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建起一个“家”

发布时间:2025-07-13 13:30

校园生活趣事10:课间休息时,两个同学模仿电视剧里的经典台词,引得全班一起回忆青春。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校园生活趣事#

□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7月的乡村,暑假刚开始。与多数静悄悄的中小学校园不同,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小学内,依然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校长张玉明打造的“留守儿童之家”暑期班开班了。

这里成了他们的“家”

这所距城区27公里、仅有53名学生的乡村小学,21个孩子是留守儿童。

“暑假孩子没人管,这可咋办?”还没放暑假,就有家长前来问询。张玉明便张罗起托管班,甚至周边其他学校的孩子也来报名。最终,一个班收了近20名儿童。

开班前,张玉明还担心老师不够,没想到,有老师主动报名。除了暑假作业辅导,他还安排了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安全教育等课程。

暑期班最大的挑战是孩子的安全往返。张玉明忘不了一个场景:烈日下,一个孩子蜷缩在爷爷破旧的三轮车后厢,车厢滚烫,孩子被晒得满脸通红。

“这种天气孩子怎么受得了?”他当即拍板:“马上搭个遮阳棚!”第二天,一个崭新的凉棚便出现在那辆三轮车上。细心的他还给接送孩子的爷爷买了一顶凉帽。

张玉明还专门买了血压仪放在传达室,方便家长随时掌握血压变化。他说,近期还准备再搭建一个遮阳棚,“用来防晒防雨,方便家长休息”。

从一封“倡议书”说起

早在2022年1月底,看到一些留守儿童无人照管、行为失范,张玉明决心在校园内建个真正的“家”。经费短缺,他写下倡议书,发在朋友圈:“当你读到这份邀约函时,也许正坐在回乡的列车上,畅想与家人欢聚的温馨画面……”

校友们纷纷响应:捐空调、购床铺、献爱心。闲置教室变身宿舍食堂,洗手间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全自动洗衣机“嗡嗡”运转,宿舍外监控守护安全。2022年春天,“留守儿童之家”迎来第一批13个孩子。

一天,一通求助电话让张玉明驱车进城。一个男孩因家庭原因陷入困境。赶到男孩家中时,男孩蜷在角落,眼神空洞。“跟我回学校!”张玉明拉起孩子的手。回校路上,他拍下现场照片发给朋友。短时间内,5000元捐款到位,孩子生活有了着落。

“留守儿童之家一切免费,一分钱不用花。”张玉明说。这个被接回的男孩在这里度过两年半时光,从四年级直到今夏毕业。领取初中录取通知书时,孩子奶奶紧握张玉明的手:“给您添麻烦了……”

爱,看得见摸得着

在司徒小学,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每天清晨,食堂师傅坚持手作早餐。面粉在案板上被揉捏成团,铁板上烙出金黄的手抓饼。“外面买的冷冻饼哪比得上?”张玉明总要自己把关食材质量。

“今天的晚饭有鸡腿,还有胡萝卜炒黄瓜,很香。”小路在这里交了很多朋友,每天生活都很开心。他和哥哥没上过幼儿园,入学后两人便住到“留守儿童之家”,学校为兄弟二人安排了相邻床铺,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功课,悉心照管陪护。慢慢地,兄弟俩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最特别的当数校园里的“百菜园”。张玉明带师生垦荒种菜,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艰辛与收获。当亲手种出的黄瓜、胡萝卜变成盘中餐,挑食的孩子也吃得香甜。这片菜园不仅提供了部分食材,更成为治愈心灵的“幸福园”。

小雅初来“留守儿童之家”时头发打结、衣服脏污,父母残疾无力照料。老师每天帮她梳洗,反复纠正生活习惯。今年期末,她成绩突飞猛进,照片上她的笑容阳光灿烂。

这所充满生机的学校曾差一点被裁撤。若撤并到中心镇学校,孩子每天往返需辗转100分钟。张玉明说,今年秋季学期,学校新生预计有6人。虽然人数在不断缩减,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就要给他们应该享有的教育。

“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让每个家庭收获希望,让每位老师成就梦想。”张玉明的办学愿景朴素却铿锵。毕业生秦洋在信中写道:“我牢牢记着司徒小学的‘家’,那儿有胜似家人的老师。无论何时,我的身后永远有你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在校园里建起一个“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2272

相关内容

在校大学生建起校园网络二手市场
美化校园建议书 美化校园环境的建议(十一篇)
建设绿色低碳的高校校园从新生抓起
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思考
苏州校园里办起生活技能大赛
党徽,在校园里熠熠生辉
大学生如何在校园里实现经济独立?
在大学校园里推行循环经济
美化校园建议书12篇
校园绿化建议书8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