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然活法》:你想不想活出来,让自己引领生活?
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充实自我生活态度#
这儿讲呢,王阳明说: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咏良知》
第一句话说“个个人心有仲尼”,仲尼是谁啊?孔老夫子。“个个人心有仲尼”什么意思?说你是个圣人,我也是个圣人,每个人的内在都是圣人,每个人的内在都是。其实这个话,王阳明开悟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一句,王阳明一开悟的时候讲的什么?讲的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那我们来把王阳明这句来看看: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后半句我们不着急说,我们先说前半句。“圣人之道”圣人,活出来了呀,活出来就叫圣人。圣人这条路,圣人这个门道,“吾性自足”我天生自己就全有,天生的,自己就全有,没短过,换句话说,你不用在外头学,有呢。王阳明能成圣人他有机会,你成圣人照样有机会,我成圣人也有机会,为啥?“吾性自足”,换一句话说,我用金子塑个像,塑一尊佛像,那你就得叫它金佛,对不对?金子塑个佛像是不是就得叫金佛啊?我拿金子塑个我的像,你就不会叫它金佛,你说叫凡夫。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塑凡夫的这个金子跟塑佛的金子是一样样的?“吾性自足”知道吧,是一样的。为啥没活出来?后面就讲了“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那么这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他当时怎么说的?他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所有的生命。皆具,全部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你看是不是就是这一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不是一样样的一句话,“吾性自足”“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是为什么没有活出来呢?为什么他成了佛了,我没成呀?“佛”的意思解释一下,“佛”的意思就是圣人,翻译成中国话叫圣人,梵语叫佛陀耶,中国人简称叫佛。“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没活出来呀?只是因为“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因为跑偏了,王阳明刚才讲的“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跑偏了。
那么这个话还有谁说过呢?唐朝有一位祖师,叫六祖,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慧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过一句什么话?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说我怎么来看这个内在呢?怎么来看这个本质呢?哎哟,“本自具足”我天生一点都不差!一点点都不差,一样样的,本自具足。然后你会发现“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它有这种功能,能生万法。所以你看到经典上讲的东西,就是明白的人讲的都是一句话。
我们还是回过来看刚才那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我可以成为仲尼,你也可以成为仲尼,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仲尼。但是有一个前提,看你愿意不愿意?有一句话叫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人就贵贱不想动弹,你要把他咋地,对不对?你说来来成为圣贤吧!人家说不,我这的就挺好。你说来吧,活出来啦!不,我就要睡觉了。你就没治,对不对?这个话不是笑话别人,这个话是问咱们自己啊,问咱自己:你想不想成为圣人?你想不想活出来?这个话得问自己。自己一问,心里就知道了,你就知道你为什么活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因为你就不想活好。对吗?
好,我们再来看。“个个人心有仲尼”,但是为什么没成为仲尼呢?第二句话就说了:“自将闻见苦遮迷。”你被什么东西给遮迷了?遮迷,欺骗、遮盖。被什么东西把你给骗了呢?“闻见”。“闻”是什么?“闻”是听到。“见”是看到。你被你的听到、看到,被你的感知器官,把你骗了。这个话我想可能很多人很受伤啊,这句话一听:“妈呀,这说什么呢这是?我的眼睛会欺骗我吗?我的耳朵会欺骗我吗?我的感觉器官会欺骗我吗?”
《心经》上有一句话,《心经》我想很多人很熟悉吧。《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它就告诉你不是真相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对应眼耳鼻身意的色声香味触法。“色”今天我们翻译过来叫视觉现象,视觉现象不是真的诶,不是真的。这个听的累不累?听的烧脑不烧脑?不要试图去分析它,我一会儿给你讲,你听见,你不要试图去分析它,但是你也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概念,你跑到哪儿你说:哎呀,反正都是虚妄的。你这是概念。无色,色是视觉现象;声,听觉现象;香,嗅觉现象;味,味觉现象;触,触觉现象;法,思维现象。没有,这都没有。
为啥都没有?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说现在我们看电影,现在都是VR眼镜一戴,你会看到一个叫做“虚拟现实”这个东西,这个虚拟现实你认为它是虚的,但是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它只是给你眼睛发一个信号,对不对?一个视觉信号,给你发射过来了。你带一个耳机,听觉现象。你把所有的这些穿戴设备也好,植入芯片也好,你把眼耳鼻舌身意——假如啊,有一天我们那个仪器可以实现眼耳鼻舌身,可以实现这种感觉了,没问题吧,可以想象这个现象吧?有一天我把这个东西装到身上了,到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它叫“虚拟现实”嘛,现在不都是高科技了,马上就5G时代了,对吧?
那么请问,假如把你放在那样的虚拟现实里,你又怎么区别它是虚拟而不是真实呢?你怎么区别?换句话说,你无法做出结论。我说的对还是不对?那么我再换一句话讲,你怎么知道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自带的一套穿戴设备呢?天生自带一套穿戴设备,你怎么知道它不是这个属性呢?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就会知道呀,“眼耳鼻舌身意”它仅仅是一个信息,是我们干嘛呢?我们把这个信息组合起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把它组合起来,然后判断,一判断就发现:噢!这儿有个杯子,这儿有个桌子,这儿有个话筒,这儿有个什么东西……你就判断出来一个现象。我说的对还是不对?所以这儿讲“自将闻见苦遮迷”你被现象骗了,你并没有看到真相。
那么这句话我们还是回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回到那句话来看。你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你为什么跑偏了呢?因为“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误”是错误了嘛。怎么错误了呢?“向之求理于事物”了,你在现象上去追求,所以跑偏了。是不是这么一句话?这是王阳明说的。
我们再看佛陀那一句话,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是为什么没有证得呢?为什么没有体验到呢?为什么呢?因为妄想、执著。因为这两个词啊“妄想”“执著”,所以你体验不到啊。
什么叫“妄想”?“妄”就是不真嘛,“妄想”的意思就是认妄为真嘛,我把假的当成真的了,就是妄想。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说等一会儿我们在这儿放一部电影,放个《还珠格格》,一会儿出来一个皇阿玛,皇阿玛在这儿可能讲两句话,说大家好,听说大家都学了传统文化了,随喜赞叹。那么请问:这儿有一个皇阿玛吗?没有啊,他只是有个影像啊!有个影像,有个声音啊,但是你会下意识地认为这儿有个皇阿玛,你不会下意识地认为这里有一个图像。我说的对还是不对?这就叫认妄为真嘛,
我以前课上举过这个例子,你再回忆一下。我说:看电视。这个时候你会干嘛呀?这个时候你会看见电视机,对不对?好,我现在把图像打开了,把电视屏幕打开,我说:来看电视。这个时候你还能看见电视吗?电视机你还能看见吗?看不见了呀,你看见的都是画面,这就叫认妄为真啊。我被现象骗了。电视这个东西没动过,你看到的是电视节目,听懂我这意思了吗?电视的现象把电视的真相掩盖了,“自将闻见苦遮迷”。这儿讲什么叫“妄想”?“妄想”认妄为真,把现象当成真相了。
然后后面讲“执著”,什么叫“执著”啊?“执著”就是你自己还倔的不行,告诉你了那个是假象!不,我就觉得是真相!明白了吧?这就叫“执著”,倔圪揽子(方言),是吧,没治了,就是因为你的妄想和执著,所以你永远没有体验,证是体验呐!永远没有体验,没活出来啊,圣人的状态就是体验不到。就讲了这么个事儿,所以这个意思你看懂了吧。
顺着往下看,说什么叫真相?说现在我给你把真相说清楚得了,“而今指与真头面”我现在给你简单点告诉你真相是啥。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说就是良知,啥都不是!不用怀疑了,不用想了,不用研究了,就是良知,不用怀疑。
“良知”是个啥东西?
“良知”,我们天天说致良知、致良知,天天说是不是?你学没学过《大学》,你都知道那一句话:格物致知。你都知道那个东西。“良知”,“知”是个啥东西?我告诉你,“知”,我们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知识,我告你“知”不是知识,“知”是觉知。觉知什么?感觉。这个叫“知”。这个特别重要,特别要命的一个东西,这个叫“知”。“良知”是什么?“良知”字面上翻译就是特别好的感觉,好感觉,字面上是这么翻译的。如果我们把它讲的具体一点,“良知”是什么呢?我用现在的词来讲,但是不是很准确,但是我这么讲了你大概就知道它是啥了,“良知”是什么?“良知”是直觉。
直觉什么意思?直觉就是你直接就知道了,你自动就知道了就叫直觉,自动的。孟子讲“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就是你不用思考你就知道,你不用学习就能获得。知道那是什么?那不就是良知吗?那不就是直觉吗?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都是以前课上举的例子。比如说咱们从傅山园出去一上大马路,那个路上就跑大车,大卡车“唰唰”地过,你看到村里有个小孩儿在马路上玩,这时候忽的——小孩儿经常是没有预兆的会做出一些猛烈地动作,比如他要横穿马路,“歘”忽然就弹起来就要穿马路,就在你身边,这时候大车就过来了,请问你下意识的动作是把他往回拽,还是默然置之?还是把他往车上一推?你会做什么动作?你会下意识的把他拉回来!我说的没错吧!
那么好,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啊,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坏人,有多坏呢?你无恶不作,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你没有不做的恶事了,你打爹骂娘,你没有不做的恶事,你坏的不行行了,你能把自己想象得有多坏就多坏。那么请问你这个坏人旁边有个小孩儿要过马路呢,请问你的动作是把他拉回来,还是把他一推?还是怎么样?(拉回来)你是个坏人哎!坏人还是把他拉回来,对不对?有没有发现,没有人告诉过你要怎么做,没学过,但是你会下意识地把他拉回来。谁告诉你的?直觉。这就叫良知。OK?明白了吗?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这个东西。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我想人人都经历过。你比如说,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呢,人行道上咱们走路的,一看红灯亮了,应该是站着吧?行人么,应该是站住吧?看了看左右也没啥车,或者车过来还早呢,说算了,跑两步,红灯就红灯吧,就穿过去了。干过这种事没有?干过哈,有没有发现过完红灯以后,心里面有点挺不好意思的,有一个羞愧感生出来了,有没有过这个体验?有吧!好,那么有没有发现你的逻辑告诉你:过去也没事,安全的。这是逻辑,这是知识,头脑告诉你的啊,但是你内在直觉告诉你这样做不对——良知。
说到这儿,你知道在学啥了吗?就是学你那个天生知善知恶、知对知错、知痛知痒,天生的那个“知”,把它彰显出来!让它来引领我的生活!那么把它亮出来,让它明白起来,这句话在《大学》上叫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白吗?什么叫“明德”?就是那个“德”是明亮的,然后我让这个明亮的德在前面,出来就叫“明明德”。大学之道,致良知,用这个办法你就出来了,你就活成大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后面讲“在亲民”就讲到你的感受了,“在止于至善”就讲到你的目标了,去哪里,在哪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什么?止于至善是给你讲的“心即理”。知道吧,所以你看经典上讲的全一样,现在才讲的儒家经典,佛家讲的更是不得了,翻来覆去讲的都是一样的。
再回来看,说“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那么这一首诗你看完了以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来,得出个什么结论来?说人人都有机会,说老师我听不懂,听不懂也有机会!为什么?因为“个个人心有仲尼”和听懂听不懂没关系。明白吗?说你今天学物理化学了,孔子当年学过吗?孔子没学过啊,但人家是圣人。王阳明会开汽车吗?考过驾照吗?人家是圣人。你知道吗?和听懂听不懂没关系,和你的良知出来没出来有关系。听懂了吧?过马路,你说我没文化,我小学都没毕业,和你有关系吗?就是你过马路之前,你知道红灯亮我能站住,这就不得了!红灯亮了:不,我就要过。这就不好意思,这叫什么?昧了良心。“昧”就是把它摁住了呀,把它遮盖住了呀,就是那个良知告诉你:等着。但是你说不,我就要把它摁住,你就昧了良心嘛,你就出不来了嘛。有没有发现老简单呐!
好,再接下来看下一个偈子。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这个不得了啊!王阳明所有的学问都在这四句话里头了,就是这四句听明白了后面的课不用听,拿上练就行了。就是这四句要是能明白,我推测啊,《传习录》如果全讲完的话,我估计差不多得一百讲,起码得一年,一百讲是两年,至少得一年,假如后面讲那么多,如果你前面懂了,从这节课以后的课都不需要听了,知道吧,因为精华都在这儿了,最要命的东西都在这儿!
好,我们来看。
第一句讲“无善无恶心之体”真相;
“有善有恶意之动”现象;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目的,就是我把那个东西告诉你,致良知嘛,把这个东西告诉你,然后干嘛呢?
“为善去恶是格物”办法,你得用办法啊,你去,没有方法不行啊,我用什么办法就能去那个地方?格物。
所以你看《大学》里边儿有这么一句话:“致知在格物”,对不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那么先治其国,你倒过来怎么办呢?你治其国怎么治呢?这儿就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怎么办呢?“先修其身”。那么要“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么一步一步退回来,退到最后了——“致知在格物”。看到了吗?那你就发现其实前面讲这么多都没用,前面说了这么多都是告诉你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从哪里起步?格物。格物是起点,你如果不做格物这个功课,你跑这儿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扯呢,完成不了,实现不了。你必须得从格物开始。欲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这句话你用数学的概念来学的话,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格物,是不是这么一句话?中间的全可以省略了。
那么这儿讲“物格而后知至”看明白了吗?就是你这个功夫做到了,那个“知”才出来,“知”是什么?“知”是良知。“知”不是知识,千万记住啊!今天很多人老把格物致知弄成知识,所以老跑偏,方向老错,“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错啦!错了还要往下走,为啥?执著,妄想执著。“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国治而后平天下。”“平天下”干嘛?大地在我手中啊,活出来了啊。
这句话孔子怎么讲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不对?“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啥意思?就是我从心所欲,我想咋地咋地,我平天下,我想要啥有啥,我想要健康,有;我要孩子听话,有;我要老婆温柔,有。我要的东西全有,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还不犯错,这是哪一句话?“平天下”是这句话。
《心经》上这句话是啥?《心经》上这句话叫:“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老婆是个野蛮老婆,那我问你是不是苦厄?孩子成天惹事是不是苦厄?兜儿里没钱是不是苦厄?“度一切苦厄”,看到没,是不是讲的还是这句话。
再来看《道德经》上这句话咋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没看见干啥,但是全搞定了,无不为啊,全搞定了,“度一切苦厄”。
你有没有发现我举的这些例子,道家的、佛家的、儒家的,有没有看到经典上讲的一样的话,所以你不要认为说这是孔子的思想,那是老子的思想,然后坐这儿很专家似的,戴个小眼镜:哎呀,我们研究研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开什么玩笑,俩人是一个思想!为什么?都是圣人,明白吗?都是圣人。讲的简单点,无非孔子说的是山东话,老子说的是河南话,王阳明讲的是江浙话,耶稣讲的是外国话,说的都是那个东西,听懂了吗?都是那个东西,所以你要明白,千万不敢坐这儿说:哎呀,我研究研究他的思想……你还把人笑死了呢!不敢搞成学术研究。
好,我们回过来看。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先从真相开始看,“无善无恶心之体”,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讲“心即理”嘛,他说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心,心之体。心的本质是什么?心的本质叫“无善无恶”。那么“无善无恶”是个啥?“无善无恶”就意味着它是中性的,没有善恶,不具备善恶、好坏、阴阳,它不具备这个属性。不具备这个属性意味着它是中性的,那么这一句话《中庸》里面有。
《中庸》这句话说的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真相在这个地方呢!什么叫“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说明你有评判。什么叫喜怒哀乐?我举个例子,说你们家儿子跑回来了说:妈,我这次期末考试考了个69。好,如果你的概念认为69是个低分的话,你就会火冒三丈,对不对?比如说,这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回来告诉你:妈,我考69。你肯定揍他一顿,不揍他一顿也是要跟他谈谈话:来来,父母找你喝喝茶。你肯定得这么来吧?但是如果呢,现在你内在觉得69是个高分,你会“哇!儿子你真棒,考69呢,加油!”是不是?有没有发现?
那么这个“喜”和“怒”哪里来的?评判。那么这儿讲“喜怒哀乐之未发”,未发就是它是混沌状态,它是个原始状态,它啥属性都没有。啥属性都没有,那么这个状态叫“中”。
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人?
你想地球是圆的,我们怎么是中啊?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人,不是位置在中啊,是说我们的心是中的,我们一直活在真相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圣学。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这样,只有中华传统文化,只有中华文化是讲道德,是讲道的文化。德是办法,道是真相,就是讲你去真相的办法,叫道德。只有中华文化是这样,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啥?“震旦难生今已生”。“震旦”,就是古时候翻译“China”叫“震旦”,就是中国嘛。中国难生今已生,几千年前人都是这样,就想生在中国,投胎都想投到中国去。
“震旦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生。”你体会这句话。
“人身难得今已得”现在我这条命起码是个人的命嘛。人的命你能交流啊,对不对?猫猫狗狗倒是跟你亲,来,你让它给你讲个故事……对不对?它不具备这个功能啊。来,你坐这儿,亲爱的小猫猫小狗狗,今天咱们读读《论语》——它咋给你读啊,它做不到,你给它个骨头,给它个火腿肠还差不多,它可以享受,但是它不能提升。有没有发现?不能提升意味着什么?它愚痴,蠢呐,它长的再可爱,蠢呐。对吧?所以“人身难得今已得”现在天哪!我居然有个人的身体了,“人身难得今已得”。
“震旦难生今已生”,你现在有这个环境啊,今天能让你接触传统文化啊,现在把你放到美国去,美国倒是日子过的好,美国人读《论语》吗?美国人不读啊,美国人告诉他活出来,有几个人能听懂的?对不对?美国人的思路动不动就是我不好就不能让你好。他是这思路啊,这是他的文化形成的,你就知道他不可能,他只要在这种文化里,他不可能出来,但是我们有这个机会啊,我们是中国人啊。
所以“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生。”啥意思?你下辈子能不能具备这条件还难说啊!你保证下辈子投胎做人吗?你保证下辈子投胎到中国吗?还是你保证你一定会有下辈子吗?对不对?所以这个机会很不容易。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真相在这儿呢!《心经》上也是这么说的,《心经》上怎么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现象;受,感受;想,思维;行,动作;识是你的知识,你的见识;皆空,都不是真相,都是现象。“照见五蕴皆空”是不是说的都是一回事儿啊?六祖开悟的时候怎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不是还是这些东西啊?还是这个东西啊!
所以它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
哎呦,这个词太累了,逻辑上你肯定都晕了!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它是什么?它叫“无限”。什么叫“无限”?它是无限本身,它是无限它自己。你说无限是一吗?不是一吧?无限是一百吗?无限是负一万吗?无限谁都不是,但是无限里边谁都有。它是无限本身,正是因为它是无限,它才可以生万法,“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正是因为它是无限,它才什么都不具备。明白吗?
所以真相是什么?真相它是无限。它是这个东西,它不具备任何属性,同时包含一切属性。同时啊!不具备一切属性。无穷大,来告诉我它是正数还是负数?不具备!它是整数还是分数?不具备!不具备这些东西,但是它包含一切属性。它自己就是无穷,自己就是无限,所以那个状态叫“空”,叫“中”。你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各家的说法不一样,道家叫“太极”,或者叫“一”,或者叫“道生一”,说法不同,你不要去研究它是个啥?有的时候他说“道”,说法不同,你不要去在现象上去研究。反正我告诉你这个里头是水,你不用管它是哪个杯子装的,你也不用管它叫氢二氧还是叫水,还是叫water,还是叫什么,你不用管它,反正就是那个东西,这意思好懂吧?不要着相,着相你就向之求理于事物了,所以你看它的本质。
根据2019年3月9日在太原市傅山园的讲座整理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网址:《我的自然活法》:你想不想活出来,让自己引领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70952
相关内容
亲,想让自己的生活升级吗? 跟我来吧!别想太多,活出自我:为自己而活的哲学
《我的自然活法》:让自动来左右你的生活,你敢吗?
生活中 你意想不到的癌症自然疗法
冥想,让你掌握自己的人生
活成理想的自己
有生之年如何活出自我?这4个方法让你过上想要的生活
联想S9,智能生活的引领者,联想S9,智能生活的未来领袖
活出理想人生:自律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重塑幸福》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