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分析(word版)
日常审美教育提倡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日常审美教育#
1、 精编范文 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分析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分析 本文关键词:诗意, 审美, 日常, 人生, 分析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分析 本文简介:从王国维和蔡元培开始提倡审美教育算起, 我国的美育历程已有百年, 但是重知识教育而轻审美教育的倾向依然普遍存在。20_年9月, 国家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使美育作为国家教育方针被确立下来, 并提出了贯彻这一方针的诸多重要举措。我们相信, 不久的将来, 我国的审美教育必然会得到大的发展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
2、分析 本文内容:从王国维和蔡元培开始提倡审美教育算起, 我国的美育历程已有百年, 但是重知识教育而轻审美教育的倾向依然普遍存在。20_年9月, 国家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使美育作为国家教育方针被确立下来, 并提出了贯彻这一方针的诸多重要举措。我们相信, 不久的将来, 我国的审美教育必然会得到大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 在发展美育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诸多误区需要澄清。什么是美育面对当前社会的“审美匮乏症”和审美教育中的诸多误区, 我建议青年一代有必要学一点美学, 了解一点美育知识。很多人对美育没有深入的认识, 从而导致了审美教育中的盲目和焦虑。首先, 美育是一种“感性教
3、育”。古希腊哲学家非常重视人的理性的一面, 甚至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 人的感性受到了压抑和忽视。18世纪中期,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建立了“美学”, 即一种关于人的“感性认识的科学”, 而美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 使人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其次,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的感性能力最为重要的内容, 因此, 被称为“美育之父”的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 美育就是通过培养人的情感, 从而在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人获得精神能力的协调, 成为幸福和完美的人。审美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因此,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
4、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是完整的人”。只有通过审美, 才能达到人性的完善, 并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第三, 美育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受席勒影响, 王国维认为, 教育之宗旨是造就“真善美之人物”, 即“完全之人”, 其各项能力无不发达且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既包括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劳动产品, 也包括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人自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审美教育就是要批判和反思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非人化”和“非美化”现象, 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第四, 美育要同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等协调发展。过去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德育和智育而忽视美育。其结果是,
5、 中小学还开设一定的音乐和美术课程, 但艺术教育课程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就基本没有了, 或者把音乐、绘画等艺术教育作为德育和智育的手段与补充, 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独立价值。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既然美育是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 那么有益于人的感性能力的提升和健康的审美情感的培养的教育, 都应该属于美育的范畴。艺术是美最集中的体现, 因此艺术教育也就成为审美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和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国家的艺术院校较多, 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才, 但是, 基础教育领域, 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中, 具有艺术教育背景的师资还非常匮乏, 极大地限制了美育的发展。城市里情况相对较好, 各种类型的艺术培训机构非常多, 已经成为一个
6、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行业, 也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这种艺术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但不容忽视的是, 这类教育很多侧重于技能训练, 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从而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根本。我们认为, 艺术教育更应该在教授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基础上, 通过与经典艺术作品的实质接触, 来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感知力, 提升艺术鉴赏水平。需要指出的是, 审美教育包括但不限于艺术教育, 更不限于学校的课堂教育。艺术教育毕竟要借助于课程、展演、博物馆和美术馆等途径进行, 而这些途径是相对有限的, 属于生活的“例外状态”。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美的事物, 因此, 审
7、美更应该是一种日常行为。或者说, 日常审美才是审美活动的常态。崇山峻岭、小桥流水、蓝天白云、晨晖晚霞、鸢飞鱼跃等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朋友之情、夫妻之爱、天伦之乐等社会情感都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精神愉悦, 而家具摆设、柴米油盐、观景品茗等日常生活也都包含着审美情趣。因此, 审美教育更应该关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 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 也才能够培养更加积极、健康的审美心态和生活状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强调生活审美的, 中国美学基本上是一种生活美学。孔子主张礼乐教化, 同时也喜欢“浴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休闲生活;庄子所说的临渊羡鱼、天籁之音和庖丁
8、解牛体现了道家的生活美学;“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体现的则是佛禅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 无疑是一种审美化的日常生活, 或者说, 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审美化了。琴棋书画是其必备素养, 观花品茶是其生活常态, 雅集游宴则是其艺术交往。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描写了自己所追求的日常生活“过目之物尽是画图,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显然, 中国传统文人的这种审美化的日常生活, 是一种慢节奏的前现代生活。现代生活是快节奏的, 古人的这种闲适生活, 难以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和诗意化。事实上,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 正是一种新的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已经超出了艺术
9、的界限, 进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发展, 使人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接触到各种经典的艺术品, 后现代艺术也追求与生活的同一;各类商品都追求美的外观, 审美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乡村及家居环境都在不断地美化可以说, 现代人被包围在各种审美化的视觉和听觉的信息洪流之中。但是, 现代的日常生活中也夹杂着粗鄙、低俗甚至丑陋。我们需要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进行辨析, 因此, 日常审美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追求诗意的人生无论是欣赏艺术, 还是日常审美, 都只是途径, 其目的则是使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那么, 如何进行日常审美呢?首先, 用审美的心态去体验
10、生活。朱光潜用一棵古松的例子区分了人与世界的三种关系。面对一棵古松, 植物学家所思考的是这是一棵什么树, 木材商人看重的是这棵树能做什么家具卖多少钱, 而画家却只是观赏这棵古松的苍翠挺拔, 并体验它在自己心中所激起的那种审美感受。植物学家与古松之间建立的是认知关系, 木材商人与之建立的是功利关系, 而画家与之建立的则是审美关系。通过这个例子, 我们可以看到, 审美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能够用心去体验生活, 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其实处处充满了美与诗意。其次, 要保持对生活的新奇感。日常生活往往是重复的, 一日复一日。久而久之, 伴随着新鲜感的消失, 生活也就变得乏味和无趣, 即使生活在一个
11、审美化的环境中, 我们也会“久而不闻其香”。但是, 我们往往会记住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感觉、第一次见心仪的人的心情、第一次去某地的印象, 等等, 因为这种感觉是新鲜的、新奇的。因此, 我们要经常调整角度与心态去看待生活, 只有对生活保持新奇感, 我们才能时刻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再次, 要适当放慢生活节奏。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 过大的压力使人疲于奔命, 无暇去体验生活。这就要我们尽可能调整生活状态, 适当克制功利欲望, 稍微放慢生活节奏。赶路的人往往看不到路边的风景, 因此, 我们需要慢慢走, 欣赏啊!用我喜欢的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作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阐发他的美学思想。显然, 这种诗意, 不只是生活环境的美好, 更是精
网址: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分析(word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2549
相关内容
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建构浅析日常生活审美视阈下着装审美教育.doc
审美教育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教育与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应注意渗透审美教育
浅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日常生活的美》教学反思美学教学的审美特性.doc
席勒的审美教育大学生随笔
商业空间的审美发展向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某种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