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案例丨“党建+公寓”敲响公寓自我管理效能铃——公寓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案例

发布时间:2025-07-12 19:28

时间管理与工作效率提升案例分享 #生活技巧# #时间管理技巧# #时间管理博客#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简介

A学院是高校的一个二级学院,其中00后一代大学生、大三的同学,很多泛娱乐化,学习兴趣愈趋下降,自律性不强;大四不考研的同学犹如放假,学业警告拿不到双证的同学比比皆是,回到宿舍之后召集室友组队打游戏,游戏直至凌晨的更不在少数,这就使得作息颠倒,容易出现旷课以及缺乏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久而久之荒废学业,同时宅寝刷剧、卫生脏乱、安全隐患等问题更是频发,反复动员学生走出宿舍参与集体活动、参与劳动周收效甚微,导致不良寝风“拖累”优良学风。

在宿舍生活中,A学院的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乱扔垃圾、乱放物品,在寝室吸烟、喝酒,不爱护寝室公物,晚归,甚至是偷窃行为等,而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非常容易引发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加大了宿舍管理难度。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辅导员会通过走访宿舍、约谈等常规化措施发现并解决一些宿舍问题,但辅导员时间和精力有限,单靠一己之力无法根除这些问题,加上由于兴趣、行为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宿舍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同学组成了小团体,就很容易形成小圈子,使得宿舍同学间的关系显得敏感而微妙,人际关系问题频发。

最后,宿舍作为最小的生活的单位,学生个人情绪和思想动态易影响到其他室友,传播的负能量会引起蝴蝶效应,容易为班级管理,甚至学院管理埋下隐患。

三、案例分析

学生公寓作为人群聚集地,因生活卫生习惯不好,易引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因安全问题执行不到位,易导致危机隐患堆积;因沉迷游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易造成劳动教育缺失......以上种种现象与学生“主人翁”意识不强、可持续的工作机制未完善建立常态化有密切关联。

(一)宿舍管理模式陈旧

A学院学生宿舍的管理中,主要以学校管理为主,日常管理以检查、抽查等传统方式进行,定期对学生的宿舍进行安全、卫生等相关检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存在应付检查,从行动上被动应付学院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形成主动自我管理的思维模式。

(二)宿舍文化建设单调

A学院过往的宿舍管理主要以“管”为主,虽然开展了部分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动,但由于形式与内容较为传统单一,并未与学生兴趣和需求相匹配,同时活动是否有成效,学生反馈如何,活动的参与度,文化育人的效果是否明显,成效是否显著关注度较少。

(三)学生缺乏自律意识

当代大学生基本以独生子女居多,自身未形成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团结合作和集体观念淡薄,从思想上并没有意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普遍存在拖、散、慢。同时,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与室友相处,缺乏换位思考,缺少包容,导致宿舍矛盾频发,最终削弱了宿舍管理效能。

四、案例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学院基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依托朋辈领航铸魂育人,以“一个中心、两项原则、三位机制”为主旨创设“党建先锋铃”学生自我管理文化品牌,凝聚青春力量,扩大朋辈影响力。

(一)“心防+力防+人防”,安全铃守护构筑安全育人新环境

生命安全铃:人防是安全工作的核心部分和重要关口,要强化制度执行力,以党员为基点设置安全巡查员,并将楼层、楼洞宿舍的学生安全列入工作计划,通过日常工作会议和行之有效的内外培训、应急演练和安全检查,来提高安全巡查员以及学生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针对近期大学生诈骗事件频发的现象,防诈网格要落实到位,有效做到“心防+力防”。

安全引导,发挥安全铃作用,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责任制,形成“宿舍管理处-公寓中心-各楼区”层级安全管理,层层签订安全责任认知书,全面树立“人人都是安全员”意识,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安全态势,构建起以各区分线负责、全面参与的安全管理网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在学生公寓安全体系的构建中,门禁系统是学生公寓管理的前哨,采用智能门禁系统进行“刷脸”,在门禁时间结束后,进行信息收集上的细致核实,在学生公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奖惩制度将实现在管理系统中的体现,运用高效的数据整合能力,将优秀、较差、违规寝室信息上传,以便严格检查的结果留有痕迹、警示广大学生,巩固安全检查的防范效果。

强化制度执行力,人防做到万无一失,“安全铃”秉持“应刷尽刷、不落下任何一名学生”的原则,温馨提醒与谈话教育、学生干部督促相结合,确保学生归寝管理。持续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网络安全铃:随着互联网在高校公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也成为一个新问题,学生情绪的波动或许就会在网络发酵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与消极抑郁的网络环境所引发的网络安全隐患要瞄准靶向,精准把控,同时认真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是维护学生公寓安全稳定的先遣力量,打造一支学生干部队伍,为学生公寓的安全保障注入强劲力量。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间的作用,密切关注各个宿舍成员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性格突变等,以及把握身边环状网格网络动态,进行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分析处理,以此形成管理合力。

以活动促学习,安全教育遍地开花,“安全铃”开展安全主题海报设计大赛、防诈骗短视频大赛、落实每月和重要节点安全主题教育等活动,形成安全教育全模式,不断强化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二)多层次、立体化、持久性,思政铃让“1+1+1”公寓党员服务平台堡垒更坚强

“党建进公寓”模式的思政工作机制核心目标精准定位:立德树人。

“党建进公寓”模式的学生公寓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增长点”和“亮点”,培养一批优秀的师生党员骨干,创新学生党员组织模式,探索进宿舍进专业,拓宽“党建进公寓”育人机制的理论高度,构建以学生公寓为重要育人平台、理想信念指引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开拓“党建+思政”学习模式、思想引领方式和党员量化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量化,以党员服务站为核心场所,嵌入学生党员发展、考核和服务工作,探索以“思想行为”“实践行为”“公益行为”“宿舍模范行为”为重要标准的“行为学分制”,实现各个环节中的量化标准与“行为学分制”“兑换”。

学生公寓以楼层、宿舍单元等属地化设置学生公寓党员责任区。不仅可以扩大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党员在学生中的自豪感,同时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育、推优,学生预备党员考察、转正,学生正式党员考核、鉴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积极与学生互动互助,才能对学生了解更全面、更充分、更真实。

依托学生党支部,构建“学生公寓党建活动室—学生党员工作站—学生发展对象服务点”多层次、立体化的“1+1+1”公寓党员服务平台。

1.成立学生公寓党建活动室。在每个学生公寓成立一个学生公寓党建文化活动室,选拔品学兼优的党员、发展对象、学生骨干组成活动室成员,负责公寓党建工作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2.设立学生党员工作站。结合学生宿舍分布情况,按照辐射全面的原则和网格化管理要求,设立若干个学生党员工作站,工作站点设在党员宿舍,主要为学生提供应急和日常生活服务,每个工作站对接2~3个学生发展对象服务点。

3.建设学生发展对象服务点。以服务学生为核心,扩大公寓党建工作覆盖面,建设一批学生发展对象服务点,每个服务点对接2~3个学生宿舍,具体落实学生党员工作站的各项工作任务。

4.举行“红色星期几”品牌活动。学院在劳动育人实践过程中,通过每周开展“红色星期几”志愿服务活动进寝室,记录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

5.定期举办学习成果展示和社会实践活动。党员干部积极引领宿舍成员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促进互相学习和交流。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实践,以党员干部为首,带领寝室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提升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党员“亮身份”、党员宿舍“挂牌子”。给党员所在宿舍的门上挂“党员服务点”标牌,既能激励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能让广大学生学有标杆,同时方便他们有困难找党员、找服务点、找公寓党建活动室。

(三)建全“学生-学生”的双向交互教育学习模式,朋辈铃促朋辈教育焕发新活力

新型朋辈教育实践的探索在逐渐增多,理论不断深化,高校也逐渐将朋辈教育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全“学生-学生”的双向交互教育学习模式,公寓管理模式对于融合新型朋辈教育,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在学生群体中寻找典型领袖和事迹,使学生群体能够彼此间更充分的交流、更有效的促进,进而达到共同进步。不同学院、不同年级混合住宿的楼栋,更有利于开展不同学院间的双向交互教育学习模式,使新型朋辈教育得到更好的开展。

其次,以学生公寓为单位的管理模式为新型朋辈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场地需求,学生公寓并不只能注重传统的住宿功能,而是要其发展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在保留住宿功能的基础之上,为大学生提供交流学习、休闲娱乐、创新竞技等社团活动场所,为新型朋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场地保障。

1.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立足现有学院公寓管理模式,建立“学生微社团”。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目标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建立规模小、针对性强、分类明确、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微小公寓社团模式。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向朋辈群体寻求帮助、倾诉的比重远远高于向家长、老师。因此在微小社团中,朋辈教育能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朋辈教育作用进一步加强。

2.成立红色宣讲团,朋辈引领促成长。用先锋铃队伍组建“红色宣讲团”,深入寝室讲好红色故事,做好朋辈思想引领,激励寝室学生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实践者。除此讲好红色故事外,更要积极把控思想状态不积极、挂科数目多、寝室喝酒吸烟以及通宵打游戏的同学,积极进行引导,让这些同学立足自身寻找追求点,建设和平、温暖、强劲的有利公寓育人力量。

(四)打造“无缝隙、无缺口”学生卫生公寓建设服务格局,卫生铃精准落实环境育人

确保卫生落实细到位,星级寝室建到位,组建“卫生铃”队伍进行每周寝室卫生检查和复查,并设立“一二三”预警模式,即一次口头通报,两次书面预警并谈话,三次加入卫生检查队劳动教育,以督促教,积极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同时通过开展“流动红旗”、“文明班级”、“星级宿舍”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公寓教育管理的积极性,确保抽查无应付,奖惩有力度,在春秋季节,对公寓进行消毒消杀,时刻预防病毒滋生,打造温情宿舍,打造“无缝隙、无缺口”学生卫生公寓建设服务格局。

在学生公寓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更应是被服务的主体。新的管理模式带来的生活改变,需要网格化管理者通过更加贴心的服务使学生更快适应,从而配合网格化管理,进而参与到网格化管理当中。如果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应强化服务理念,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理念,主动回应学生关切,打通学生问题反馈渠道,认真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除此之外,面向学生的网格化管理也应加强宣传,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增强学生对网格化管理的了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配合网格化管理。

1. 宣传教育:开展定期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学生普及宿舍卫生的重要性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和责任感。

2. 提供必要的卫生设施:公寓管理部门应提供足够的垃圾桶、垃圾袋、拖把、扫帚等卫生设施,方便学生自行清理宿舍。

3. 开展宿舍卫生培训:定期邀请专业清洁人员或相关机构开展宿舍卫生培训,教授学生正确的清洁方法和技巧,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4. 鼓励学生参与共建共管:建立宿舍卫生管理委员会,由学生自行组成,负责宿舍卫生管理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

5. 不定期组织大扫除活动: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大扫除活动,加强宿舍卫生的整体提升,同时借此机会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

6. 循序渐进,逐步引导: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成长阶段,分阶段、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对焦、对症、对策、对表”,预警铃引领提升优良宿舍创建“影响力”

针对学业警告拿不到双证、回到宿舍之后召集室友组队打游戏、游戏直至凌晨、作息颠倒、出现旷课、宅寝刷剧等问题频发的同学,要预防不良寝风“拖累”优良学风这一问题的出现,以及预防心理动态异常的问题同学,及时关注问题学生引发的宿舍矛盾以及班级矛盾,以防出现“祸根”影响班级、学院管理工作。

网址:工作案例丨“党建+公寓”敲响公寓自我管理效能铃——公寓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案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59836

相关内容

公寓品牌案例丨减肥=减房租,被这家日本公寓刷屏了...
智能公寓管理系统,帮助公寓更快实现标准化运营
公寓管理系统如何帮助公寓降本增效?
高档老年公寓设计案例【13818566344】
高校学生公寓5S管理课件
公寓管理制度(精选27篇)
寓小二公寓智能管理系统有哪些优势?
公寓清洁服务工作流程
大学生公寓管理心得体会(通用17篇)
浅谈大学公寓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方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