的话反映的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然万物平等,包括人在内,因此在天地自然之内,万物遵循它的规律运行,彼此间和谐共生,“我”失即“他”得,“我”得即“他”失。但从材料整体角度来看,楚王、孔子、老子对同一件事,关注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了他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又决定他看世界、看问题(得失)的方式,决定他的一言一行。我们不宜过多评论楚王、孔子、老子的思想境界的高下,三者对待得失的态度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的关注点可以更多,思想境界可以更开阔,视野可以更广远,我们的胸怀、视野最好不要固化。参考立意: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看淡个体得失,兼怀天下众生。得与失的辩证关系。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
【点评】 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阐释类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由故事类材料、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网址: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适应性考试卷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45625
相关内容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017年422多省联考公务员《申论》真题(浙江A卷、B卷).doc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高考语文语病主观题专题训练(高考真题与模拟试题)
2017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A卷)(公考).pdf
不及格影响毕业!14省官宣合格考报名+考试时间!
网友写四川卷高考作文:平衡之道
2025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如何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2023年浙江省暨绍兴市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
6.3万人参加上海高考!专家点评2025年语文试卷和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